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公,水师已扩建完成,大小战船两百余艘,水手八千,可远航西洋。”水师统领郑和(注:此处为架空设定,与明郑和同名异途)单膝跪地,呈上舰船图谱。图纸上,最大的“夏华号”船长三十丈,宽六丈,可载千人,船身包裹铁皮,配备了十二门仿制的红衣大炮,两侧还装有投石机和火箭发射器。
林烨抚摸着图谱上的船帆,目光望向南海。他要打造的,不仅仅是一支能打仗的舰队,更是一条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传令下去,舰队分为三队:一队驻守海南岛,护卫近海;一队巡视南洋,保护华人商队;一队满载丝绸、瓷器、茶叶,前往印度洋,联络古里、满剌加等国,建立贸易据点。”
永乐四年秋,夏华帝国的大舰队从琼州港扬帆起航。数十艘战船首尾相接,帆影蔽日,在湛蓝的海面上劈开一道道白色的浪痕。船上的水手们大多是沿海渔民和退役士兵,他们身着统一的藏青色军服,腰间佩刀,手中紧握着短铳,眼神中满是对未知世界的憧憬。
舰队出发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般传到了应天府。
紫禁城,奉天殿内。
永乐帝朱棣身着明黄色龙袍,眉头紧锁地看着来自云南的奏报。案几上,还堆着关于漠北鞑靼部落蠢蠢欲动的急件。
“夏华帝国?林烨?”朱棣手指敲击着案几,声音低沉,“一个凭空冒出来的草莽,竟能拿下云南、贵州、巴蜀和海南?还造出了所谓的‘碎发枪’?”
兵部尚书方宾躬身答道:“陛下,据探报,此林烨治军极严,所部装备精良,其碎发枪威力远胜我朝火铳。且此人安抚百姓,轻徭薄赋,西南诸地百姓多有归附,根基已固。”
“西南……”朱棣目光投向殿外的万里晴空,眼中闪过一丝忌惮。他登基以来,一直致力于肃清漠北残元势力,大军集结北疆,粮草军械皆向北方倾斜,实在无力分兵南下。西南偏远,山高路险,历来是难治之地,如今林烨虽割据一方,却并未公开称帝反明,只是自称“夏华主公”,甚至还暗中与大明商户通商,暂时未有直接冲突。
“传令沐晟,严守云南边境,不得擅自出兵挑衅,”朱棣沉吟片刻,终是做出了决定,“密切监视林烨动向,凡其与漠北往来的消息,即刻奏报。至于西南之事,待朕平定鞑靼,再作计较。”
方宾领旨退下,殿内只剩下朱棣一人。他走到窗边,望着远处的宫墙,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那个在南洋崛起的夏华帝国,终将成为大明的劲敌,但眼下,漠北的威胁更为迫切。他必须先解决北疆的隐患,才能腾出手来,收拾这个突然出现的“变数”。
而此时的夏华帝国,正沐浴在蓬勃的生机之中。
成都的工坊里,工匠们正在仿制改进碎发枪,流水线作业让产能大幅提升;贵阳的学堂里,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回荡在山谷;琼州港内,归来的舰队卸下满船的香料、宝石和象牙,又装上即将运往西洋的丝绸瓷器。林烨站在港口的了望塔上,看着往来穿梭的船只,心中豪情万丈。
他知道,与大明的冲突终不可避免,但他已做好了准备。稳定西南民生,打造强大的海陆军队,开拓海上丝绸之路,积累足够的财富和实力——当那一天到来时,夏华帝国必将屹立于世界东方。
海风拂面,带着草木的清香和海洋的咸涩。林烨握紧拳头,目光坚定地望向北方。那里,是大明的疆域;而脚下的土地,以及更广阔的海洋,将是夏华帝国的舞台。炎海砺刃,风雨同舟,属于他和夏华的传奇,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