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是他三年来第三次在此地闻到这般气味:1985年10月14日,范马采矿车间记录房爆炸致3人受伤;1986年7月18日,班长丁守发家被炸毁;而今第三次爆炸再度挑战般响起。
技术勘查表明,犯罪分子使用了至少6公斤炸药,采用导火索引爆的定向爆破技术。
精准的时机把握、娴熟的爆破手法,将嫌疑指向熟悉矿山作业的内部人员。
爆炸点设置在南股铁轨并使断轨北飞,暗示作案者来自南侧的范马峪村。
结合25-35岁的年龄判断及对处分政策的熟悉程度,侦破指挥部勾勒出罪犯的初步轮廓。
3600名职工、21个车间,30名侦查员分成7组展开地毯式排查。
就在大规模筛查推进时,张庆俭敏锐地发现三起爆炸案存在微妙关联:均发生在范马采矿车间一班下班后不久,且受害对象均与该班管理人员有关。
更值得玩味的是,每次案发都恰逢矿里公布处分决定或人事调整的敏感时期。
转机出现在老矿工“炮神仙”鲍申贤的到访。这位摆弄炸药一生的老师傅断言:“2号桥用了6-8管炸药定向爆破,丁守发家那次仅用1管炸药吓唬人。”
这与技术分析高度吻合,也印证了犯罪分子熟悉爆破且掌握分寸的判断。
经过9昼夜奋战,17名重点嫌疑人名单逐渐聚焦到最后3人。
师金阔因偷盗滑石被罚怀恨在心,但经查证案发时正感冒服药,与工友同行回家,不具备作案时间;林舒因殴打班长受处分后情绪异常,但深入侦查后排除了嫌疑。
最终,所有线索都指向了最不可能的人选——王文元。
这个35岁的采矿工人曾是先进生产者、团支部书记,却因调职未成渐生怨怼。
侦查员发现,这个平日健谈的汉子在案发后异常沉默,甚至刻意回避与熟识的保卫干部打招呼。
更令人起疑的是,他竟能准确说出炸药用量等未公开细节。
2月21日,当刑警出现在范马峪村牌局上时,王文元瞬间面如死灰。
这个曾连续制造三起爆炸案的罪犯,供述的动机竟简单得令人窒息——只为制造班长职位的空缺,让自己这个前副班长有机会重新上位。
尽管这个“官职”既不脱产也不加薪,唯能让他免穿工装。
警车驶离矿区时,数千名矿工围聚道路两旁。曾被纠缠的女记录员田佳明咬紧嘴唇,丁守发浑身颤抖说不出话。
他们终于明白,那些突如其来的灾祸,竟都源于身边这个看似勤恳的工友对权力的畸形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