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节课,不考试、不打分。”她声音温和却坚定,“我们只做一件事——闭上眼睛,吃一颗糖,然后告诉我,你记得哪一颗糖最苦?”
话音落下,全国十所试点学校的教室同步响起轻柔的背景音乐。
摄像机悄然启动,心理专家隐在角落,笔尖飞速记录着每一个细微的表情变化。
这场名为“闭眼品糖课”的特别活动,表面是一次情感教育实验,实则是一场无声的情报渗透。
苏悦曾留下一句话:“味觉是最诚实的记忆。”
而苏怜知道,那些被系统抹去的声音,终将以另一种方式归来。
镜头切换至西南山区的一间简陋教室。
一个扎着旧红头绳的小女孩接过老师递来的糖果,小心翼翼地放入口中。
她没有立刻咀嚼,而是安静地坐着,眼神渐渐湿润。
“老师给的糖……是咸的。”她小声说,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因为她边喂我边哭。”
全场寂静。
直播信号突然中断,画面黑屏前最后一帧定格在女孩抬头的瞬间——她的眼泪正顺着脸颊滑落,滴在掌心残留的糖纸上。
三分钟后,平台恢复运行,可那段影像已无法回放。
技术团队紧急排查,发现国家级教育云平台后台存在一次异常登录记录,时间精准卡在小女孩发言后的0.8秒内。
Ip地址溯源结果令人脊背发凉——来自首都某高层家属楼,隶属“八灶计划”早期顾问团成员的私人住宅网络。
敏感词过滤、记忆清洗、数据劫持……他们依旧在行动。
但苏悦教过她:真正的信息,从不依赖电子载体传播。
当晚,苏怜将所有课堂录像进行量子级加密,上传至民间自发组建的“遗失档案馆”。
附言仅有一句:
“有些味道,不该被删除。”
与此同时,陆寒已抵达废弃的地窖灶台。
月光斜照进裂开的瓦檐,尘埃在空气中缓缓浮动。
他蹲下身,指尖抚过锈蚀的炉膛,仿佛能感受到她最后一次熬糖时留下的余温。
地图摊开在膝上,那是苏悦用糖浆写在包装纸背面的秘密配方——最后一道工序从未公开,代号“蓝焰断息”。
“不是为了产糖。”程远曾分析,“是为了制造特定频率的燃烧产物。”
现在,时机到了。
陆寒亲手投入原料:七种不同产地的蔗糖、微量梨花蜜、一撮从萌萌房间墙缝里提取的焦糖结晶——那是苏悦的气息残留。
火苗燃起,橘红跃动,随着温度攀升,火焰逐渐转为幽蓝。
就在蓝焰达到峰值的刹那,他猛地拉动阀门,切断供氧。
轰鸣声骤停,取而代之的是低沉的闷烧声。
浓烟自烟囱缓缓升腾,带着一种难以描述的焦苦甜香,在夜风中悄然扩散。
程远在三十公里外的监测站捕捉到第一组分子数据。
“成功了。”他盯着屏幕,呼吸微颤,“这种复合糖焦气味,能穿透第八灶台的三级空气过滤网,直接作用于大脑杏仁核附近的神经突触簇——正是苏悦体内植入的‘感知锚点’所在区域。”
这是他们之间的“唤醒协议”——以味觉为引,点燃意识的烽火。
同一时刻,地下深处。
密闭舱室内,监控仪上的波形图剧烈跳动。
原本平稳的脑电频率出现短暂紊乱,紧接着,心跳节奏发生了微妙偏移。
三长两短。
快了0.3秒。
像是回应,又像催促。
而在陆家老宅的院子里,萌萌忽然睁开双眼。
他没有叫人,也没有哭闹,只是默默爬下床,赤脚踩过冰冷的石板路,走到那口无名碑前。
碑体黝黑,从未刻字,却始终被陆寒下令严加保护。
他从口袋里掏出最后一颗自留的糖——那颗最苦的、母亲亲手熬制的最后一锅糖。
他轻轻将它贴在碑面上,像完成某种古老仪式。
数秒静默。
随后,碑面开始渗出淡红色的液体,如血似糖浆,缓缓流淌、汇聚,最终凝成一行新字:
“他们要换锅了。”
字迹浮现的瞬间,城市另一端,那栋常年封闭的大楼内警报骤响!
控制中心内,研究员们围在主屏幕前,脸色惨白。
生命监测系统发出尖锐警告:苏悦的脑电波频率突破安全阈值,心率曲线竟呈现出一段诡异的波动模式——
与多年前那段跑调童谣的旋律,完全吻合!
“她的心跳……在唱那首歌!”有人失声惊呼。
玻璃舱内,苏悦仍闭着眼,面容苍白如纸。
可就在无人察觉的刹那,她的唇角极轻微地上扬了一下,弧度浅得如同幻觉,却又真实存在。
像一朵枯萎多年后终于嗅到春风的花。
而在监控室角落,一台本该关闭的录音设备自动重启,内部存储芯片悄然写入一段新数据。
文件命名为空白,创建时间为:未来。
风未止,火未熄。
那一行碑文静静泛着暗光,仿佛预示着什么即将到来的崩塌。
没有人知道这句话意味着什么。
直到程远翻出尘封的“八灶计划”原始档案,在一页被涂黑的技术备注栏底部,找到一行几乎褪色的小字:
“当主锅失效,备选方案:以人为釜,以魂为引,启‘轮回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