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江泉,城区依然车水马龙,但在广袤的乡村,金黄的稻浪已逐渐褪去,田野显露出收获后的宁静与开阔。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数年,江泉农村的基础设施已大为改观——道路硬化到了村口,自来水通到了灶头,网络信号覆盖了山头,整洁的民居点缀在青山绿水间。然而,市委书记周海洋和市长秦风在一次次的基层调研中,敏锐地察觉到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硬件改善了,但乡村的“人气”和“财气”并未同步旺盛起来。青壮年劳动力持续外流,“空心化”、“老龄化”趋势尚未根本扭转;产业基础依然薄弱,不少村集体经济“空壳”,农民增收后劲不足。输血式的投入,难以从根本上激发乡村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乡村振兴,不能只靠政府砸钱修路盖房,更不能停留在‘刷白墙、种花草’的表面文章上。核心是要让产业扎根,让人才回归,让文化延续,让乡村自身具备‘造血’功能和生长活力。”在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上,秦风一针见血地指出。一场从“塑形”到“铸魂”、从“输血”到“造血”的乡村深层变革,在江泉悄然拉开序幕。
周六清晨,秦风没有通知市县任何领导,只让秘书杨小波和司机跟着,轻车简从直奔位于北部山区的柳源村。这个村曾是脱贫攻坚的样板,新修的柏油路、整齐的移民安置房、村口的文化广场,看起来面貌一新。
然而,走进村子,却感觉异常安静。偶尔遇到的,多是老人和带着幼童的妇女。村支书老陈闻讯赶来,一位五十多岁、面色黝黑的汉子,搓着手,有些局促地迎接秦风。
“老陈,村里现在常住的还有多少人?年轻人多吗?”秦风开门见山,边走边问。
老陈叹了口气:“秦市长,不瞒您说,条件是好多了,可留不住人啊!全村户籍人口人,常年在外打工的就有多人,基本都是青壮年。留下的,不是老就是小。我们这地少山多,种粮食挣不到钱,以前搞过食用菌种植,技术跟不上,市场一波动就赔了,大家心就散了。”
路过几栋漂亮的楼房,秦风注意到不少大门紧锁,窗台积灰。“这房子盖得不错,怎么没人住?”
“唉,都是打工挣钱回来盖的,像个‘面子工程’。盖好了,人又出去打工了,一年到头就春节回来住几天。平时就剩老人守着空房子。”老陈语气中满是无奈。
来到村委会,旁边有一个标准化的电商服务站,但里面设备蒙尘,显然已久未使用。“这个点子是好的,”老陈解释,“但村里没人会弄,年轻人不愿意回来,雇人成本又高,最后就成了摆设。”
眼前的景象,深深触动了秦风。柳源村的“美”,缺乏灵魂和活力,是一种令人担忧的“寂静美”。基础设施的投入,如果没有产业和人才的支撑,其效益将大打折扣,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无从谈起。
返回市里,秦风立即召集分管农业的副市长王建国、农业农村局、科技局、人社局、文旅局、商务局等部门主要负责人,召开乡村振兴专题研讨会。他首先分享了柳源村的见闻和思考。
“同志们,柳源村的情况,恐怕不是个例。我们的乡村建设,到了必须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下一步,我们的政策资源和工作的着力点,要从主要关注‘路、水、电、房’这些硬件,坚决地转移到培育乡村‘内生动力’这个软核心上来!”秦风的话,为会议定下了基调。
会场气氛活跃起来,大家围绕如何培育“内生动力”纷纷建言。
农业农村局局长首先发言:“秦市长,我认为核心是‘产业植入’要精准。要‘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不能千篇一律。比如柳源村山区气候湿润,其实很适合发展高山茶叶、特色中药材种植,但需要科技支持和品牌打造。”
科技局局长立刻接话:“我们可以实施‘科技特派员+’行动,选派农业科技人员下沉到村,结对帮扶。同时,建设一批智慧农业示范基地,推广无人机植保、智能灌溉、土壤监测等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品质。”
商务局局长聚焦销售端:“产品种出来,更要卖出去、卖好价钱。要大力发展农村电商,不是建个站点摆样子,而是要真正培训农民主播,打造特色网店,打通物流最后一公里。同时,推动农超对接、农产品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文旅局局长思路开阔:“除了农业,还可以打‘文旅牌’。很多乡村生态好、风景美、有特色民居和传统文化,是城市人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可以引导发展民宿、农家乐、研学旅行、康养产业,把‘美丽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
人社局局长关注人的问题:“一切的关键是人才。要大力实施‘新农人’培育工程,吸引大学生、退役军人、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出台实实在在的创业补贴、贷款贴息、社保减免等政策,让他们回得来、留得下、干得好。”
大家的讨论,逐渐勾勒出一个清晰的图景:以特色产业为根基,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数字营销为翅膀,以文化赋能为特色,以人才回归为关键,五管齐下,激活乡村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