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之前的设想,这类发电场可提取海浪动能,从而抑制台风的形成。
霍启煊在心中构建的气象模型新增了波浪动能模块。
他模拟出一片庞大的虚拟波浪发电场,在西太平洋热带区域持续运作,提取途经波浪的动能。
他细致调节发电场的各项参数,如设备分布密度、单台容量、整体发电量等。
经过反复调试与模拟,他力求找到既能最大程度汲取波浪动能,又不会破坏海洋生态的最佳方案。
经过数十次尝试,霍启煊最终确定了理想参数。
他重新启动模拟系统,查看加入波浪发电场后的实际效果。
结果表明,经过发电场区域的波浪动能显著减少,抵达东海时的威力已大幅降低。
同时,台风的生成数量与强度也相应减弱。
原可能形成五级台风的海域,如今仅能产生 ** 或四级台风。
特别是在厄尔尼诺现象导致异常台风频发的年份,波浪动能的削弱使得台风强度下降一级,这对防止海水倒灌及长江水系受污染至关重要。
经过多次模拟测试,霍启煊确认借助波浪动能发电以调整气候系统切实可行,这为应对未来的极端天气提供了新思路。
然而,针对大陆内部的强降水问题,由厄尔尼诺引起的全球性极端气候现象,霍启煊无法直接干预,只能依靠民众的力量来抗洪。
通过构建堤坝模型减少沿海台风影响、防止海水倒灌,是他目前能达成的最大限度。
所有努力均旨在削弱洪水威力,提升防洪能力。
在此过程中,力求将损失降至最低,甚至化危为机。
对大陆内两百七十多个城市的地下排水系统进行全面改造,彻底解决城市内涝难题。
“有了!”霍启煊忽然开口。
众人立刻振奋起来。
他又想到了什么?
大家都屏息凝神地倾听。
霍启煊转向方简,笑着说道:
“方教授,请再给我一张绘图纸。”
“好!好的!”方简毫不犹豫地递上绘图纸。
霍启煊拿起方简递来的绘图纸,开始详细描绘波浪动能发电的具体实施计划。
他将脑海中成功模拟的画面详尽记录下来。
首先,他在纸上勾勒出一片矩形海域,代表适合在西太平洋设立波浪发电场的区域。
这片海域位于台风生成的关键路径上,波浪动能丰富。
接着,霍启煊开始在海域内布局波浪发电设备的位置。
一个小时后,霍启煊将图纸交给方简,说道:
“方教授,你们回到研究所后,依据这张图纸完成三维设计,先把这些发电装置设计出来!”
方简接过图纸,茫然地盯着上面的内容。
一名工程师看出这是发电装置,惊讶地说:
“这是发电装置?”
“没错。”霍启煊点头微笑。
霍启煊介绍道:“这是我设计的海洋波浪动能发电项目,所有的数据和参数都已完备,选址就在长江入海口。”
众人听后表情凝重,满是难以置信。
他们注视着霍启煊手绘的设计图,那种复杂与精密超出了他们的理解。
这个方案选址极其艰难,要在兼顾捕捉海浪动能的同时保护海洋生态,涉及海洋地理、气象水文等多种复杂数据的综合分析。
布置发电装置同样不易,需精准计算波浪的方向、频率及能量分布,进而规划设备数量、间隔和角度以最大化利用波浪资源。
整个发电系统的构建更为繁复,必须评估海域总能量,匹配合适的发电机,完善电力传输体系,将动能转化为电能,这一切都离不开强大的数学模型支撑。
此外,诸多不可控的环境变量也不能忽视,如海浪与风速的变化以及发电过程中的潜在干扰。
将这些变量融入设计,并通过反复试验验证,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然而,霍启煊的设计却表现得极为细致,参数精确得近乎苛刻。
如此庞大复杂的工程,通常需要数十位专业领域的专家共同探讨数月甚至更久才能完成。
而他,仅凭一张白纸便勾勒出了一套逻辑严密的波浪发电方案。
这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仿佛他并非凡人所能企及。
若非亲眼所见,绝难相信世间竟有如此超凡的设计天赋。
霍启煊的存在宛如超现实奇迹,彻底打破了人们对人类智慧边界的想象。
**通过霍启煊专业且详尽的阐述,方简等人深入掌握了波浪动能发电场的设计理念。
霍启煊首先解析了选址的重要性,强调为何偏爱长江口附近的这片海域。
此地恰处于台风形成及东海登陆的必经之路,波浪动力极为丰富,不仅能有效减缓台风威力,还便于电力传输。
随后,他分享了发电设备布局的策略。
依据该区域波浪特性,他精确计算了最优发电机组的角度、间隔与密度,确保最大限度地捕获波浪能量。
接下来是发电体系的设计,霍启煊提出了一套匹配海域波浪总量的发电计划,包括机组选型、总装机规模设定,以及电力网络构建。
他还细致讲解了将波浪机械能高效转化为电能的方法。
最后,霍启煊提到运行期间的调节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