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六年二月十五日,农历正月初七,下午三点十五分,吉林南部林区一声巨响,打破了春节的宁静。
黄泥河林业局森铁202次旅客列车在行驶至朱尔多河铁路大桥时,突然发生爆炸——一节车厢被炸得支离破碎,三十三人当场死亡,三十二人血肉模糊地倒在血泊中,直接经济损失高达十余万元。
---
“蓝舰”出击
爆炸发生整整三小时后,消息才传到吉林省公安厅。
下午五点半,副厅长徐颖面色凝重,立即召集刑侦、技术骨干:“紧急集合,十分钟后出发!”
六点整,两辆“蓝舰”轿车冲出公安厅大院,如离弦之箭驶向夜幕。
车灯划破黑暗,穿越八百里的林海雪原。
十小时后,凌晨三点,当林区还在沉睡,两辆“蓝舰”已悄然停在了敦化市额穆镇十里堡村的叉线队院内——此时距爆炸发生仅过去十三小时。
事实上,地方公安系统早已行动起来。爆炸后四十五分钟,黄泥河林业公安局最先赶到,组织抢救伤员、留置乘客、封锁现场;
一小时后,敦化市公安局赶到,请求军队支援、设哨戒严;晚十一点,延边州公安局与州林业公安处相继抵达,开始初步勘查、抢拍原始资料。
直到次日凌晨四点,省厅刑侦队与省林业公安局“战地会师”,“2·15”特大爆炸案前线指挥部随即成立,徐颖任总指挥,一场艰苦的侦破战正式拉开。
---
冰河中的现场
指挥部将160人分为现场勘查、法医、化验、物证搜索、社会调查五个组。
清晨,各组负责人会议上决定:继续保护中心现场,等待公安部专家;同时开展初步勘查与社会调查。
早晨八点,勘查组来到朱尔多河铁路大桥。眼前的景象令人窒息:
路基上、雪窝里、草丛中,横七竖八躺着三十三具尸体;冰河被砸穿,血水混着冰水缓缓流淌……
指挥部下令:打捞冰河中的尸体与抛落物,全面拍照录像,但不移动中心现场。
零下二十多度的严寒中,侦查员们毫不犹豫地跳进冰河,一具具尸体、一件件物品被艰难地捞起。
---
关键的三点判断
二月十七日,公安部五局副处长乌国庆、北京市公安局工程师高光斗等三人从北京赶到。当夜,指挥部汇报进展,重新调整部署。
次日上午八点,高光斗绕现场一圈后,提出三个核心问题:
· 炸点位置与爆炸中心高度;
· 炸药种类、引爆方式与数量;
· 作案人与爆炸物的关系,是否生还。
勘查发现,第二节车厢前部过道有一个长宽约1.5米、深10厘米的长方形炸坑。
围绕炸坑,出现两种推测:一是长方体硬包装爆炸物放置于地板;
二是若炸药量大且紧贴地板,应形成穿透性炸坑——这引出一个关键问题:爆炸是地面发生,还是悬空发生?
---
复原爆炸瞬间
高光斗带人走进一节完好车厢,模拟炸坑位置,观察座椅、锅炉间与地板结构,试图通过“逆推思维”,还原爆炸前的原始状态。
他们将散落的座椅铁架、皮革、锅炉间五层胶合板等物一一找回,按原位复原。结果发现:
· 炸坑右侧18厘米处,第二排座椅铁架严重变形,水平铁架向下弯曲10厘米——说明爆炸来自斜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