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图书馆(2 / 2)

答辩当天,许多毕业生站在讲台上,面对评委组的犀利质询,紧张得满手冒汗。

这些评委皆为业内权威,他们针对每个论点提出尖锐问题,要求学生应对自如。

一旦疏忽,整篇论文可能被退回重写。

这一阶段,学术肩负着推动国家发展的重任,因此评委对学生要求极为严格,对论文审查细致入微。

唯有真正优秀的学生,才能顺利通过这场严格的答辩。

这段经历培养了桦夏90年代诸多行业领军人物。

而相比之下,后世的论文答辩逐渐流于形式。

大多数学生只为完成程序参与答辩,甚至出现代写现象。

评委简单提问,作者背诵PPT即可过关,学术质量大幅下滑。

毕业后,很多人面临失业,大学时光多用来打游戏或谈恋爱,毫无实际收获。

昔日严谨的学术风气已成过去。

总体而言,那个时代的高中生资质远超后世大学生,即便中专生的职业技能也高于后者。

而当时的大学生、硕士、博士更是凤毛麟角,堪称栋梁之才。

霍启煊尚不知晓自已即将面临的将是光桦管理学院史上最为严苛的答辩。

他径直前往燕大图书馆,希望找到电子版书籍资源。

“灵界”虽已吸收所有提供资料,但霍启煊仍渴望为其提供更多数据支持。

燕大图书馆成为他的首要目标。

燕京大学图书馆是桦夏首屈一指的学术殿堂,即便在当下,也早已完成书库的电子化改造,海量书籍被录入电子系统,方便师生查阅。

询问管理员后得知,四楼设有一个计算机室,内含燕大图书馆全部馆藏电子书,这些书籍支持下载。

燕大的学风开明,只要不是用于盈利,图书馆对下载行为不设限制。

霍启煊来到五楼计算机室,选了一个隐蔽位置,取出随身携带的硬盘连接电脑,开始浏览内部数据库。

这里分类细致,几乎涵盖人类知识的所有领域。

文学类电子书囊括了从古希腊神话到现代网文的广泛内容;历史哲学类则涉及各朝典籍及东西方名家著作;理工医类包含最新科研成果;艺术体育类涵盖音乐、舞蹈、美术等领域书籍;另有大量词典和百科全书,提供详尽基础知识;人文地理类描绘各地风俗民情;期刊杂志类让读者掌握行业动态;特藏书库中还保存着珍贵但难读的古籍善本。

如此庞大的电子书库堪称一座知识宝库。

霍启煊正准备下载时,却发现电脑运行速度极慢,预计要五个多小时才能完成。

对他而言,这无疑是一种煎熬,毕竟他的光子一号只需一秒即可完成操作。

霍启煊思索片刻后,进入后台调整设置,将单个文件的下载线程增至最大,以充分挖掘网络带宽潜力。

接着优化系统网络参数,关闭冗余进程与服务,确保更多资源集中于下载任务。

他还将大文件分割成多个小包,每包容量适中,既能提升速度,也便于后续管理。

确认时间已节省不少,但仍觉漫长,霍启煊随即着手编写脚本,精细调控各包的下载节奏,防止阻塞,再次压缩时长一小时。

然而,两小时对他而言依旧漫长。

继续努力!

通过命令行直抵系统文件夹,找到电子书存储路径。

图书馆利用数据库管理这批资料,内含书籍元数据及存储地址。

只需解析数据库架构,锁定实际文件位置,再编个小工具批量检索地址,调用相应函数将文件复制至移动硬盘即可。

程序还设计为随机调整复制量与间隔,模拟常规操作,绕过系统限制,显著加快传输速度。

这一方式无需联网,彻底规避了网速瓶颈。

一番操作后,下载时长被压缩至二十分钟,霍启煊勉强满意。

二十分钟后,进度条抵达100%,他轻巧拔掉硬盘连接线,见指示灯停歇,确认传输完毕。

他谨慎地将硬盘放入包中,稍作伸展后离开图书馆。

走出大门,阳光刺目,霍启煊眯着眼取出车钥匙启动保时捷,迅速驶离燕大校园。

路上车辆不多,霍启煊一路顺畅抵达贵宾楼酒店。

步入餐厅,扑面而来的暖意让他倍感舒适。

他选择了一个临窗的位置坐下,服务生随即送来菜单。

霍启煊浏览着菜单,四周寂静无声,唯有翻页声在空旷的大厅中回荡。

他对菜品早已熟悉,迅速点了几道合口味的菜。

“来一份鱼香肉丝,一份麻婆豆腐,再加一碗米饭。”

服务生带着微笑记录下订单后离开。

霍启煊靠在柔软的椅背上,双腿自然伸展。

他从包里拿出论文打印稿,边看边做最后修改。

窗外的阳光倾洒进来,映照着他精致的面容。

他全神贯注于润色工作,未察觉服务生已端着热腾腾的菜肴站在身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