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6章(1 / 2)

萨尔鲁闻言,神色间透着几分凝重。他沉吟片刻后回答道:“大人,制作千里镜确实复杂,但如果我们有足够的石英砂的话,只要鲁西米带着王员外的工匠一起磨,预计最快两个月内可以完成第一批千里镜。不过,这期间会有不少废弃掉的玻璃,还需要大量的人手和资源支持,尤其是精密的工具和材料,绝不能短缺。”

何铭琪眉头紧锁,语气中带着几分失望:“两个月啊……”现在马上就要进入十二月了,等到胡人制作出千里镜就是二月。信上三皇子说了三月底四月初,三皇子想要针对北奴发起袭击。现在虽然能烧制出玻璃,但这制作成千里镜要废弃掉不少玻璃,也不知道这烧制玻璃的原料石英砂跟不跟得上这损耗。

何铭琪的眉头越皱越紧,心中盘算着时间与资源的紧迫性。他转头看向李员外,语气中带着几分急切:“李兄,这些掺杂石英砂的稻米,你是从何得来的?价格如何?还能运来多少?我怕这磨制镜片要废弃不少的玻璃吧。”

李员外看着何铭琪笑道:“大人,这些稻米就是城中那些粮商带来的。现在城中粮荒已经缓解,所以那些外地粮商都在争先恐后地处理自己手中掺了石子的稻米。具体是谁的我倒是不怎么分得清。但是我敢肯定这些粮食应该是闽越道的粮商在卖,小的已经让府中的家丁前去闽越道打听了。一旦得知产地,小的立刻安排人手去采购。至于价格,目前这些掺杂石英砂的稻米并不值钱,粮商们急于脱手,一文钱就能买上三五斗。”

何铭琪点了点头,神色间透着几分欣慰:“好,李兄果然办事得力。既然如此,那就尽快安排人手去闽越道查明情况,并尽量多采购一些回来。”何铭琪说到这里想到了什么,停顿道:“不行,光靠你们不行,这事我必须向胡大人和刘大人禀报。”说完也不待众人反应过来,朝着工坊外跑去。

何铭琪一路快马加鞭赶回巡抚衙门,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详细禀报给了胡天罡和刘伯谦。胡天罡听后,先是大喜,随即脸色中透着几分复杂的情绪,朝着一旁的齐公公和刘伯谦说道:“没想到我们找了这么久的石英砂,竟然就在那些粮商的掺杂稻米中。这真是天意啊!”

齐公公闻言,脸上也露出了欣喜的笑容:“大人说得对,这可真是意外之喜!”说到这里他停顿下来,看向何铭琪询问道:“何大人,既然这石英砂有了,是不是千里镜马上就能制作出来了?”

何铭琪被齐公公这一问,本来堆满笑容的脸瞬间就暗淡了下来,他斟酌了几秒后缓缓地摇了摇头。

齐公公见何铭琪的神态不由有些着急地追问道:“何大人,这原料不是有了,这千里镜怎么就不能制作出来?”

何铭琪叹了口气,语气中带着几分无奈:“齐公公有所不知,虽然石英砂已经有了,但制作千里镜并非一蹴而就。据胡人所说,这制作千里镜首先要将石英砂熔炼成玻璃,而玻璃还需要进一步切割、打磨成特定形状的镜片。这一步非常关键,稍有差池就会导致整块玻璃报废。其次,千里镜内部的镜片排列和组装也极为复杂,需要鲁西米这样的熟练工匠亲自操作。据萨尔鲁估算,即便一切顺利,最快也要两个月才能完成第一批千里镜。而且,期间还会产生大量废料,对石英砂的需求量极大。”

胡天罡听完后眉头紧锁,目光深邃地扫过众人,沉声说道:“也就是说,我们现在面临两个问题:一是时间紧迫,二是石英砂供应可能跟不上?”

何铭琪点了点头,然后从怀中掏出三皇子写来的信递给胡天罡道:“大人请看,三皇子信中提到四月初便要针对北奴发动春季攻势,而我们手中的石英砂并不多,如果后续的原料跟不上的话……我怕误了军事啊。”

胡天罡接过信件,仔细阅读后神色愈发凝重。随手把信递给齐公公和刘伯谦,三人看过后,胡天罡这才缓缓地说道:“此事关系重大,绝不能有丝毫耽搁。齐公公,你即刻修书一封,将目前的情况详细禀报圣上,并请求朝廷派遣专人前往闽越道调查石英砂的产地。同时,请圣上协调闽越道的地方官员全力配合我们的行动,确保石英砂的供应万无一失。”

齐公公闻言连忙点头应下:“是,大人,我这就去办。”他说完便匆匆退下,准备起草奏折。

胡天罡转头看向刘伯谦,语气中带着几分决断:“刘大人,你去通知一下宋大人,让他安排一艘快船随时待命。一旦确定石英砂的具体产地,我们立刻派人前往采购,并安排运输事宜。务必在最短时间内将足够的石英砂运回舟航。”

刘伯谦拱手答道:“末将遵命!我这就去安排。”

何铭琪见两位大人都已行动起来,心中稍稍松了一口气,但随即又想到另一个问题,连忙提醒道:“大人,还有件事需要考虑——那些粮商手中的掺杂石英砂的稻米虽然价格低廉,但如果他们得知这些稻米中的砂石竟是朝廷急需的珍贵原料,恐怕会趁机抬高价格,甚至囤积居奇。到时候,可能会引发不必要的麻烦。”

胡天罡听罢,眉头微微一皱,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沉吟片刻后说道:“何大人所虑极是。这样吧,你立即派人把这些外地粮商给看押起来。”

何铭琪听到胡天罡的话顿时愣住了,语气不由地结巴道:“大人,这……若是……把他们……看押起来,必定引起这些粮商不满……若是处理不当……他们背后的势力向朝廷参我们……”

胡天罡不待何铭琪把话说完打断道:“何大人,无需担心,事急从权,现在三殿下在北边急需千里镜,事关北伐和朝廷大事,绝不能因一些宵小而畏首畏尾。如果这些粮商背后真有势力敢参我们,那便让他们来!我倒要看看,是谁在背后纵容他们用掺砂石的稻米哄骗百姓,扰乱市场。况且我们这是为战事而为,相信圣上也不会责难于我们。”

何铭琪听罢,心中虽仍有顾虑,但见胡天罡态度坚决,也只得点头应下:“是,大人,我这就去安排人手将那些粮商控制起来,并严密封锁消息,以防走漏风声。”他说完便匆匆退下。

二个月后,何铭琪握着手中那铜质单筒望远镜,兴奋地四处张望。远处的景物在镜中清晰可见,甚至连树上的鸟儿都能看得一清二楚。他忍不住感叹道:“真是神物啊!这千里镜果然名不虚传!”

胡天罡接过望远镜,细细端详了一番。眼前的望远镜和胡人的望远镜除了花纹有所不同外,看不出其他问题。他满意地点了点头,将千里镜递给身旁的齐公公,语气中带着几分欣慰:“这千里镜果然不同凡响,有了它,北伐之战的胜算又多了几分。”

齐公公接过千里镜,仔细端详了一番,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大人说得对,这千里镜确实非同小可。圣上要是得知此事,必定龙颜大悦。”

胡天罡轻轻点了点头,目光转向萨尔鲁问道:“萨尔鲁,你们这次一共制作了多少具千里镜?原料是否还够?如果要满足北边的需求,你们还要多久?”

萨尔鲁上前一步,脸上露出一丝为难的表情,低声说道:“大人,现在所用的石英砂全是由掺杂在稻米中筛选出来的,加上磨镜浪费掉的玻璃,现在才制作出三五具而已。如果大人还不加快原料的供应,我怕……”他的声音逐渐低了下去,眼神中透出些许焦虑。

胡天罡明白了萨尔鲁的意思,微微点了点头。然而,他心中却涌起一阵无奈——自己的奏折已经呈给圣上,但闽越道的官员迟迟没有回信,他也无计可施。宋青云为了这事再次前往溪渊,向其君臣施压,希望能解决原料的问题。

“如果原料供应上来的话,萨尔鲁,你们多久能制作出足够的千里镜?”胡天罡语气中带着几分急切。他知道,北伐的战事迫在眉睫。

萨尔鲁没有回答,而是看向一旁的鲁西米。鲁西米明白自己船长的意思,站了出来,解释道:“大人,如果由我一人来制作的话,原料跟得上的话,一个星期大概能完成一具。但如果加上王员外的工匠,一个月大概能做六七具左右。”

胡天罡闻言,双眉皱成了井字形,疑惑地问道:“人多了,怎么制作的速度反而慢了?”

鲁西米连忙解释道:“大人有所不知,这千里镜的制作工艺极为复杂,尤其是镜片的研磨和组装环节,需要极高的精准度。我一个人操作时,可以完全掌控每一步的质量,但王员外的工匠毕竟都是一些新手,难免会出现失误。一旦某个环节出错,整块玻璃就会报废,效率自然会降低一些。”

胡天罡听后,眉头皱得更紧了。他沉吟片刻,语气中带着几分无奈:“也就是说,即便原料充足,我们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大规模生产千里镜?”

鲁西米点了点头,神色间透着几分歉意:“大人,这是实情。制作千里镜不仅需要熟练的工匠,还需要精密的工具和大量的时间。如果强行加快速度,恐怕会导致成品质量下降,甚至无法正常使用。”

胡天罡长叹一声,目光转向齐公公和刘伯谦,语气中透着几分焦虑:“看来,我们只能寄希望于闽越道的石英砂产地尽快查明,并确保后续原料供应充足。否则,别说满足北伐的需求,就连现有的生产进度都难以维持。”

齐公公闻言,脸色也变得凝重起来。他低声说道:“大人,圣上那边已经等不及了。上次呈上的奏折虽说明了情况,但圣上显然对我们的进展不太满意。若再无好消息传回,恐怕……”

胡天罡摆了摆手,打断了齐公公的话:“我明白你的意思。但现在的情况确实棘手,我们也不能盲目许诺。”

胡天罡话音未落,门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名信使匆匆跑进大堂,手中高举着一封加急文书,气喘吁吁地禀报道:“大人,闽越道急报!”

众人闻言,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信使。胡天罡神色一凛,快步上前接过文书,迅速拆开阅读。他的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脸上的表情复杂难测。

片刻后,胡天罡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喜色:“诸位,好消息!闽越道的地方官员已经查明了石英砂的具体产地,并且初步控制了当地矿山。相信不日就能通过海运送来舟航。”

“太好了!”齐公公忍不住拍手叫好,脸上满是欣喜,“这样一来,我们的燃眉之急总算解决了!圣上得知此事,必定龙颜大悦。”

萨尔鲁听到胡天罡等人确认沧浯境内找到石英矿后,心中的石头终于落了地。他暗自松了一口气,心想,只要帮助沧浯国制出望远镜,想必他们也不会再去追究溪渊有无石英砂了吧。

维本克见萨尔鲁神情放松,也松了口气。两人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如释重负的神色。胡天罡这时看向萨尔鲁和维本克,语气中带着几分急切:“既然闽越道那边已经找到石英砂产地,那接下来你们要做的就是全力赶制千里镜。务必在一个月内制作出足够数量的千里镜送往北边,以解三皇子之需。”

萨尔鲁和维本克齐声应下:“遵命!我们一定竭尽全力完成任务。”

时间如同飞马般疾驰而过,转眼间已是三月初。闽越道的石英砂通过海路源源不断地运抵舟航,为千里镜的制作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障。萨尔鲁和维本克带领胡人与王员外的工匠日夜赶工,熔炉火焰昼夜不息,玻璃原液在坩埚中翻滚,映照出每个人脸上的专注与疲惫。总算功夫不负有心人,成功制作出十来具望远镜。

胡天罡接过望远镜细细查看了一下,没有挑出什么毛病,满意地对小六说道:“你点齐兵马,带着这十具千里镜,务必要在三月底前送到北边三皇子的军营。记住,这一路上要小心护送,绝不能有任何闪失!”

小六抱拳应道:“是,大人!末将一定亲自押送,确保千里镜安全送达。”他说完便转身离去,开始召集人马准备启程。

胡天罡目送小六离开后,转头看向萨尔鲁和维本克,语气中透着几分欣慰与感激:“两位兄弟,这次多亏了你们的努力,才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些千里镜。若非你们的协助,北伐之战恐怕会困难重重。”

萨尔鲁摆了摆手,谦逊地说道:“胡大人客气了,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胡天罡满意地点了点头,朝着北边拱了拱手道:“诸位的大义,我胡某人一定会上禀天听的,为诸位请功。相信圣上对于各位的付出,一定会重重有赏。”

萨尔鲁等人听懂了胡天罡的话,顿时大喜,围在一起交头接耳。托里有些好奇,走上前询问道:“大人,如果圣上有赏的话,会赏些什么啊?”

胡天罡闻言,捋了捋胡须,笑着解释道:“托里兄弟有所不知,圣上的赏赐向来丰厚。若是普通的功劳,可能会赐予金银、绸缎等物;但像你们这样为朝廷立下大功的,很可能会得到官职、田地,甚至封爵也未可知。”

古德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惊喜,忍不住追问道:“封爵?那我们不都成为贵族了吗?”他的话惹得一众水手都欣喜不已。胡天罡不明白对方口中的贵族是什么意思,但见他们高兴不已也没打断,只是含笑站在一旁。

斯凯奇短暂的高兴后,捅了捅萨尔鲁,脸上透着一股希冀。萨尔鲁看了眼,便明白了对方的想法,转过头朝胡天罡行了个礼道:“大人,这些赏赐我们可不可以不要?”他的话让一众正兴高采烈的胡人顿时安静了下来,胡天罡也是表情一愣,显然没料到萨尔鲁会提出这样的请求。他眉头微皱,语气中带着几分疑惑:“萨尔鲁兄弟,此话怎讲?莫非你们对朝廷的赏赐有什么不满?”

萨尔鲁连忙摆手,神情认真地解释道:“大人误会了,我们绝非对朝廷的赏赐有所不满。只是……我们胡人的家还在千里之外的纳地奥,就算给我们爵位和官职,我们……”说到这儿,他还为难地扫视了一眼自己的伙计。

胡天罡听罢,眉头舒展开来,脸上露出一丝理解的笑容:“原来如此,萨尔鲁兄弟是担心接受了朝廷的封赏后,无法回到故土纳地奥,对吧?”

萨尔鲁尴尬地摇了摇头,他没想到自己的话让对方误解了:“大人,我想问的是,我们能不能指定一个东西作为赏赐?”

胡天罡闻言,脸上的笑容逐渐收敛,取而代之的是一抹深思。他摸了摸下巴,目光在萨尔鲁和周围的胡人身上扫过,语气中带着几分试探:“指定赏赐?萨尔鲁兄弟,你这话倒是勾起了我的兴趣。不过,朝廷的赏赐向来有规制,若你们提出的要求太过特殊,恐怕……”

萨尔鲁见胡天罡并未直接拒绝,心中稍安,连忙上前一步,压低声音说道:“大人,我们船只在赈灾的时候被歹人所毁,现在所行驶的船还是借来的。我想大人,你看能不能……”说到这里,萨尔鲁的表情露出一丝为难。

胡天罡听到这里,露出一丝诧异。他看向何铭琪,何铭琪当即上前点头:“大人,确实如此。”

胡天罡闻言,眉头微皱,语气中带着几分思索:“原来如此,你们是想要一艘船作为赏赐?”听到胡天罡的确认,萨尔鲁和斯凯奇兴奋得直点头。

胡天罡沉吟片刻,目光在萨尔鲁和众胡人脸上扫过,似乎在权衡这件事的可行性。他缓缓开口道:“一艘船作为赏赐,倒也不是不可行。只是,朝廷历来对船只管控严格,尤其是能够远洋航行的大船,若贸然将一艘船赐予你们,恐会引起朝中某些人的非议。”

萨尔鲁闻言,神色间透着几分紧张,连忙拱手道:“大人明鉴!我们并非贪图朝廷的战船或军舰,只是一艘普通的商船便足以。只要能让我们继续航行于海上,平安返回家乡,我们就已心满意足。”

胡天罡点了点头,语气稍缓:“普通商船的话,问题不大。不过此事仍需上报圣上,请旨定夺。毕竟这是破例之举,我虽为总督,也不敢擅自做主。”

斯凯奇听到这里有些失望,他心中一直想要得到一艘沧浯帝国的福船。

萨尔鲁察觉到斯凯奇的失落,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示意他稍安勿躁。随后,他对胡天罡郑重地行了一礼,语气恳切地说道:“大人,我们并非不知规矩之人,也明白此事需要圣上的恩准。但若大人能代为陈情,说明我们胡人为朝廷效力的赤诚之心,以及对归乡之路的渴望,相信圣上定会体恤我们的处境。”

胡天罡看着萨尔鲁和众胡人脸上期盼的神情,心中不禁生出几分感慨。这些异乡人虽来自遥远之地,却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为沧浯国解了燃眉之急。如今他们只求一叶扁舟,以实现归乡的愿望,这份请求并不过分。

想到这里,胡天罡捋了捋胡须,缓缓说道:“萨尔鲁兄弟,你们的功劳我自会上报圣上,并如实陈述你们的心愿。至于最终结果如何,还需看圣上的旨意。不过,我答应你们,无论如何,我都会尽力促成此事。”

萨尔鲁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感激,连忙高声道:“多谢大人成全!”

胡天罡回到巡抚衙门时,夜幕已深,皎洁的月光洒满庭院。他抬头望向天空,那轮明月仿佛映照出他内心的波澜起伏。他站在衙门口,心中五味杂陈,他深吸了一口夜晚清冷的空气,仿佛想借此平复纷乱的情绪。片刻后,他转身对身旁的刘伯谦说道:“刘大人,你去准备一下,我要连夜修书一封,将胡人的请求一并上报圣上。”

刘伯谦点头应下:“是,大人。我这就去安排。”说完便匆匆离去。

胡天罡迈步走进书房,点燃案头的油灯,微弱的灯光驱散了周围的黑暗。他铺开纸张,提笔蘸墨,开始书写奏折。

笔锋在纸上缓缓游走,字迹工整而有力。他先详细禀报了千里镜制作的经过,着重强调了胡人在此过程中所作出的贡献,尤其是萨尔鲁和维本克带领同伴克服重重困难的事迹。他笔锋一转,写到了胡人的请求。

“臣闻胡人虽为异乡之客,却心怀赤诚,甘愿为我朝效力,助北伐大业一臂之力。今其功成,然归乡之念日切。彼等船只因助济官府赈灾运粮被奸人所损,现仅借舟航商船暂用,难以长久依托。遂恳请圣上恩赐一艘普通商船,以资嘉奖,并助其返乡之路顺遂。此非但彰显圣上仁德宽厚,亦可昭示天下,凡有功于国者,无论远近亲疏,皆得恩眷。”

写到这里,胡天罡停下笔,抬头凝视着灯火跳动的焰光,心中思绪翻涌。他知道,这样的请求确实有些特殊,甚至可能引来争议。但他更清楚,若能促成此事,不仅能让胡人心存感激,更能在朝野内外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朝廷并非吝啬赏赐,而是注重实际需求与公正公平。。

片刻后,他继续写道:“此外,臣以为此举亦有助于宣扬我朝威德,使四方来朝者皆知,沧浯乃礼仪之邦,待人以诚,施恩以义。倘圣上允准此请,则胡人必铭记圣恩,日后或可再为我朝所用,共谋大业。”

落笔之际,胡天罡长舒了一口气。他仔细检查了一遍奏折内容,确认无误后盖上两江总督的官印。他将奏折封好,唤来一名信使,低声嘱咐道:“此信关系重大,你务必亲自送至京城,不得假手他人,更不可延误!”

信使接过奏折,郑重地点头应下:“大人放心,末将一定不负所托!”说罢便转身离去。

处理完这件事后,胡天罡靠在椅背上闭目养神,脑海中却仍浮现出胡人们那充满期待的眼神。他暗自叹道:“希望圣上能够体谅这份苦心吧……”

半月后,沧浯城首都镐京城皇宫。

年过半百的沧浯皇帝凤庆帝从贴身太监手中接过胡天罡写来的奏折,细细看来。

看完后,他抬起头看向一旁同样年迈的大伴小林子,问道:“小林子,你说这胡天罡上折子为胡人请功,你怎么看?”说完把折子递给正恭敬站在一旁的小林子。

小林子双手接过奏折,小心翼翼地浏览了一遍,随后抬起头,神色恭敬却带着几分思索:“陛下,老奴以为,胡天罡此举并非无的放矢。胡人在江南道出现水灾之时,多次下南洋为灾民募集粮草,在北伐之事上也有不小的功劳,他们所制作出来的千里镜,就连圣人您也赞不绝口。但……”说到这里,小林子顿住,似乎有些犹豫。

凤庆帝见小林子欲言又止,微微一笑,语气中透着几分理解:“小林子,你我主仆多年,有什么话直说便是,何必吞吞吐吐?”

小林子闻言,连忙低头赔笑道:“陛下恕罪,老奴只是怕言语不当,惹您不快。这胡人虽有功于朝廷,但终究是异乡之人,若赐予船只,恐朝中有人会认为此举过于优待外人,甚至可能引发非议。毕竟,我朝历来对船只管控甚严,尤其是能够远洋航行的商船,更是被视为国之重器。”

凤庆帝轻轻点了点头,目光深邃地望向殿外的天空,似乎在思索什么。他缓缓开口道:“你说得没错,船只确实非同小可。但我沧浯上国,以礼立国,这群胡人的船因我朝之事而损,岂能不赔偿?再说他们献宝之功,能使我北方大军减少伤亡,抵定战事。这更是大功,若不赏赐,反倒显得我朝小气。况且,胡天罡在奏折中提到,此举不仅能彰显朝廷的仁德,还能让四方知晓我沧浯乃礼仪之邦,待人以诚,施恩以义。这对我朝日后招揽外邦、宣扬国威大有裨益。”

小林子听罢,连连点头附和:“陛下圣明!老奴方才思虑浅薄,未能想到如此深远之处。确实,若能恩赐一艘商船予胡人,不仅可解其燃眉之急,更能彰显我朝宽宏大度,令天下人敬服。”

凤庆帝微微一笑,摇了摇头:“可是就这样恩赐一艘商船,必然使得朝堂上下争论不休。”说到这里,他已经能想象到明日早朝那些大臣们的反应了。想到这里,凤庆帝眉头微皱,语气中带着几分思索:“小林子,你觉得该如何化解朝堂上的争议?毕竟,胡人虽有功,但若贸然赐船,恐怕会引来不少非议。”

小林子闻言,低头沉思片刻后,小心翼翼地说道:“陛下,老奴不敢非议朝堂之事,但此乃海事,凤皇爷常年出海,对海事和胡人的情况都颇为了解。何不听听凤皇爷对此事的看法?”

凤庆帝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之色。他点了点头,语气中带着几分深思:“小林子,你这个提议倒是提醒了朕。凤皇爷常年奔走于海上,对胡人和海事的确最为了解。况且,他与胡天罡素来交好,想必对此事也有自己的见解。传旨下去,召凤皇爷即刻入宫见驾。”

“是,陛下!”小林子连忙躬身退下,迅速安排人手去请凤皇爷。

不多时,凤皇爷匆匆赶到皇宫。他走进殿内,见到凤庆帝后立即行礼:“臣弟参见皇兄,不知皇兄急召臣弟,是有何要事?”

凤庆帝微微一笑,示意凤皇爷起身:“皇弟不必多礼,今日召你前来,是为了商议一件要紧事。”他说着,将胡天罡的奏折递给了凤皇爷,“这是胡天罡刚刚呈上的折子,你看看吧。”

凤皇爷接过奏折,仔细阅读了一遍,脸上的表情逐渐变得凝重起来。看完后,他抬起头看向凤庆帝,语气中透着几分感慨:“皇兄,这胡人为我在江南和他们有所交流。臣弟和胡天罡偶有书信来往,但没想到胡人竟然为了上国立此大功。”

凤皇爷顿了顿,继续说道:“皇兄,这胡人虽为异乡之人,但他们的功劳不可否认。尤其是千里镜的制作,对于北伐之战至关重要。若非他们日夜赶工,恐怕我们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如此多的千里镜。而且,他们的船只是因为协助我朝赈灾和运粮才被毁,于情于理,我们确实应该给予补偿。”

凤庆帝点了点头,目光中透着几分深思:“朕也明白这个道理。但你也知道,朝廷历来对船只管控严格,尤其是能够远洋航行的商船,被视为国之重器。若贸然赐予一艘船,恐会引起朝中大臣的非议,甚至可能引发不必要的麻烦。”

凤皇爷听罢,沉吟片刻后说道:“皇兄所虑极是。但臣弟以为,此事并非无解。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处理,既能满足胡人的请求,又能平息朝堂上的争议。”

凤庆帝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兴趣:“哦?你有何良策?”

凤皇爷微微一笑,语气中带着几分笃定:“皇兄,我们可以将赏赐的船只以‘借’而非‘赐’的形式交给胡人。也就是说,这艘船名义上仍是朝廷所有,只是暂时借给他们使用,助其返乡。这样一来,既不会触犯朝廷对船只的严格管控,又能体现我朝的仁德与宽厚。”

凤庆帝听后,眉头渐渐舒展开来,脸上露出了一丝满意的笑容:“这个办法倒是可行。‘借’而非‘赐’,确实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而且,这样也能让朝中大臣们无话可说。”

凤皇爷见凤庆帝认可了自己的提议,连忙补充道:“不仅如此,皇兄还可以命人在船上挂上我朝的旗帜,并贴上一份诏书,说明此船乃是朝廷特许胡人使用的。这样一来,胡人在归乡途中,也能借助我朝的威名,免受沿途海盗或不明势力的侵扰。同时,这也是一种无声的宣示——无论走到哪里,他们都是我沧浯的友人。”

凤庆帝听罢,连连点头,语气中透着几分赞许:“皇弟果然心思缜密!如此一来,不仅能解决胡人的燃眉之急,还能彰显我朝的威德,可谓一举两得。”

小林子站在一旁,听到这里也忍不住低声赞叹:“陛下、凤皇爷英明!这样一来,胡人必定感激涕零,而朝中大臣们也不会有太多异议。”

凤庆帝站起身来,踱步到殿前,抬头望向夜空中的明月,缓缓说道:“既然如此,那就这么办吧。明日早朝时,朕会将此事告知众臣,并命礼部尽快准备相关事宜。至于船只的选择,就交由凤皇爷全权负责,是造还是从水师中挑一艘战舰皆由你做决定。”

凤皇爷拱手应道:“臣弟遵命!一定亲自督办此事,绝不辜负皇兄的信任。”

凤庆帝转过身来,目光温和地看向凤皇爷,语气中带着几分感慨:“皇弟,这些年你为朝廷奔波劳碌,尤其是在海事方面,功不可没。朝中虽因水师花费巨大,对水师的去留一直争议不断。但为兄还是希望你就这样退下来,你也年纪不小了,应该享享清福了。”

凤皇爷听罢,神色微微一震,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他沉默片刻,随即低下头,语气中带着几分谦逊与坚定:“皇兄厚爱,臣弟感激不尽。但臣弟尚能为朝廷效力,不敢言退。况且,如今北伐在即,水师的作用至关重要,若此时退下,恐有负皇兄多年来的信任与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