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锅炉间壁板上有一处95厘米长的弧形缺口,锅炉体中间有一78×44厘米的凹坑,中心距地板87厘米。
由此得出结论:爆炸中心位于过道上空87厘米处,无悬挂无支撑,唯一可能支撑爆炸物的,是紧贴炸点的人体。
---
谁是无名焦尸?
法医与化验组根据尸体损伤半径,推算炸药量为5.8公斤硝铵炸药;未发现电池、雷管等引爆装置残片,判断为超短导火索引爆,作案人不可能生还。
指挥部决定:从三十三具尸体中寻找凶手。
法医组将尸体编号、挂牌,家属辨认后,排除两具童尸、两具女尸;再根据炸点高度与创伤特征,排除六具“后重前轻”尸体,最终剩下一具无人认领、头颅烧焦、创面“前重后轻”的23号无名焦尸。
---
关键物证浮现
与此同时,搜索组在雪窝中搜出一张“邱凤国”的通勤乘车证。三个问题浮出水面:
· 23号焦尸是谁?
· 邱凤国是谁?
· 两人是否为同一人?
调查组迅速获知:爆炸前十分钟,一名头戴前进帽、身穿黑皮夹克、手提黑皮兜的男子,从第四节车厢窜至第一节又返回第二节,不久爆炸发生——此人正是邱凤国,爆炸后失踪。
物证组在炸坑板缝中提取到粉色、军绿色、白色纤维,与23号尸体残留衣物一致。搜查组在邱家小棚中发现硝铵炸药粉末与导火索残留。
---
母亲的谎言与真相
审讯中,邱凤国的母亲坚决否认儿子懂爆破、家里有炸药。
但当侦查员从邱的单位查证:他曾使用炸药,春节前工区丢失两包硝铵,工具箱中炸药与导火索不翼而飞;其手套上检出炸药粉末……
面对铁证,邱母终于崩溃,承认:
· 邱凤国春节前带回两包炸药与导火索;
· 爆炸当天他带走了炸药;
· 是她将剩余导火索藏在儿媳立柜中;
· 那具焦尸就是她的六儿子,“他春节就说不想活了……”
---
一个“六傻子”的毁灭
邱凤国,小学四年级辍学,三次考工因文化低失败,第三次找人替考被取消资格。他怨恨自己“无能”,工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感情上,两段恋情接连失败:第一任女友嫁作他人妇;第二任因母亲反对告吹。
家中兄弟七人,唯他没有正式工作,被家人称为“六傻子”,常被父母训斥、兄妹轻视。
渐渐地,他性格愈发孤僻,丧失生活信心,最终选择用最极端的方式报复社会——与素不相识的乘客同归于尽。
---
尾声
案发第七十小时,警方通过光谱分析、警犬鉴别,科学认定23号焦尸即邱凤国,“2·15”特大爆炸案告破。
一场因个人绝望而酿成的公共悲剧,在冰河与烈火之间,划下了血色的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