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风果断拍板:“风险要控,但步子要迈!看准了方向,就要大胆试。首先,选择条件成熟的雾江上游水源涵养林区开展试点,聘请国家认可的第三方机构进行碳汇量核证。同时,积极向省里和国家发改委汇报,争取将我市列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城市,在政策上获得支持。这件事,张伟市长亲自抓,要尽快见到实效!”
在秦风的强力推动下,江泉市碳汇项目开发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数月后,从北京传来喜讯:江泉市雾江流域森林碳汇项目成功通过国家主管部门审核备案,首批核证碳汇量万吨。很快,在与一家有碳中和需求的大型能源企业的线上交易会上,随着电子交易系统上数字的最终定格,这笔碳汇以元/吨的价格成功成交,金额达**万元!
在简朴而热烈的签约仪式现场,张伟副市长激动地握着秦风的手:“秦市长,成功了!这是我们‘卖’出的第一笔‘新鲜空气’啊!这证明,绿水青山真的可以‘定价’,可以‘交易’!”这笔收益,将专项用于新一轮的生态修复和社区共建,让保护者真正受益。
碳汇交易的破冰,极大地鼓舞了士气。秦风要求工作组乘胜追击,拓宽“点绿成金”的渠道。
文旅局率先行动,不再满足于观光旅游,着力打造“生态+”融合业态。他们策划了“雾江国际马拉松”、“湿地观鸟节”、“自然研学营”等高端生态文旅IP,吸引了大量高端消费群体。一家知名企业看中雾江优良的生态环境,投资**亿元在廊道旁建设了一座高端康养社区,吸引了周边省市乃至全国的退休人士前来入住,带动了医疗、保健、家政等一系列服务业发展。康养社区负责人对前来调研的秦风说:“秦市长,我们选择这里,看中的就是雾江这块‘金字招牌’。生态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和健康保障!”
张伟副市长介绍:“现在,‘雾江生态’已成为我们招商引资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不少高科技、文创类企业明确表示,优美的环境是他们选择落户江泉的重要因素。生态价值,正在转化为人才价值、创新价值和资本价值。”
与此同时,市场的力量也被激发出来。一批“新农人”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有机农业、林下经济,打造“雾江源”区域公用品牌,农产品附加值显着提升。沿线的村庄利用闲置民居发展精品民宿,村民通过参与生态管护获得劳务收入,分享着生态红利。一位民宿主人高兴地对秦风说:“现在咱们这环境好了,城里人都爱来,我们的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几番!这好山好水,就是我们的‘绿色银行’!”
面对纷至沓来的生态效益,秦风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在一次专题会议上强调:“生态价值的实现,不能是笔糊涂账。我们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绿色核算’体系,不仅要算清经济账,更要算好生态账、长远账,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在他的要求下,市统计局、发改委、生态环境局联合高校科研团队,启动了《江泉市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研究》课题。他们尝试对雾江流域提供的水源涵养、土壤保持、洪水调蓄、空气净化、碳固定等生态调节服务,以及生态旅游、景观增值等文化服务进行定量核算。
初步核算结果出来后,让所有参会者感到震撼。数据显示,雾江生态系统的年综合服务价值,远远超过直接旅游收入,甚至接近某些传统产业的年产值。当这张蕴含着巨大生态价值的“绿色报表”摆在面前时,一位曾经对生态投入抱有疑虑的部门负责人感慨道:“以前总觉得生态建设是赔钱买卖,现在看来,是我们眼光短浅了!这才是最宝贵、最可持续的家底啊!”
秦风郑重地说:“这套GEP核算体系,要逐步完善,并探索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作为衡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今后,我们评价一个地区、一个干部的工作,不能只看带回了多少投资、建了多少工厂,更要看守护好了多少绿水青山,增值了多少生态资本。”
年底,江泉市举办了首届“生态价值实现论坛”,向全国分享“点绿成金”的江泉实践。碳汇交易、生态旅游、绿色康养、品牌赋能、GEP核算……一系列创新探索引起了广泛关注。
在论坛闭幕致辞中,秦风充满信心地说:“生态价值的‘变现’之路,我们刚刚起步。但实践已经证明,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这条路,方向正确,前景广阔。我们将继续探索,不断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绿色成为江泉最动人的色彩,让生态优势成为江泉最核心的竞争力,真正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