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秋,一个曾经犯过盗窃罪、在义县看守所服过刑的赵某某,悄悄找到当年教育感化他的那位民警。
他神情紧张,声音压得很低:“我知道董振学是谁杀的。”
这句话,像一颗投入死水潭的石子,激起了沉寂十五年的波澜。
---
一、血色夜晚
1984年10月24日傍晚,辽宁省锦州市义县公安局政工科长董振学心情不错。
他带领局里选手参加县职工乒乓球赛,成绩喜人。
作为领队,他招呼队员们到懋楼饭店聚餐庆祝。饭后,他顺路去一位老同事家串门,随后骑上自行车,沿着熟悉的路往家赶。
夜色渐深,路上行人稀少。董振学骑过大佛寺、鼓楼,拐进马圈子胡同。家就在百米外,灯光隐约可见。
突然,两辆自行车从后方逼近。其中一人猛地超车,用车轮狠狠别向他!
董振学被逼到墙边,还未反应过来,一把砍刀已迎面劈来。
他下意识想掏枪,脑后又有刀风袭来。剧痛中,他失去知觉,佩带的六四式手枪被抢走。
晚7时15分左右,有路人发现倒在血泊中的董振学,认出他是原义州镇派出所所长,急忙跑到董家报信。
家人赶来时,董振学尚存一丝意识,断续说道:“有人砍我…抢枪…”他被紧急送往县人民医院,但因失血过多,当晚10时心脏停止跳动。
---
二、迷雾中的侦查
民警被杀,配枪被抢,案件震惊全省。辽宁省公安厅抽调四十余名精干警力组成专案组,进驻义县。
侦查初期,关键问题在于:凶手是为抢枪杀人,还是为报复杀人顺便抢枪?
董振学临死前的叙述——“有人用车别我,然后砍我”——让警方倾向于熟人报复。
侦查范围锁定在义州镇和城关乡,15至40岁男性,尤其熟悉董振学者,被逐一排查。
大兵团作战持续两年半,卷宗积累了四十多本,却始终没有突破。案件转入小范围专案侦查,一晃十几年过去。
---
三、“浪子回头”与关键线索
转机出现在1997年。赵某某刑满释放后,一直想报答当年在看守所帮助他的民警。
听说这位民警调进了刑警队,他决定“送一份大礼”——举报一桩陈年旧案的线索。
他回忆,董振学遇害后不久,某天晚上他和酒厂朋友张某在街边打台球,另一工友杜某来找张某。他无意中听到两人的低语:
杜某说:“那晚咱俩这事弄大了,人可能死了,咱俩是投案怎的?”
张某答:“人要是死了,投案也得嗡下子(枪毙)。”
随后二人声音压低,赵某某再未听清。因与张、杜相熟,他多年来一直保守这个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