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武侠修真 > 港岛:霍家三代,资本风暴眼 > 第278章 每一步都触及思维极限

第278章 每一步都触及思维极限(2 / 2)

这般年岁便能推演至四十五步,绝非天才二字所能概括。

看似只是简单的倍数差距,实际上每推进一步都需处理海量算法,且需要极强的发散思维。

它的真正难点并不在算法本身,而在于

"开创性

"。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方程也是一台

"创新意识测试仪

"。

步骤越高,创新能力越强。

霍启煊年仅二十岁,尚未专攻这一领域,却已取得如此成就,这令钱学深意识到,霍启煊的创新发散性思维远胜于自已的理工精准思维。

在桦夏科学界,钱学深认可的天才仅有三人:杨振宁、于光,以及他自已。

这不是骄傲,而是事实。

在他眼中,天才的标准与众不同,即使桦夏还有诸多杰出人才,要达到他们的高度已近乎不可能,更不用说超越他们。

然而,霍启煊今天的表现超出了钱学深的预期。

那种敏锐的洞察力与开阔的思维视野,已突破纯理工逻辑的局限,抵达思想与哲学的高度。

这让钱学深看到了一种可能性——一个能超越杨振宁、于光和自已的未来。

钱学深退休后,便专注于一件事:寻找一位能够超越他、杨振宁和于光的新一代天才。

作为科学界的泰斗,他从不因地位自满,反而始终心存忧虑,担忧桦夏科学会被现有框架束缚,止步不前。

桦夏科技能在短期内崛起,得益于于光、钱学深等巨擘的开创性贡献,他们为国家打下了坚实的科技与人才基础。

一 ** 学家们的思维局限于既定框架,桦夏的科技创新将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这是钱学深最大的隐忧,也是于光的关切所在。

两人退休后,都在寻找能够超越自已的新时代天才。

须有一个人能突破固有思维的束缚,以全新视角审视问题,超越他们三人。

需寻觅一位摆脱传统观念桎梏、富有极高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年轻人,打破桦夏科技发展的瓶颈,开辟崭新天地。

而霍启煊今日展现的思维延展性、洞察能力及创新能力,打破了纯理论推导的固化模式,将哲学层面的深刻视角融入科学研究之中。

这正是桦夏科技亟需的新生代科学家——兼具深厚理论基础与宽广视野,能够突破既有框架,引领全新方向。

钱学深阅稿时,霍启煊始终旁观其神情变化,小心谨慎。

不知过了多久,钱学深搁下稿纸,抬眼看向霍启煊,笑着问道:

“能否谈谈你的人工智能?”

霍启煊稍感惊讶,但仍点头回应:

“可以!”

关于灵界之事,他从不向钱学深隐瞒,无人比他更值得信赖。

霍启煊整理语言后,从头讲述灵界形成的过程。

他对灵界构建的每个细节毫无保留,详尽描述训练过程及突发变异事件,钱学深听至此,瞳孔微缩。

霍启煊接着讲解灵界的神经网络架构及其不依赖底层芯片的设计。

钱学深静静聆听,偶尔点头,专注至极。

他未曾打断,唯恐错过任何细节。

待霍启煊讲完,钱学深平复内心震撼,努力维持冷静,嘴角轻扬道:

“你创造的灵界,非常出色!”

“感谢钱院士的认可。”霍启煊真诚致谢。

钱学深陷入短暂沉默,似在思索,又似在权衡。

许久后,他忽然开口问:

“孩子,你能确定控制住灵界,不让它失控吗?”霍启煊沉思片刻,目光坚定地望着钱学深:“钱院士,灵界若想摆脱我的掌控,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否定自身存在,换句话说,毁掉自已。”

钱学深轻笑点头:“我信你。”随后转向蒋瑛,“帮我把硬盘拿来。”

蒋瑛神情微变,老钱这是找到合适人选了?

她没多想便起身去书房,很快返回,手里攥着一块巴掌大小的硬盘。

钱学深接过递向霍启煊,说:“你要的东西全在这儿了。”

稍作停顿,他又道:“有个文件包含你刚才完成的方程证明,我用一生将其推导至五百七十八步,希望你能接着往下走。”

霍启煊心头一颤,难以置信地盯着钱学深。

五百七十八步?!

这简直不可思议!

他自已才做到四十五步便疲惫不堪,仿佛经历了一场鏖战。

而钱老竟将这复杂无比的方程推进到五百七十八步,在理论上近乎不可能。

仅一个小时,霍启煊已感受到此题推导之难。

每一步都触及思维极限。

因该方程本质为开放性,无固定答案,越深入需越具创新性的思考,无法仅靠计算,还需不断开拓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