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诱饵(2 / 2)

在他看来,此刻最重要的任务是确保霍启煊拥有愉快体验。

其余事务均可暂缓。

若能与霍启煊建立深厚友谊,对公司未来意义非凡。

相较之下,子公司的危机微不足道。

郭光昌始终面带笑意,与霍启煊畅谈趣事。

直至宴席结束,他关切地问:

“霍先生,您打算入住哪家酒店?”

其实,郭光昌早已在复煋饭店预订了房间。

不过,他并未直接告知霍启煊这一安排。

他想先听听对方的想法。

有些人认为事先预定房间是对客人莫大尊重,这固然不错,但需因人而异。

若换作普通富人或寻常之人,这样做并无不妥。

然而郭光昌对霍启煊有所了解,特别是得知他成立了秘书团队后,便意识到霍启煊控制欲极强。

控制欲强的人通常不喜欢他人擅自替自已做主。

没有得到明确指示前,任何人都不能替他决策,包括居住地点等。

果不其然,霍启煊听后微微一笑:

“郭总,我到沪城时已预订了和平饭店,打算先去看看陆镓嘴金融贸易区,那里离得近,也方便。”

郭光昌顿时明白,点头说道:

“明白了,和平饭店确实更合适。”

“没错!”霍启煊肯定地点头。

饭局结束后,郭光昌准备送霍启煊去和平饭店。

既然目标是和平饭店,王峰等人便无需同行。

他们作为核心高管,此次陪同是为了与霍启煊见面,同时熟悉双方的合作重点。

如今任务完成,他们的跟随已无必要。

众人仍乘坐原商务车出发。

霍启煊坐在车内,透过车窗欣赏沿途景色。

彼时的沪城高楼尚少,多数建筑为三四层的老式平房。

途经苏家浜,还能看到一些保留至今的小商铺,如炒栗子摊、旧书店及碟片店。

拐过路口,左侧出现石库门住宅区,典型的沪城特色。

每户门前停放着自行车或电动车,邻里围坐闲谈。

继续前行,便是三四层的红砖楼房。

8年代建造的平房,经过外墙翻新,颜色依然鲜艳明亮。

小区内绿树成荫,偶尔可见居民漫步其中。

越过一个十字路口,左侧矗立起一座十余层的高楼,银灰色外墙彰显其现代气息,隐约能看见内部忙碌的白领身影。

转上立交桥,桥下车水马龙,桥上视野开阔,远处可见黄浦江畔几座巍峨建筑,大桥上的钢铁缆线勾勒出江面缓缓流动的画面。

下桥后,左手边是一片建筑工地,几台大型吊车运作着,轰鸣声中,一栋新楼正拔地而起。

郭光昌驾驶商务车穿行于繁华街市,朝和平饭店方向驶去。

霍启煊安静地注视着窗外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

一切都向前迈进,仿佛刚拉开帷幕。

约十几分钟后,商务车抵达和平饭店入口。

郭光昌亲自陪同霍启煊入内,确认无误后告别离开。

霍启煊步入饭店大厅,环顾四周古朴典雅的装潢设计。

作为沪城历史悠久的酒店之一,和平饭店建于民国时期,原名华懋饭店,由犹太人David Sassoon创立。

这位David Sassoon是个极为恶劣的 ** 商人,Sassoon家族更是 ** 战争背后的推动者,应受到严厉惩罚。

他出身欧洲犹太家庭,19世纪末来到上海发展。

在上海经商时,凭借精明手段积累巨额财富。

他与政界商界名流交往密切,利用权力从事非法活动。

Sassoon家族曾参与 ** 交易,大量采购 ** 输送到上海,致使无数人沉迷毒害之中。

此外,他们还掌控当地多家 ** ,获取暴利。

依靠这些不正当生意发家致富,对上海社会造成严重破坏。

沙逊利用积累的资金,在黄浦江畔建造了华懋饭店,这座建筑象征着他庞大的商业帝国。

表面上光彩夺目,实则暗藏诸多罪恶。

抗战开始时,沙逊带着家人离开桦夏。

华懋饭店随后被官方接管。

此后,由于局势动荡,杜月奎购得了这家饭店,并将其更名为“和平”。

杜月奎期望这里能成为商人与政客讨论和平的重要场所,也借此机会改善自身形象。

和平饭店位于黄浦江边,靠近外白渡桥,地理位置极佳。

起初仅有几层楼,后逐步扩展。

如今,它已是沪上著名的古老酒店之一。

步入大堂,墙上挂着历史名人的黑白照片。

大厅装饰保留着老上海的风格:黑色大理石地板、大红柱子、华丽的水晶吊灯及镶金画框,无不透出岁月的痕迹。

角落里摆放着几套棕红色的老式桌椅,曾是商界人士会谈之地,杜月奎常在此迎接宾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