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在变化中,充满未知。
正如量子力学所言,在微观领域,粒子的轨迹始终带有不确定性。
宇宙的演化在宏观层面表现为一个开放且充满可能性的过程。
人类所掌握的一切看似稳固的规律或结论,不过是特定时空条件下的近似描述。
宇宙的运行本身没有绝对的终极解答,每一项理论与公式都存在边界。
每当我们认为已掌握某种固定规律时,在新环境下总能发现其局限。
完美的公式背后也隐藏着不适用的情境。
每一次物理学定律的重大突破,都是对人类认知极限的一次拓展。
钱学深提出的这一方程不可能诞生于西方,唯有华夏人才能提出这样的理念。
并非西方逊色,而是只有华夏人具备这种“开放式的发散思维”。
西方科学强调理性与精确,塑造了卓越的工程与计算能力,却也可能因此形成一种较为僵化的思维框架,限制了更宽广的视野。
相比之下,东方哲学倡导对宇宙奥秘的不懈探寻,重视直觉胜过逻辑,聚焦整体而非个体。
这种思维方式更具包容性,但达成理工科所需的严谨性则更为困难。
作为贯通东西方智慧的顶尖科学家,钱学深兼具西方科学的理性与计算力,以及东方哲学的开放视角与超理性直觉。
这种开放式思维深深植根于华夏民族性格之中,典型表现便是华夏人善于隐晦表达,倾向于使用模糊概念,避免给出明确答案,这种习惯深受道家思想影响,重视过程而淡化结果,留出更多思考空间。
对西方人而言,这种沟通方式显得不够清晰。
就连“耍滑头”这样不上台面的方式,也能让人思维更立体、开放,打破常规思考,尤其适用于哲学与前沿科学。
虽然在初期可能抑制理工科领域的精确思维发展,但当人类迈向更高层次的开放性与无限性时,这种思维便会爆发出惊人的潜力。
它挣脱固有模式的束缚,为探索宇宙提供了全新视角。
兼容并蓄的思维方式,正是孕育这一“无限方程式”的核心所在。
钱学深处于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融合了两者的智慧。
这使他超越西方主流科学的局限,完成了这一划时代的创举。
霍启煊全身心投入研究这道方程式,完全沉醉其中,甚至忘记了时间的存在。
实在无法抗拒这份魅力,他太过喜爱这个方程。
这个方程宛如一块净土,没有既定框架的桎梏,为他的想象力提供无尽空间。
霍启煊渴望在这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方程中,播撒各种思维的种子。
他引入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及更先进的物理理论,例如量子力学、弦理论等。
因为这些前沿理论强调整体性和不确定性,或许能揭示更多隐藏的意义。
拥有了这些工具,霍启煊得以不断挖掘方程背后的深层逻辑,扩展其内涵与外延,催生更多奇妙的理论可能性。
同时,他也关注方程的实际应用价值。
理论必须产生实际效果才能展现生命力。
在推导过程中,他构建了一个精确的四维空间信息模型。
这个模型是什么?
它便是虚拟现实技术!
仅仅十余步,便构建出一个精准而全面的虚拟现实模型。
这一公式令人震撼,霍启煊难以想象若持续演算下去还能挖掘出怎样的理论价值。
这无疑是一座宝藏,能助他更迅速地发现诸多前沿应用。
"时间到了!
"就在霍启煊准备继续演算之际,蒋瑛的声音将他拉回现实。
他猛然惊醒,抬头望向蒋瑛,她正带着微笑注视着他。
钱学深也已清醒,他面带和蔼笑容,目光中满是对霍启煊的赞赏。
多么专注啊!
他最喜欢的就是这种沉浸忘我的学习态度。
"抱歉,差点忘记时间了!
"霍启煊急忙放下笔,略显尴尬。
"无妨,你很投入!
"钱学深休息后精神有所恢复。
蒋瑛走到霍启煊身旁取过他的演算稿纸,钱学深接过仔细查看,随着阅读深入,他脸上的笑意愈发浓烈,眼中光芒也愈加明亮。
此方程并无固定答案,却设有限定步骤。
在规定时间内计算得越多,表明能力越强。
以一小时为限,钱学深最出色的学生完成了二十二步。
然而,霍启煊却达到了……四十五步!
天啊,太不可思议了。
整整两倍以上的差距!
钱学深个人极限为五十二步,仅比霍启煊多七步。
但这并非关键,真正重要的是……霍启煊的年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