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武侠修真 > 港岛:霍家三代,资本风暴眼 > 第257章 这样一位天才般的存在,究竟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第257章 这样一位天才般的存在,究竟是从哪里冒出来的?(2 / 2)

冬季季风源自何方,夏季季风又奔向哪里,这些变化是否具有固定周期和路径,都需要逐一解析。

东海的洋流如同一条流动的海蛇,其路径在霍启煊心中早已了然于胸。

暖流何时显现,冷水急流又在何时涌起,它们的速度是否稳定,湍流会在哪些节点形成,这些问题萦绕在他的脑海。

季风与洋流相互作用,彼此影响却紧密相连,变幻莫测。

某个月份,南风拂过,北流则逆向奔腾。

这其中的因果关系需要厘清,探寻两者变化间的内在联系。

气压是关键所在,其移动方向直接决定了风向的变化。

一月时,高压位于北方,而另一时期则转至南方。

气压的迁移预示着什么?压强差异如何改变风向,又将引领何处?

这些都需要通过数据验证。

此外,水温、盐度、湿度等因素同样不可轻视。

将所有要素纳入矩阵中观察其动态,每一个数值都可能蕴含深远的意义。

唯有整合这些信息,推导出运行规律,气象模型才能逐渐成形,不留遗漏。

霍启煊决心深入掌握东海气候系统的每一处细节,让每一分变量尽归已用。

而这一切的核心,皆源于方简等人提供的数据支持。

听完方简的讲述后,霍启煊点头认可,尽管这些信息易于记忆,但他仍需更多详实的数据来构建精准的气象模型。

随后,他进一步向方简询问有关东海水温、气压及风速的具体数据。

在一旁的郭光昌注视着霍启煊与这些气象与地理专家之间的沟通毫无障碍,即便是复杂的学术话题,他也能够理解并提出相关问题,这让郭光昌感到十分震撼。

他深知霍启煊绝非寻常之人,却未曾料到这位年轻人无论身处何地,总能游刃有余。

他究竟为何如此博学?还能自然地融入各类群体,与不同领域的专家展开流畅对话。

方才见他为堤坝模型向地质学家和工程师讲解,此刻又与气象学家探讨气候议题,无论是言语还是思维均已达到专业水平。

郭光昌感到困惑,霍启煊并非学界出身,不过是个刚入大学的大一学生,却展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知识广度和深度。

他如何能将看似毫不相关的领域融会贯通?还有那超凡的计算能力,复杂的数学模型在他手中如同简单的游戏。

他的智慧远超普通人的认知范畴,更像是一位顶级学者知识的综合体。

郭光昌忽然联想到老子的话:“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霍启煊仿佛是一个汇聚现代智慧的化身,能在各行业中自如切换,熟练掌握不同领域的思维方式与知识体系。

他犹如一面灵活的镜子,精准反映周围人的言行举止。

这样的人才,无论置身何处,都能闪耀夺目。

他具备非凡的应变智慧,是世间罕见的全才。

郭光昌不解霍启煊的天赋究竟源自哪里,只觉得正目睹一位传奇人物的成长。

众人讨论约一个小时后,霍启煊起身走向甲板,根据先前的讨论内容,在脑海中构建起一套推演模型。

结合去年的厄尔尼诺现象以及现有气象数据,只需额外建立一个数学模型,便能模拟东海在厄尔尼诺影响下的气候变化路径。

霍启煊不断进行头脑风暴,凭借卓越的多维立体想象力,迅速在脑海中搭建起一个鲜活的东海气象系统。

这一模型涵盖了所有关键气象元素:海面温度、洋流流向、风场分布、气压梯度等。

他沉浸其中,仿佛自已是一颗空气微粒,观察其他因素在虚拟空间中的动态变化。

同时,他加入厄尔尼诺对海水温度的作用,使模型运转起来,预测该现象对东海整体气候的影响。

洋流路径逐渐偏离正常轨迹,气压区随之移动,风场也出现了异常。

海面上不断有低气压生成。

这一切复杂的气象变化,在霍启煊脑海中清晰呈现。

他的任务是在这个虚拟空间里寻找突破口,分析哪些变化可通过人为干预减轻厄尔尼诺现象对气候的负面影响,比如构建海堤调整洋流流向,植树造林增强地面摩擦力,提前清理河道等。

霍启煊的大脑仿佛一座实时运转的气象系统,能够迅速模拟多种情景并制定应对策略,其能力远远超越超级计算机。

无需实际操作或观察,他仅凭想象便能精准把握复杂系统的发展规律。

随着时间推移,他继续在脑海中构建气象模型的演变过程,并针对可能出现的不同情况设计相应的解决方案,观察整个生态系统的可能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