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0章 蜜蜂的智慧(1 / 2)

乳白幼影:巢房里的生命律动

草原的雨来得猝不及防,细密的雨丝斜织成网,将“蜜源花园”笼罩在一片朦胧的绿意中。观测棚内,萧凡正调试着新改装的远程监控终端,屏幕上清晰地呈现出巢箱内的每一个角落。5岁的叶澜踩着小板凳,趴在观测台前,小手指着屏幕上一只飞行略显笨拙的蜜蜂:“爸爸,‘小韧’又在嗅花粉了!它好像比昨天飞得稳一点了!”

旁边的萧汀立刻举起法语版《昆虫记》,小奶音带着笃定:“法布尔爷爷说过,蜜蜂的适应能力超强!”他快速翻到标注的页码,指尖划过烫金文字,大声念道:“‘Les abeilles sadaptent à leurs handicaps avee telligence surprerouvant toujours un oyeribuer àie’(蜜蜂能以惊人的智慧适应自身缺陷,总能找到为群体做贡献的方式)。”

萧凡笑着点头,将“小韧”的飞行轨迹数据同步到儿童版观测仪上:“澜澜观察得很准,‘小韧’的飞行稳定性提升了15%。而且你们发现没有,它每次落在花朵上,都会先用触角仔细探查,再开始采集花粉。”

叶之澜扶着可调节高度的观测椅慢慢坐下,宽松的孕妇裙下,孕肚已经十分明显。她看着屏幕上“小韧”的身影,眼底满是温柔:“它的嗅觉好像真的比其他蜜蜂灵敏。昨天我看到它避开了一朵被蚜虫爬过的油菜花,直接飞向了旁边的薰衣草。”

“妈妈,我们可以做个实验!”叶澜突然眼睛一亮,转身看向萧凡,“我们把不同的花粉放在一起,再混入一点点蚜虫分泌物,看看‘小韧’能不能分辨出来!”

萧汀立刻附和:“对!还要和其他蜜蜂对比,这样就能知道‘小韧’的嗅觉是不是真的更厉害!”

萧凡赞许地看着这对智商超群的龙凤胎:“这个实验设计得很科学。爸爸这就去准备材料,我们一起做‘花粉分辨实验’。”

很快,萧凡从实验室取出了四种不同的花粉(油菜花、薰衣草、向日葵、蒲公英),又从之前检测出污染的花粉中提取了少量蚜虫分泌物,将其与其中一份油菜花花粉混合。他在透明培养皿上分别标注序号,整齐地排列在观测台上:“现在,我们把培养皿放在蜜源花园的边缘,让蜜蜂自由采集,记录每只蜜蜂的选择。”

叶澜和萧汀早已戴好迷你版观察手套,拿着自制的“观测记录表”蹲在培养皿旁。叶澜负责记录蜜蜂的到访次数,萧汀则专注于辨认蜜蜂的身份,尤其是“小韧”那只稍短的右翼,成了最明显的标记。

“来了!是03号工蜂!”萧汀突然喊道。只见一只体型健硕的蜜蜂落在1号培养皿(纯净油菜花花粉)上,快速采集起来,完全没有理会旁边混有蚜虫分泌物的2号培养皿。

紧接着,“小韧”也飞了过来。它在四个培养皿上空盘旋了一圈,触角不断抖动,最终落在了3号培养皿(薰衣草花粉)上,采集完后又飞向了4号(蒲公英花粉),对2号培养皿始终没有靠近。

“哇!‘小韧’真的避开了污染的花粉!”叶澜兴奋地在记录表上画了一个红色的对勾,“03号、05号都只选了纯净花粉,但是它们没有‘小韧’飞得慢,也没有仔细检查!”

连续观测了一个小时后,姐弟俩整理出了数据:参与采集的12只工蜂中,有8只选择了纯净花粉,4只误采了混有蚜虫分泌物的花粉;而“小韧”不仅全程避开了污染花粉,还精准地选择了纯度最高的薰衣草和蒲公英花粉。

萧汀翻出《昆虫记》,找到对应的段落念道:“‘Les antennes des abeilles sont leurs outils de déte les ps précis, capables de distguer des odeurs subtiles que lhopas percevoir’(蜜蜂的触角是它们最精准的探测工具,能够分辨出人类无法感知的细微气味)。”念完他补充道,“‘小韧’的触角肯定比其他蜜蜂更灵敏!”

萧凡调出“小韧”的幼虫期数据:“你们看,‘小韧’在幼虫期生长速度稍慢,可能正是因为它的感官发育得更充分。就像有些人视力不好,听力却特别敏锐一样,‘小韧’用更发达的嗅觉弥补了飞行的不足。”

叶之澜笑着说:“这就是自然的智慧呀。每只蜜蜂都有自己的特长,合起来才能让蜂群更好地生存。”她的话音刚落,腹内的萧予安和萧予宁轻轻蠕动了一下,仿佛在回应妈妈的话。

接下来的几天,雨势逐渐变小,但蜜源花园的湿度依然很高。叶澜在直播时,有家长在弹幕中提醒:“连续下雨容易让植物发霉,蚜虫可能会卷土重来!”

叶之澜立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她让萧凡调取了花园的湿度数据:“空气湿度78%,土壤湿度65%,确实太高了。而且瓢虫因为雨水多,活动量明显减少,没办法有效控制蚜虫。”

“妈妈,我们需要降低湿度!”叶澜皱着小眉头,“可以像爷爷的温室大棚一样,搭个防雨棚!”

萧汀补充道:“还要吸引瓢虫回来!我们可以做瓢虫诱捕盒,用蚜虫喜欢的味道吸引它们!”

叶之澜点点头,快速梳理出解决方案:“搭防雨棚可以减少雨水落在叶片上,降低局部湿度;在棚内悬挂诱捕盒,吸引瓢虫停留;再在植物根部铺一层干燥的艾草,既能吸潮,又能驱赶蚜虫,一举三得!”

萧凡看着妻子和孩子们有条不紊地规划,心中满是欣慰:“这个方案很全面。爸爸负责搭建防雨棚,澜澜和萧汀负责制作瓢虫诱捕盒,妈妈则通过直播向大家征集更多防潮驱虫的好方法,我们分工合作!”

叶澜和萧汀立刻行动起来。他们找来废弃的塑料瓶,剪掉上半部分,在瓶内涂抹了一层稀释后的蜂蜜(模拟蚜虫分泌物的甜味),又在瓶壁上扎了几个小孔,方便瓢虫进出。萧汀还在瓶身画了可爱的瓢虫图案,写上“瓢虫之家”四个大字。

“妈妈,我们还要在花园里种更多薄荷吗?”叶澜一边往诱捕盒里放蜂蜜,一边问道。

“可以种一些,但现在雨水多,薄荷可能长得慢。”叶之澜看着直播弹幕,笑着说,“有位小朋友建议我们用干燥的艾草铺在根部,艾草的味道既能驱虫,又能吸潮,我们可以试试。”

很快,叶承宇也带着艾草和工具赶来帮忙。他看着正在搭建防雨棚的萧凡,打趣道:“你们家真是全家齐上阵,连5岁的孩子都成了生态专家。”

“表哥,你快来看看我们的诱捕盒!”萧汀拉着叶承宇的手,骄傲地展示自己的作品,“我们用蜂蜜吸引瓢虫,这样它们就会来帮我们吃蚜虫了!”

叶承宇拿起诱捕盒仔细看了看:“这个设计很巧妙。不过蜂蜜可能会吸引蚂蚁,我们可以在盒子

“对呀!谢谢表哥!”叶澜立刻跑去接水,在每个诱捕盒

搭建防雨棚的过程中,叶之澜通过直播向读者群实时分享进展,不少家长和小朋友都发来自家的防潮经验:“可以在植物周围撒一些草木灰,吸潮又能当肥料!”“用吹风机的低温档给叶片吹干,注意不要离太近!”“我家阳台种了迷迭香,和薄荷一样能驱虫,还不怕淋雨!”

叶之澜将这些建议整理下来,让萧凡和叶承宇帮忙实施。萧汀则在一旁朗读《昆虫记》中的相关原文:“‘La nature est en staera, et u ge affecter léquilibre entier’(自然处于持续的相互作用中,一个微小的变化可能影响整个平衡)。”他抬头对叶澜说,“姐姐,我们现在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帮助花园恢复平衡!”

经过两天的忙碌,防雨棚搭建完成,艾草和草木灰撒在了植物根部,瓢虫诱捕盒也悬挂在了花园的各个角落。叶澜和萧汀每天都会去检查诱捕盒,记录瓢虫的数量。

“妈妈,今天诱捕盒里有3只瓢虫!”第五天早上,萧汀兴奋地跑来汇报,“还有一只正在吃叶子上的蚜虫呢!”

叶之澜跟着孩子们来到花园,果然看到几只红色的瓢虫趴在油菜花上,大口吃着残留的蚜虫。防雨棚下的植物叶片已经变得干燥,霉斑也逐渐消退,蜜蜂们又开始在花丛中忙碌地采集花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