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无锡市《宜兴市》(1 / 2)

一、区域概况

宜兴市位于江苏省南部、长江三角洲腹地,地理坐标为东经119°31′-120°03′,北纬31°07′-31°37′。东接太湖,南邻浙江省长兴县、安吉县,西连常州市溧阳市,北靠常州市金坛区、武进区及无锡市锡山区,是苏浙皖三省交界的重要节点城市,素有“陶都”“洞天世界”“茶的绿洲”之称。全市总面积1996.6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1790.3平方千米,水域面积206.3平方千米,境内地势南高北低,南部为天目山余脉,群山起伏,北部为太湖冲积平原,河网密布,最高峰黄塔顶海拔611.5米,为苏南第一高峰。

气候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6.5c,年降水量1200毫米左右,无霜期约240天,温和湿润的气候与多样的地形,孕育了丰富的物产与优越的生态环境。作为中国着名的陶瓷产地,宜兴紫砂工艺源远流长,紫砂器享誉全球;同时,区域经济实力雄厚,形成了陶瓷、环保、电线电缆、精细化工等主导产业,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达2200.1亿元,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县域经济前列。旅游资源得天独厚,2024年接待游客量达2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210亿元,实现了文化传承、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共进。

二、行政区划与乡镇简介

宜兴市为江苏省无锡市代管县级市,现下辖5个街道、13个镇,分别为宜城街道、屺亭街道、新街街道、新庄街道、芳桥街道、张渚镇、西渚镇、太华镇、徐舍镇、官林镇、杨巷镇、新建镇、和桥镇、高塍镇、万石镇、周铁镇、湖父镇、丁蜀镇,共310个村(社区),其中社区97个,行政村213个,市人民政府驻宜城街道陶都路8号。

(一)街道简介

1. 宜城街道:位于宜兴市中部,是宜兴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区域内交通便捷,锡宜高速、长深高速穿境而过,宜漕公路、红塍路等主干道纵横交错,路网密集。作为宜兴老城核心区,宜城街道商业氛围浓厚,大型购物中心、特色商业街遍布,同时工业基础扎实,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境内拥有宜兴文庙、周王庙等历史古迹,以及龙背山森林公园、团氿风景区等休闲场所,历史文脉与现代都市气息交融,宜居宜业宜游。

2. 屺亭街道:地处宜兴市东北部,东接周铁镇,南邻新庄街道,西连宜城街道,北靠和桥镇。街道境内地势平坦,河网密布,芜申运河穿境而过,水利资源丰富。工业以环保设备、电线电缆、机械制造等产业为主,是宜兴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核心区域。境内拥有屺山、团氿北岸等生态景观,以及徐悲鸿故居等历史遗存,工业活力与文化底蕴兼具,发展格局多元。

3. 新街街道:位于宜兴市西部,东接宜城街道,南邻张渚镇,西连徐舍镇,北靠高塍镇。街道南部为低山丘陵,北部为平原圩区,生态资源丰富,龙背山森林公园西麓延伸至此。工业以精细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产业为主,农业以优质水稻、茶叶种植为特色。境内拥有新街公园、百合基地等休闲与农业景观,生态环境优美,是城区西部的重要门户板块。

4. 新庄街道:地处宜兴市东部,东接周铁镇,南邻丁蜀镇,西连宜城街道,北靠屺亭街道。街道濒临太湖,水域资源丰富,是宜兴着名的“葡萄之乡”,葡萄种植面积广阔,品种多样。工业以轻工制造、食品加工、新能源等产业为主,同时依托太湖发展生态农业与休闲旅游。境内拥有太湖岸线风光带、葡萄采摘园等景点,水乡风貌与田园风光交融,适合休闲观光与农事体验。

5. 芳桥街道:位于宜兴市东北部,东接周铁镇,南邻新庄街道,西连屺亭街道,北靠和桥镇。街道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唐代诗人卢仝的故乡,境内拥有卢仝草堂、周处读书台等历史遗存。工业以机械制造、汽车零部件、电子元件等产业为主,农业以优质水稻、果蔬种植为特色。境内生态环境良好,芳桥公园、阳山荡风景区等休闲场所为居民与游客提供了舒适的休憩空间,历史文化与现代发展协同推进。

(二)乡镇简介

1. 张渚镇:位于宜兴市南部,东接湖父镇,南邻浙江省安吉县,西连西渚镇、太华镇,北靠新街街道。镇地处天目山余脉,群山环绕,植被繁茂,是宜兴南部的商贸重镇与生态旅游核心区域。工业以精细化工、机械制造、竹制品加工等产业为主,农业以茶叶、毛竹、百合等特色种植为亮点。境内拥有善卷洞、玉女潭等知名景点,以及张渚古街、法藏寺等历史遗存,山水风光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是休闲度假与文化寻访的优选之地。

2. 西渚镇:地处宜兴市西南部,东接张渚镇,南邻浙江省长兴县,西连太华镇、溧阳市,北靠徐舍镇。镇境内多低山丘陵与山间盆地,生态环境优越,是宜兴重要的生态保护区与旅游乡镇。工业以轻工制造、农产品加工等产业为主,农业以茶叶、板栗、银杏等种植为特色。境内拥有云湖风景区、大觉寺等核心景点,以及古村落、古桥梁等历史遗存,禅意文化与生态风光融合,适合慢游体验与心灵休憩。

3. 太华镇:位于宜兴市最西南部,东接张渚镇、西渚镇,南邻浙江省长兴县,西连溧阳市,北靠徐舍镇。镇地处天目山余脉深处,山体连绵,森林覆盖率高,是苏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素有“宜兴西藏”之称。工业以竹制品加工、农产品深加工等生态产业为主,农业以茶叶、毛竹、高山蔬菜种植为特色。境内拥有太华竹海、龙珠水库等自然景观,以及新四军后方医院旧址等历史遗存,自然风光原始古朴,适合登山探险、生态休闲。

4. 徐舍镇:地处宜兴市西部,东接新街街道、高塍镇,南邻张渚镇、西渚镇,西连溧阳市,北靠杨巷镇、官林镇。镇境内地势平坦,河网密布,南溪河、殷村港穿境而过,是宜兴西部的农业大镇与工业重镇。工业以电线电缆、机械制造、化工等产业为主,农业以优质水稻、小麦、油菜种植为特色。境内拥有徐舍公园、芳庄古街等休闲与历史景观,工业发展与农业生产协调推进,宜居宜业。

5. 官林镇:位于宜兴市西北部,东接高塍镇、和桥镇,南邻徐舍镇,西连杨巷镇、新建镇,北靠常州市金坛区。镇工业实力雄厚,是宜兴西北部的经济中心,形成了电线电缆、精细化工、机械制造等产业集群,经济总量位居全市乡镇前列。境内拥有官林公园、义庄古街等休闲与历史景观,工业文明与乡村风貌交融,发展特色鲜明。

6. 杨巷镇:地处宜兴市西北部,东接官林镇,南邻徐舍镇,西连新建镇,北靠常州市金坛区。镇境内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是宜兴重要的农业产区,小麦、水稻、油菜种植面积广阔,同时工业以机械制造、纺织服装等产业为主。境内拥有杨巷公园、西溪古街等休闲与历史景观,农业底蕴与工业活力兼具,民风淳朴,生活气息浓厚。

7. 新建镇:位于宜兴市最西北部,东接杨巷镇,南邻徐舍镇,西连溧阳市,北靠常州市金坛区。镇工业以机械制造、化工、纺织等产业为主,是宜兴西北部的工业乡镇之一。农业以优质水稻、小麦种植为特色,同时拥有葡萄、草莓等特色果蔬种植基地。境内拥有新建公园、留住记忆博物馆等休闲与文化场所,工业发展与文化传承协同推进。

8. 和桥镇:地处宜兴市东北部,东接万石镇、周铁镇,南邻屺亭街道、芳桥街道,西连官林镇,北靠常州市武进区。镇历史悠久,商贸活跃,是宜兴东北部的交通枢纽与商业重镇,素有“小无锡”之称。工业以机械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为主,农业以优质水稻、水产养殖为特色。境内拥有和桥古街、徐悲鸿纪念馆(分馆)等历史遗存,以及和桥公园等休闲场所,工商文化与水乡风情交融。

9. 高塍镇:位于宜兴市北部,东接宜城街道、屺亭街道,南邻新街街道、徐舍镇,西连官林镇,北靠和桥镇。镇是中国着名的“环保之乡”,环保设备产业集群发达,同时工业还涉及电线电缆、机械制造等领域。境内拥有高塍公园、塍西古街等休闲与历史景观,以及滆湖岸线风光带,工业特色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10. 万石镇:地处宜兴市东北部,东接常州市武进区,南邻周铁镇,西连和桥镇,北靠常州市新北区。镇境内石材资源丰富,是宜兴重要的石材加工与交易基地,同时工业以机械制造、电子元件等产业为主。农业以优质水稻、果蔬种植为特色,境内拥有万石公园、后洪古村等休闲与历史景观,产业特色鲜明,发展态势良好。

11. 周铁镇:位于宜兴市东北部,东接太湖,南邻新庄街道、丁蜀镇,西连芳桥街道、和桥镇,北靠万石镇。镇濒临太湖,是宜兴的“太湖第一镇”,渔业与水产养殖发达,同时工业以机械制造、轻工纺织等产业为主。境内拥有周铁古街、城隍庙等历史遗存,以及太湖岸线风光带、竺山湖小镇等景点,水乡风貌与太湖风光交融,适合休闲观光与渔家体验。

12. 湖父镇:地处宜兴市南部,东接丁蜀镇,南邻浙江省安吉县,西连张渚镇,北靠宜城街道。镇境内群山环绕,溪涧纵横,是宜兴重要的生态旅游乡镇与茶叶产区,“阳羡茶”闻名遐迩。工业以农产品深加工、旅游用品制造等生态产业为主,境内拥有竹海风景区、玉女潭、张公洞等核心景点,山水风光原始秀美,是登山、避暑、品茶的绝佳之地。

13. 丁蜀镇:位于宜兴市东南部,东接太湖,南邻湖父镇,西连宜城街道、新庄街道,北靠周铁镇。镇是宜兴紫砂文化的核心发源地,被誉为“中国紫砂之都”,紫砂工艺传承千年,紫砂企业与工作室遍布全镇。工业以陶瓷制造、机械加工等产业为主,同时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拥有蜀山古南街、紫砂博物馆、善卷洞(分景区)等景点,紫砂文化与山水风光融合,是文化体验与旅游观光的核心区域。

三、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一)历史沿革

宜兴市历史悠久,人类活动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境内骆驼墩遗址、西溪遗址等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发现,证实了早期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商代末年,春秋战国时期属吴地,后归入越国、楚国版图。秦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宜兴地区属会稽郡阳羡县,这是宜兴设县之始。

西汉时期,属会稽郡;东汉永建四年(129年),属吴郡。三国时期,属东吴吴郡,吴赤乌六年(243年),阳羡县改为阳羡侯国。西晋太康二年(281年),复为阳羡县,属毗陵郡;惠帝永兴元年(304年),分阳羡县地置义兴郡,领阳羡、国山、临津、永世四县,郡治驻阳羡县(今宜城街道)。

隋开皇九年(589年),废义兴郡,阳羡县属常州;开皇十二年(592年),改阳羡县为义兴县。唐武德二年(619年),置鹅州,领义兴、国山、临津三县;武德七年(624年),废鹅州,义兴县复属常州;天宝元年(742年),属晋陵郡;乾元元年(758年),复属常州。

五代十国时期,义兴县属吴越国常州。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为避宋太宗赵光义名讳,改义兴县为宜兴县,属常州。南宋时,属两浙西路常州。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属常州路;至正十七年(1357年),属江南行中书省常州府。

明洪武元年(1368年),属京师常州府;永乐十九年(1421年),属南直隶常州府。清沿明制,宜兴县属江苏省常州府;雍正四年(1726年),分宜兴县地置荆溪县,两县同城而治,属常州府。

民国元年(1912年),荆溪县并入宜兴县,属江苏省;民国三年(1914年),属苏常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直属江苏省;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属无锡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属第二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4月24日,宜兴解放,属苏南行署区常州专区。

1953年,苏南行署区撤销,宜兴县属江苏省苏州专区;1956年,属镇江专区;1958年,属常州专区;1959年,属镇江专区;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宜兴县属无锡市;1988年1月9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宜兴县,设立宜兴市(县级),由无锡市代管至今。

(二)文化脉络

1. 紫砂文化核心:宜兴紫砂文化源远流长,始于北宋,盛于明清,至今绵延千年。丁蜀镇作为紫砂文化的发源地,孕育了精湛的紫砂制作工艺,从泥料开采、练泥、制壶到烧制,每一道工序都蕴含着独特的技艺与智慧。紫砂器以其独特的泥质、精湛的工艺、丰富的造型与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陶瓷艺术的瑰宝,历代紫砂大师的作品更是成为收藏界的珍品。紫砂文化不仅是一种工艺文化,更融入了诗词、书画、篆刻等艺术元素,形成了“壶以载道”的文化特质,成为宜兴最鲜明的文化符号。

2. 吴文化根基:宜兴地处吴文化核心区域,春秋战国时期即为吴地重要组成部分,阳羡县、义兴县的设置进一步巩固了吴文化的传承基础。吴文化的“谦让、开拓、务实”精神融入宜兴文化基因,传统建筑、民俗活动、饮食文化等均体现了吴文化的细腻灵动与兼容并蓄。江南水乡的温婉气质与山区的坚韧特质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区域文化风貌,影响了宜兴人的精神品格与生活方式。

3. 山水生态文化:宜兴“三山二水五分田”的地形地貌,孕育了独特的山水生态文化。南部山区的竹海、溶洞、溪流与北部平原的河网、湖泊、农田,构成了多样的生态景观。从古代文人墨客寄情山水、吟诗作画,到现代生态旅游的兴起与环保产业的发展,宜兴人始终秉持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善卷洞、张公洞等溶洞景观的开发,竹海风景区的保护,环保产业的崛起,都体现了山水生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推动了区域可持续发展。

4. 名人文化积淀:宜兴历史上名人辈出,唐代诗人卢仝、北宋画家文同、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部分活动区域涉及)、近代画家徐悲鸿、当代科学家周培源等众多名人,为宜兴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名人文化不仅体现在故居、纪念馆等物质遗存上,更融入区域文化精神,形成了崇尚知识、重视教育、追求卓越的文化氛围,激励着后人不断进取,也为宜兴文化增添了深厚的底蕴。

四、历史人物与近代人物

(一)历史人物

1. 卢仝(约795-835):字玉川子,号玉川先生,宜兴市芳桥街道人,唐代着名诗人、茶学家。早年隐居少室山,潜心治学,后游历各地,晚年归隐家乡。卢仝工诗,其诗作风格奇诡豪放,多反映社会现实与民生疾苦,代表作《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又称《七碗茶诗》)流传千古,诗中“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的名句,将饮茶的感受描绘得淋漓尽致,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后人为纪念他,在芳桥街道建有卢仝草堂,成为茶文化爱好者的朝拜之地。

2. 文同(1018-1079):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宜兴市宜城街道人,北宋着名画家、诗人、书法家。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中进士,历任太常博士、集贤校理、陵州知州、洋州知州等职,为官清廉,政绩卓着。文同诗、文、书、画皆精,尤以画竹闻名,开创了“湖州竹派”,主张“胸有成竹”,其画竹技法精湛,形神兼备,对后世画竹艺术影响深远。他的书法温润遒劲,诗作清新自然,着有《丹渊集》四十卷。文同的艺术成就与文人风骨,成为宜兴文化的重要符号,其故居遗址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供后人缅怀。

3. 蒋捷(约1245-约1305):字胜欲,号竹山,宜兴市宜城街道人,南宋着名词人。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年)中进士,南宋灭亡后,隐居不仕,以词明志。蒋捷的词作多抒发亡国之痛与身世之感,风格沉郁苍凉,意境深远,语言精炼,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为“宋末四大家”。其代表作《一剪梅·舟过吴江》中“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名句,流传千古,被誉为“千古绝唱”。着有《竹山词》一卷,其词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展现了南宋末年文人的气节与才情。

4. 周处(236-297):字子隐,宜兴市芳桥街道人,西晋名将、大臣。年少时纵情肆欲,横行乡里,被当地人视为“三害”之一(另外两害为南山白额虎、长桥下蛟龙)。后周处幡然醒悟,射虎斩蛟,改过自新,发奋读书,历任东吴东观左丞、西晋新平太守、广汉太守、御史中丞等职,为官刚正不阿,政绩显着。周处的“除三害”故事流传千古,成为浪子回头、改过自新的典范,其读书台遗址位于芳桥街道,为宜兴市文物保护单位,彰显了宜兴人崇尚自省、追求进步的文化精神。

(二)近代人物

1. 徐悲鸿(1895-1953):原名徐寿康,宜兴市屺亭街道人,中国近代着名画家、美术教育家,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自幼喜爱绘画,后留学法国,师从写实主义画家达仰,精通中西绘画技法,擅长画马、人物、花鸟等。徐悲鸿的画作兼具中西艺术之长,造型严谨,笔墨奔放,气势磅礴,代表作《奔马图》《愚公移山》《田横五百士》等,寄托了对国家民族的热爱与对光明的追求。他秉持“艺术救国”的理念,创办了多所美术院校,培养了大批美术人才,推动了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被誉为“中国现代绘画之父”。其故居与纪念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缅怀大师、传承美术文化的重要场所。

2. 周培源(1902-1993):宜兴市宜城街道人,中国当代着名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192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留学美国、德国,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西南联大教授、北京大学校长等职。周培源在流体力学、理论物理等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提出了着名的“湍流理论”,为中国物理学与力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同时致力于教育事业,注重培养创新人才,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着有《理论力学》《流体力学》等着作,被誉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其爱国情怀与科学精神,激励着宜兴学子奋发向上。

3. 潘汉年(1906-1977):宜兴市丁蜀镇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情报战线的杰出战士。早年投身革命,参与创建左翼文化运动,后在隐蔽战线从事情报工作,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上海市副市长、市委副书记等职,致力于上海的经济建设与文化发展。潘汉年的革命生涯充满传奇色彩,他的忠诚与担当,成为宜兴人民的骄傲,其故居遗址为宜兴市文物保护单位,承载着红色记忆与革命精神。

4. 顾景舟(1915-1996):原名顾景洲,宜兴市丁蜀镇人,中国当代着名紫砂工艺大师,紫砂文化的重要传承者与创新者。自幼跟随祖母学习紫砂技艺,后师从紫砂名家,潜心钻研紫砂工艺,毕生致力于紫砂器的创作与研究。顾景舟的紫砂作品造型简洁大方,比例协调,工艺精湛,韵味悠长,被誉为“紫砂泰斗”,其代表作《仿古壶》《石瓢壶》《井栏壶》等,成为紫砂艺术的经典之作,在收藏界享有极高声誉。他注重紫砂文化的传承,培养了大批紫砂人才,推动了宜兴紫砂工艺的发展与创新,为紫砂文化的发扬光大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五、遗址与必游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