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风总结道:“思路很好!接下来要抓紧制定《江泉市乡村内生动力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将各项措施具体化、项目化、责任化。我们要选择一批像柳源村这样有代表性的村,作为重点培育对象,打造样板,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柳源村被列为首批重点培育村。在市政府工作组的精准帮扶下,变化开始悄然发生。
科技局的专家来了,经过土壤和气候分析,确认柳源村非常适合种植一种高品质的富硒绿茶。他们引进了优良茶种,建立了**亩的智慧茶园试点,安装了滴灌系统和环境传感器,农民通过手机就能管理茶园。
商务局组织的电商培训开进了村,请来的老师手把手教留守的妇女们如何开店、拍照、直播。最初大家不好意思,后来村里性格开朗的**媳妇第一个对着手机镜头介绍自家的土鸡蛋,居然真卖了出去!这让大伙儿看到了希望。
最令人惊喜的是,人才开始回流。大学毕业生,学的是设计专业,在城里工作几年后,看到家乡的变化,毅然辞职回乡。她在工作组和村支书的支持下,创办了“柳源山居”品牌工作室。
这天,秦风再次来到柳源村回访。在村委焕然一新的电商直播中心里,他见到了正在镜头前从容不迫地介绍新茶的李婷。
“欢迎各位宝宝来到直播间!这是我们柳源村高山生态茶园今春的第一批新茶,大家看这茶形,闻这清香……全部采用有机种植,人工采摘,传统工艺炒制……”李婷熟练地与网友互动。
直播间隙,她看到秦风,兴奋地过来介绍:“秦市长,我们的茶叶上线一个月,销售额已经突破**万元了!还接到了外省的订单!我现在不仅卖茶,还帮乡亲们卖山货、土鸡蛋,最近正在设计包装,想把我们村里的传统竹编手艺也做成产品卖出去!”
秦风欣慰地问:“回来习惯吗?有什么困难?”
李婷笑着说:“习惯!虽然累,但心里踏实,有奔头!村里给我提供了创业场地和启动资金,电商平台给了流量扶持。就是物流成本还有点高,包装设计还想再提升一下。”
“好!有困难随时提,政府帮你解决。你就是咱们江泉‘新农人’的榜样!”秦风鼓励道。
在一旁的智慧茶园,秦风遇到了一位老茶农。老人拉着秦风的手,激动地说:“市长,这新法子真管用!以前靠天吃饭,现在手机一看,就知道啥时候浇水、施肥,茶叶品质好了,价格翻了好几倍!今年我家能多赚这个数!”老人伸出两个手指,脸上笑开了花。
村支书老陈也感慨:“秦市长,村里好久没这么有生气了!回来了好几个年轻人,有搞养殖的,有开民宿的,大家心思都活络了,感觉有希望了!”
在培育产业的同时,秦风强调要深度挖掘乡村的文化价值。他调研时发现,柳源村保留着很好的古村落风貌和独特的民俗文化,如手工造纸、山歌对唱等,但长期以来“藏在深闺人未识”。
在他的推动下,文旅局引入专业团队,帮助柳源村规划文旅融合项目。修复了古民居,打造了特色民宿群;将废弃的小学改造成乡村美术馆和非遗工坊,邀请艺术家驻村创作,教村民将传统图案用到产品设计上;策划了“春茶采摘节”、“金秋丰收节”等民俗体验活动。
曾经沉寂的村庄,如今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慢生活”。村民们开办的农家乐生意红火,手工制作的竹编、造纸工艺品成了热销的旅游纪念品。乡村文化,从无形的记忆,变成了可感、可体验、可消费的产品,真正实现了“乡愁变现”。
柳源村的成功试点,如同一点星火,迅速在全市乡村形成示范效应。各地纷纷结合自身资源禀赋,探索各具特色的内生动力培育模式:平原地区发展规模化绿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城郊村镇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文化资源丰富的村镇发展文旅融合……
市政府及时总结推广柳源经验,完善政策支持体系,设立乡村创业引导基金,建立新农人联盟,举办乡村振兴创新大赛,形成了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