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南北交汇的千年商都与文旅胜地
徐州,行政隶属于江苏省,地处华东地区华北平原东南部,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要综合交通枢纽、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和江苏省域副中心城市。这座横跨南北地理与文化分界的城市,既承载着七千年文明积淀,又焕发着现代工业与生态发展的蓬勃生机,其独特的区位优势与多元特质,使其成为华东地区不可替代的重要节点。
一、行政区划与地理风貌
徐州辖区总面积约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08.4万人,人口密度达794人/平方公里,下辖5个市辖区、3个县、2个县级市,分别是鼓楼区、云龙区、贾汪区、泉山区、铜山区、丰县、沛县、睢宁县、新沂市、邳州市,另设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等功能园区,行政驻地位于云龙区。市域范围北接山东省微山县、枣庄市,南邻安徽宿州市、灵璧县、萧县,东连本省连云港市,西靠河南商丘市,处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核心地带,素有“九省通衢”之称。
地理上,徐州以平原为主,中部和东部散布少量丘岗,丘陵山地面积约占全市9.4%。丘陵海拔多在100-200米之间,贾汪区中部的大洞山为全市最高峰,海拔361米;东部新沂市北部的马陵山海拔122.9米,形成市域东西两大丘陵群。平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缓缓倾斜,平均坡度1/7000-1/8000,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废黄河、沂河、沭河等河流交织成网,为农业发展与交通运输提供了天然条件。气候上,徐州兼具南北方过渡特征,四季分明,雨热同期,既有着北方的干爽利落,又不失南方的温润湿润,这种气候特质也造就了当地独特的自然景观与生活习俗。
二、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徐州的历史可追溯至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邳州大墩子遗址、新沂花厅遗址等考古发现,证实了这里早有先民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明。夏商时期,徐州为古彭国所在地,“彭”作为地名沿用至今,成为徐州的别称。西周时期,徐州属青州,春秋时期为宋国领地,战国末期归楚,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彭城县,隶属泗水郡,开启了行政建制的历史。
楚汉之际,徐州成为逐鹿中原的战略要地。秦末农民起义中,刘邦自沛县起兵,建立汉朝后,彭城县先后为楚国、彭城国都城,成为两汉文化的重要发源地。魏晋南北朝时期,徐州因其地理位置重要,成为南北政权争夺的焦点,行政区划屡有变迁,先后隶属徐州刺史部、北徐州等。隋唐时期,徐州为区域性政治经济中心,大运河的开通更使其成为南北航运枢纽,商业贸易日趋繁荣。北宋时期,徐州属京东路,苏轼曾任徐州知州,留下了治理黄河、修建黄楼等历史功绩。明清时期,徐州先后为徐州府、徐州直隶州,管辖范围涵盖今苏北、皖北部分地区,持续保持区域中心地位。
近现代以来,徐州的战略地位愈发凸显。1912年废府设县,1949年置徐州市,隶属山东省,1953年划归江苏省,成为省辖市。作为淮海战役的主战场,徐州见证了中国革命的关键转折,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文化遗产。如今,徐州被正式批复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落地建设,汉文化与大运河文化得到重点保护,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纽带。
徐州的文化脉络呈现多元融合的鲜明特征。两汉文化是其核心标识,从汉代的分封制到厚葬习俗,留下了大量汉墓、汉画像石、汉兵马俑等文化遗存,形成了完整的汉代文化体系。大运河文化贯穿古今,航运带来的不仅是物资流通,更促进了南北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使徐州文化既有北方的豪迈刚健,又有南方的细腻灵动。此外,兵家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文化等交织共生,构成了徐州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格局。
三、历史人物与文化传承
徐州自古人才辈出,豪杰云集,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汉高祖刘邦,沛县人,秦末起兵反秦,建立西汉王朝,其“约法三章”的治国理念与豁达大度的用人策略,影响深远。刘邦的重要谋臣萧何、曹参、樊哙等均为徐州籍,形成了“汉初布衣将相”的政治格局。汉武帝刘彻虽生于长安,但祖籍沛县,其雄才大略开创了西汉盛世,推动了中国历史进程。
三国时期,徐州籍名人辈出,东吴名将鲁肃、曹魏谋士陈宫等。北宋文学家苏轼在徐州任职期间,不仅政绩卓着,更留下了《放鹤亭记》《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等名篇,其与徐州相关的诗词文赋,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虽祖籍凤阳,但早年曾在徐州一带活动,其军事思想与治国方略中,亦可见徐州文化的影响。
近现代以来,徐州涌现出更多领域的杰出人才。国画大师李可染,沛县人,以山水画闻名于世,开创了“李家山水”的艺术风格,其作品兼具传统笔墨与现代审美,影响广泛。音乐家马可,邳州人,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参与作曲)、《南泥湾》等经典作品,用音乐凝聚民族精神。此外,在科技、教育、文学等领域,徐州籍人才层出不穷,持续为国家发展注入力量。
文化传承方面,徐州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弘扬。徐州梆子、柳琴戏、苏北琴书等传统戏曲,以其独特的唱腔与表演形式,展现了当地的语言特色与生活情趣。剪纸、面塑、泥人等民间工艺,传承了古老的手工技艺,蕴含着先民的审美智慧。汉画像石拓片制作技艺、徐州香包制作技艺等被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过传承人培养、展示展演等形式得以延续。同时,徐州博物馆、汉文化景区等场馆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让更多人了解徐州的历史文化。
四、政治与经济发展
作为江苏省域副中心城市和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在区域发展中扮演着核心角色。政治上,徐州是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的牵头城市,推动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在交通、产业、生态等领域开展跨区域合作,促进资源共享与协同发展。近年来,徐州不断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努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
经济上,徐州是全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走廊,形成了“3+14+N”特色产业体系,涵盖装备制造、能源化工、食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以及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徐州煤炭、电力资源丰富,同时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清洁能源与循环经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2023年,徐州地区生产总值突破8000亿元大关,连续多年位居苏北首位,在淮海经济区的经济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交通优势是徐州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铁路方面,京沪高铁、陇海高铁在此交汇,京沪铁路、陇海铁路等普速铁路贯穿全境,徐州东站是全国重要的铁路枢纽之一,通达全国主要城市。公路方面,连霍高速、京沪高速、徐明高速等多条高速公路形成密集网络,国道104、206等穿境而过,交通便捷度位居全国前列。航运方面,京杭大运河徐州段常年通航,万吨级船队可直达长江,徐州港是全国重要的内河港口。航空方面,徐州观音国际机场开通了至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主要城市及部分国际航线,构建了水陆空铁一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
此外,徐州高度重视对外开放与区域合作,先后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等国家级园区,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企业投资兴业。同时,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强与长三角核心城市的产业对接与人才交流,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五、县域风采与区域特色
(一)市辖区概况
1. 鼓楼区:位于徐州市区北半部,是徐州主城区之一,始建于1938年,原名徐州第一区,1955年因境内明代鼓楼更名为鼓楼区,行政辖区面积90平方公里(注:最新的以实际区划为准),下辖8个街道。作为老城区,鼓楼区承载着徐州的城市记忆,同时通过旧城改造与产业升级,发展现代服务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展现出老城区的新生机。
2. 云龙区:徐州主城区之一,总面积11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5万,辖9个街道办事处、3个管理处,以及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云龙区是徐州的政治、文化、商务中心,境内有户部山回龙窝历史文化街、楚王陵等景点,淮海食品城汇聚各类特色美食,城市功能完善,发展活力充沛。
3. 贾汪区:位于徐州市主城区东北部,地处苏、鲁两省结合部,总面积612平方公里,户籍人口51.37万人,设5个镇、5个街道及多个园区。贾汪区曾是重要的煤炭产区,近年来转型发展生态旅游,潘安湖湿地公园、大洞山风景区等成为热门景点,实现了从“煤城”到“绿城”的华丽转变。
4. 泉山区:位于徐州市西南部,中抱云龙湖、云龙山,淮海路、中山路横贯其中,面积100平方公里,下辖14个街道及多个园区。泉山区是徐州的商贸服务中心,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境内山水相依,生态环境优美,是宜居宜游的城市核心区。
5. 铜山区:环抱徐州市区,位于淮海经济区中心,总面积1871平方公里,北部与山东省为邻,南部与安徽省接壤,下辖多个街道与镇,以及江苏铜山经济开发区。铜山区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同时拥有汉王镇等历史文化名镇,山水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
(二)县与县级市概况
1. 丰县:位于苏、鲁、豫、皖四省七县交界处,总面积1446平方公里,下辖3个街道、12个镇及1个林场。丰县是着名的“中国苹果之乡”“中国白酥梨之乡”,农业特色鲜明,同时历史文化悠久,是汉高祖刘邦的出生地,境内有汉皇祖陵等景点,民俗文化底蕴深厚。
2. 沛县:位于徐州市东北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之地,总面积1806平方公里,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徐沛铁路连接南北,下辖4个街道、13个镇及1个农场。沛县是“中国刘邦故里”“中国武术之乡”,汉文化资源丰富,同时煤炭资源充沛,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地方特色产业突出。
3. 睢宁县:古有泗、睢两水横贯全境,置县时取“睢水安宁”之意,总面积1767平方公里,下辖3个街道、15个镇及多个园区。睢宁是古黄河文明、两汉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境内有下邳故城遗址等历史遗存,同时是全国着名的“儿童画之乡”,文化产业独具特色。
4. 新沂市:1949年始建新安县,1952年更名为新沂县,1990年撤县设市,总面积1571平方公里,下辖5个街道、13个镇及多个园区。新沂地处苏鲁交界,是东陇海沿线重要节点城市,境内马陵山风景名胜区、窑湾古镇等景点闻名遐迩,“来到新沂,心旷神怡”的城市名片广为人知。
5. 邳州市:位于江苏省最北部,东陇海沿线和大运河沿岸重要节点城市,面积2088平方公里,人口195万,是江苏省第二人口大县,辖4个街道、21个镇及2个省级园区。邳州是“中国银杏之乡”“中国板材之乡”,产业特色鲜明,同时历史悠久,境内有大墩子遗址、土山古镇等历史遗存,文化与经济协同发展。
六、景观胜地与文旅资源
(一)必游景点与自然景观
1. 云龙湖景区:位于泉山区,是徐州的标志性景观,湖面开阔,周边群山环绕,与云龙山相依相伴。景区内设有滨湖公园、苏公岛、小南湖等多个景点,可徒步、骑行、泛舟,感受山水交融的自然之美。苏轼曾在此留下“云龙山下试春衣,放鹤亭前送落晖”的诗句,为景区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2. 云龙山:海拔142米,绵延数里,形似游龙,故名云龙山。山上植被茂密,亭台楼阁错落有致,主要景点有放鹤亭、饮鹤泉、兴化寺等。登顶可俯瞰徐州全城,远眺云龙湖全景,是登高望远的绝佳去处。
3. 潘安湖湿地公园:位于贾汪区,是在采煤塌陷地基础上修复建成的生态景区,总面积52.87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16平方公里。公园内水域广阔,芦苇丛生,鸟类繁多,设有湿地栈道、荷风岛、鸟岛等景点,是感受生态修复成果、亲近自然的好去处。
4. 马陵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新沂市北部,绵延苏鲁两省,主峰海拔122.9米,是江苏省省级风景名胜区。景区内山峦起伏,林木葱郁,历史遗迹众多,有“马陵古道”“黄巢关”等景点,兼具自然景观与人文底蕴。
5. 大洞山风景区:位于贾汪区,主峰海拔361米,是徐州最高峰。景区内森林覆盖率高,空气清新,设有登山步道、茱萸寺等景点,每年秋季举办茱萸文化旅游节,吸引大量游客前来登高赏秋。
(二)历史遗址与人文景观
1. 徐州汉文化景区:位于云龙区,是集汉墓、汉兵马俑、汉画像石为一体的大型文化景区。核心景点楚王陵,是西汉早期分封在徐州的第三代楚王刘戊的陵墓,依山而建,气势恢宏,出土文物众多,展现了汉代高超的建筑工艺与丧葬文化。汉兵马俑博物馆内,数千件陶俑排列整齐,形态各异,再现了汉代军队的威武气势。
2. 龟山汉墓:位于铜山区,是西汉第六代楚王刘注的夫妻合葬墓,以其精巧的设计、宏大的规模被誉为“中华一绝”。墓葬由两条墓道、十五间墓室组成,内部结构复杂,排水系统完善,出土的“银缕玉衣”等文物堪称国宝。
3. 窑湾古镇:位于新沂市西南,京杭大运河畔,始建于唐初,鼎盛于明清,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水乡古镇。古镇保留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古建筑,街道依河而建,商铺鳞次栉比,古建筑有吴家大院、赵信隆酱园店等,展现了运河文化的独特魅力。
4. 下邳故城遗址:位于睢宁县古邳镇,是历史上着名的下邳国都城所在地,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春秋时期成为吴国与晋国“黄池会盟”的所在地,历史遗存丰富,见证了古徐州的兴衰变迁。
5. 淮海战役纪念馆:位于云龙区,是为纪念淮海战役而建的专题纪念馆,馆内通过文物、图片、史料、场景复原等多种形式,全面展示了淮海战役的历史进程与伟大胜利,是全国重要的红色旅游景点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