好在江远和谢莞娘身边围绕着很多的仆从和护卫,托他们的福,那些出门游历的书院学子,都享受到了极好的出行待遇。
当然,这个“极好”,只局限在安全方面。
他们不必担心在途中遇到坏人和意外,也不必担心在身体不舒服时得不到及时医治。
但谢莞娘却不会包揽他们在赶路途中的一应花费,吃喝和车马,他们都得自己解决。
这是一种试探,也是一条底线,好在能被谢道衡选中,托付给谢莞娘照看的学子,最起码人品和三观都是没问题的。
是以这一路走下来,他们的这支队伍里,倒是没有冒出任何的奇怪言论。
队伍行至江浙地区,学子们陆续告辞离开,他们会在江南的文风昌盛之地结伴游学,等谢莞娘明年给保定府的亲戚朋友送节礼时,他们才会跟着负责押送的护卫和仆从一起返回。
江远和谢莞娘等人则继续前行,去往位于宁波府的定海县。
定海县与定海卫紧密相连,卫所的存在正是为了保卫定海县及周边地区安全,二者在防御倭寇等军事事务上有着密切的协同关系。
而江远正是定海卫的新任卫指挥使,所以夫妻俩商量之后,决定暂时先带着孩子在定海县找个宅子落脚。
据江远和谢莞娘多方了解,定海卫是大魏海防体系中的重要卫城之一。
这里的城墙又高又厚,城门共有六座,门上建城楼,各门道内设闸门,门外有瓮城,沿城墙建有供作战用的敌楼十座,供射击用的雉堞两千多个,城外还有护城河环绕,各城门外设吊桥,防御设施十分完备。
内设的指挥使司署,就是以后江远办公的地方了,作为定海卫的新任卫指挥使,以后他会统辖郭巨、大嵩、穿山等九个千户所。
在最后一批学子结伴离开后,谢莞娘他们又花了三天多的时间赶路。
在第四天的下午时分,护卫老钱来报,“大人、郡主,还有不到十里路,我们就能赶到定海县了。”
谢莞娘从车窗处看了眼迅速变得黑沉的天色,“让大家加快速度,最好能赶在变天前进城。”
这个年代出远门的人,最怕的就是在半路遇到恶劣天气,因为这会让绝大多数旅人被迫变成落汤鸡。谢莞娘他们这一行人,算是准备相当充分的了,油布、蓑衣、油纸伞、草鞋甚至木屐,他们都有随身携带,但再怎么准备充足,在路上被大雨浇一下却依然会很难受。
衣服不可避免会湿,体温不可避免会降,最重要的是,这个年代的官道,基本都是寻常土路,一旦下雨,道路就会变得湿滑泥泞。
车马走在上面,马难受,人也难受,而且危险系数也会成倍递增。
所以如果在路上遭遇天气变化,他们一般都会在出现征兆时,提早采取应对措施。
这次也是因为眼看着就要进入定海县了,谢莞娘才没有吩咐老钱他们去找临时的落脚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