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团队立刻忙碌起来,依靠强大的算法,从集市汹涌的人潮中筛选出几十个符合初步行为特征的目标。再结合模糊的体貌特征和行走姿态比对,几分钟后,一个穿着普通蓝色工装、戴着鸭舌帽、低着头快步行走的中年男子被锁定。他虽然扔掉了斗笠和蓑衣,身形也似乎挺拔了一些,但那种深入骨髓的谨慎步态和偶尔回顾观察四周的下意识动作,没有逃过AI的分析。
“目标b锁定!疑似目标更换装扮。继续跟踪!”
“蜂鸟”无人机在高空悄无声息地跟随着这个“蓝色工装男”。他穿过集市,在一个路口搭乘了一辆看似随机的公共巴士,坐了五站后下车,随即钻入了一个老旧城区错综复杂的小巷。
在这里,空中追踪遇到了更大的挑战。狭窄的巷道、密集的违章建筑、晾晒的衣物,都严重干扰了视野。Z先生(蓝色工装男)显然对这类环境极为熟悉,他利用巷道死角、后门、甚至翻越低矮的围墙,不断变换路线,期间又在一个废弃的院子里停留了片刻,再次出来时,已经换上了一件灰色的夹克,头上戴的鸭舌帽也换成了普通的棒球帽。
“目标c锁定!再次更换装扮。进入高密度居民区,无人机追踪难度极大。”
“启动备用方案,‘影子’地面小组远距离视觉接替,启用高倍率望远镜和远程唇语读取系统,非接触式监控。”北斗果断切换方案。早已部署在附近制高点的千门精锐侦察员,利用高精度设备,接力进行远距离监视。
Z先生的反追踪手段堪称教科书级别。他利用公交车、步行、甚至短暂进入一家商场穿过数个出入口的方式来清洗可能的跟踪。他频繁改变方向,利用玻璃橱窗的反光观察身后,在热闹的咖啡馆里一坐就是半小时,却只点一杯水,仔细观察每一个进出的人。
然而,他面对的,是第五特区倾力打造的全域监控体系和北斗领导的顶尖技术团队。高空有“蜂鸟”无人机群如同幽灵般在高空盘旋,提供宏观动向和热源指引;地面有“影子”小组利用特区完善的城市监控网络和远程观测技术,进行无缝衔接的远距离视觉跟踪。所有的追踪都保持在数百米甚至更远的距离外,利用技术优势抵消了他那变态的感知力。
Z先生再厉害,也无法感知到数公里外高空无人机的“注视”,也无法察觉到几百米外大楼里,透过窗帘缝隙对准他的高倍望远镜。
他在特区连续兜了将近三个小时,几乎绕了小半个城市,换了三套衣服,改变了两次步态习惯,最终,在黄昏时分,他似乎终于确认了安全,脚步不再那么飘忽,方向也变得明确起来。
他走进了一个位于城乡结合部、管理相对松散的大型开放式小区。小区内楼房密集,租户混杂,流动人口多。
“目标进入‘晨曦花园’小区,方向明确,疑似接近最终目的地。收缩监控圈,重点布控小区各出入口及制高点。”北斗下达最终指令。
Z先生在其中一栋看起来普普通通的六层居民楼前停下,他没有走正门,而是绕到楼后,从一个不起眼的、通往地下室的侧门闪身而入。
“目标进入三号楼地下室入口。‘蜂鸟’无法进入室内。‘影子’小组,设法确认地下室内部结构及可能出口。”
很快,情报反馈回来。那栋楼的地下室部分被改建成了几个独立的储藏室和一个小型水表间,结构简单,只有一个出入口。但根据建筑图纸和热成像扫描,其中一个储藏室的温度信号与环境略有不同,似乎有微弱的电子设备散热痕迹。
“锁定安全屋。启动对该建筑及周边区域的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立体监控。记录所有进出人员。”李刚的声音在通讯频道中响起,带着一丝掌控全局的冷冽,“现在,我们可以好好看看,这位Z先生,以及他背后可能存在的‘钉子’,到底还想做些什么。”
他顿了顿,补充道,语气中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力量:
“也让这些老派的阴影行者们明白,当他们选择踏入特区这片土地时,他们的一举一动,就已经暴露在阳光之下。所谓的隐秘,在绝对的技术和体系优势面前,不过是一层一捅就破的窗户纸。杀手组织一旦失去了阴影的庇护,就像离水的鱼,再如何挣扎,也翻不起多大的浪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