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雾江,宛如一条碧绿的玉带,蜿蜒穿行于江泉城间。两岸,层林尽染,红的、黄的叶子与常青树交织出一幅绚丽的油画。曾几何时,这条河流还是这座城市难以启齿的伤疤,浊流滚滚,臭气熏天。如今,经过数年艰苦卓绝的治理与精心的生态重塑,雾江及其沿岸的生态文化长廊,已不仅是市民休闲健身的首选地、城市形象的亮丽名片,更开始释放出令人惊喜的经济效益。昔日投入的巨量治理成本,正悄然转化为源源不断的发展动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路径,在江泉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宽广。
如何将优异的生态环境这种“无形资产”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和发展优势?如何建立科学的核算体系,全面衡量绿色发展的成果?这成为摆在秦风市长和刘玉凤常务副市长面前的一道新考题。一场关于生态价值“变现”的探索与实践,在江泉深入推进。
市政府常务会议室内,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正在进行。市统计局李局长正在汇报一项引人注目的数据:“……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以来,以雾江生态文化长廊为核心吸引物的生态旅游及相关产业收入呈现爆发式增长,前三季度累计接待游客人次同比增长%,实现旅游综合收入亿元,带动沿线民宿、餐饮、文创等消费活力显着增强。”
与会人员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雾江的治理成效,正在实实在在惠及民生、带动发展。
然而,汇报并未止步于此。李局长话锋一转,切换了一张图表:“但是,秦市长,各位领导,我们也在思考一个问题。目前我们的GDP核算,主要体现的是治理投入和直接旅游收入。而对于雾江生态系统本身提供的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涵养水源、增加碳汇等巨大的服务价值,以及由此带来的对人才吸引力、产业升级的间接拉动作用,还无法在现有的统计体系中得到充分体现。换句话说,我们的‘绿色家底’到底有多厚,它的真正价值,我们可能远远低估了。”
这个问题,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与会者的深思。分管财政的副市长张伟扶了扶眼镜,沉吟道:“李局长提出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我们在雾江治理上投入了巨额财政资金,虽然看到了旅游收入的增长,但这可能只是生态价值显性化的冰山一角。如何更科学地度量绿色发展的全面效益,特别是如何探索让生态价值持续‘变现’的多元化路径,为财政可持续增收、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是我们必须破解的新课题。”
一位经济专家补充道:“这涉及到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以及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比如碳汇交易、水权交易等,这些都是前沿领域,但潜力巨大。”
秦风认真听着,手指轻轻敲击桌面,目光锐利:“同志们,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及时,也非常关键!雾江的绿水青山,不能只是‘看起来很美’,更要‘吃起来很香’。我们要勇于探索,让优良生态成为可计量、可交易、可融资的优质资产,真正走出一条‘点绿成金’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张市长,请你牵头,组织发改委、财政局、生态环境局、文旅局、林业局、金融办等部门,成立一个专题工作组,尽快研究提出我市生态价值实现的具体路径和方案!”
专题工作组迅速成立并投入工作。经过深入调研和论证,他们将突破口选在了具有明确市场交易机制的“碳汇”领域。江泉市通过雾江流域综合治理和大规模植树造林,森林覆盖率持续提高,固碳释氧能力显着增强,这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绿色财富”。
在专题工作组会议上,林业局局长兴奋地汇报:“根据初步监测评估,仅雾江生态廊道项目,年均碳汇量就可达**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如果能进入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市场交易,按目前市场价格估算,每年可产生数千万元的收益!这将反哺生态维护和扩大绿化,形成良性循环!”
生态环境局局长提出关键:“当务之急是加快方法学研究和监测体系建设,确保我们的碳汇量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MRV),这是进入市场交易的前提。”
金融办主任则着眼于操作层面:“我们可以探索成立市级的生态资源经营平台,统一收储、包装、运营这类生态资产,对接全国碳市场。甚至可以探索发行基于未来碳汇收益的绿色债券。”
方案汇报到秦风那里,他立即召集相关部门和金融专家进行可行性论证。会上,一位资深专家提醒:“碳汇交易专业性强,市场波动大,初期试点务必谨慎,要确保方法学严谨,避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