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他设想通过建设海堤来改变洋流方向,但模拟结果显示,虽然洋流受阻转向一侧,却在另一侧产生了新的紊乱,台风路径虽有变化,整体效果仍不尽如人意。
随后,他调整计划,在东南沿海实施大规模绿化工程,提高地面粗糙度以削弱台风威力。
然而,模拟显示台风路径虽稍有调整,强度依旧强劲,灾害难以完全避免。
第三次尝试时,他结合疏浚河道与水库调度的综合措施进行模拟,但结果依旧未能彻底解决问题。
……霍启煊不断探索各类方法,包括局部筑坝、水土保持及提前耕种等手段。
模拟的结果总是差强人意,不是收效甚微,就是治标不治本。
“这不行……”霍启煊无奈摇头。
以当下人类的能力与技术,根本无力扭转失控的大气流系统。
正如蚂蚁试图阻挡汹涌的洪流,毫无胜算可言。
大自然蕴藏的力量如同沉睡的巨兽,一旦苏醒,人类拼尽全力也难敌丝毫。
在这场与自然的较量中,人类的筹码太过渺小。
经过无数轮模拟,霍启煊不得不正视这一严酷现实。
世间万物的存在,皆有其内在的制约规律。
等等!
相互制约?
霍启煊心中一动,若现有科技无法抗衡自然之力,是否可以借助自然本身的伟力?利用自然之力去干预或引导另一股自然之力……
“唯有自然能撼动自然!”霍启煊灵光乍现,随即投入新的模拟实验。
当霍启煊开展多维立体模拟时,方简等地理与气象学家满是困惑,完全猜不透这位年轻人究竟在研究什么。
他的状态看似沉思,但气象学依赖的是自然法则下的物理现象,仅靠思索无济于事,只有通过观察才能洞悉 ** ,再多思考也无意义。
尽管他们不解霍启煊的意图,却深知天才的思维远超常人理解范围。
他之前设计的堤坝模型已彻底刷新他们的认知。
一个普通大学生,怎能仅用几分钟就完成几位专家耗时数周都无法完成的工作?
众人唯有屏息静待,甚至满怀期待!
天才的逻辑,岂是凡人所能揣度?
他脑中灵光一闪。
海风!
霍启煊脑海中涌现出一个大胆的想法——能否借助波浪的动能来削弱台风?
台风的能量来源于海洋表面的巨大动能。
若能在台风来临前将这部分能量转化为可用资源,不仅能降低其破坏力,还能为人类提供清洁能源。
霍启煊立刻着手构建一个利用波浪动能的发电系统。
通过特殊装置捕捉波浪运动,将其转换为电能储存起来。
这不仅能够缓解能源危机,更能有效减少台风带来的灾害。
这一设想一旦实现,将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突破。
在西太平洋热带海域部署波浪发电装置,持续吸收波浪动能并转化为电能输出。
经波浪发电装置转换后,波浪动能显著降低,继续东传至东海时,已无法支撑强台风的形成。
由此实现以波浪动能削弱台风的效果。
然而,波浪动能极为庞大,需精准规划,而非粗放操作。
须精确计算,确定最优电站布局及动能抽取比例,既要大幅削弱台风,又要避免破坏海洋生态。
一旦比例得当,便可轻松驾驭海浪动能制约台风。
若比例失衡,后果将极其严重。
挑战与机遇并存,霍启煊从中看到了利用自然力量的希望。
他将开展全面气候模拟,寻求波浪动能利用的最佳方案。
届时,这股自然力量必将成为人类掌控气候的重要工具!
通过持续运作,波浪发电场能调整台风生成环境,发挥类似防洪排涝的作用,提前释放多余海洋动能,弱化台风强度。
这种发电场如同巨型“稳定器”,不断提取和转化波浪能量,平衡海洋动能,缓和极端天气。
成本问题也在霍启煊的考量之中,与波浪发电场规模相关。
按每平方公里100兆瓦计,建造1000兆瓦级发电场约需10红币,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完全可行。
上一世的大洪水,使桦夏蒙受近两千亿元损失。
相较之下,区区数十亿的建设费无需过多顾虑。
而且,若运营顺利,此类发电场每年可为东海沿岸供应上百亿千瓦时清洁能源,几年内即可回本,还带来环保收益。
若情况掌握不当,好事也可能转为坏事。
霍启煊之所以能预见并应对百年一遇的大洪水与强台风,全因他早知这些灾难的发生。
由此,他制定出更具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从前世的发展来看,波浪动能发电场的构想是可行的。
然而,此世尚未有人提出,因人们仍主要依赖核能与火电。
直到十几年后,随着环境恶化及能源危机的加剧,人类才开始将清洁能源纳入研究范畴,而风能、太阳能以及海洋波浪动能皆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
凭借当今的技术条件,构建波浪动能发电场绝非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