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外观与当前的单眼火铳相差无几,但赵准很快注意到许多细微差异。
首先,这张图上的火铳比臃肿的单眼火铳更为修长纤细,完全没有传统长把柄的设计,仿佛完全舍弃了近战功能。
要知道,当时的火铳虽属火器,但仍具备一定近战能力。
那长长的木柄配上粗大的铳身,在战斗中可当作铁锤使用。
不过,赵准仔细观察后,没有发现任何火绳的痕迹。
“这种……暂且叫它吧。”
朱瞻基见赵准发呆,稍作停顿后解释道:
“由于这种放弃了大部分近战能力,所以枪管也就是铳身被拉长到约两尺,这样可以让射击距离更远,精度更高。”
赵准陷入思索,火铳铳身短是为了轻便易携,近战也灵活,而这种设计则牺牲了近战能力,换来了更远的射程和更高的精准度。
但从火器角度看,这是好事,但如果失去近战能力,敌人一旦逼近,那就毫无还手之力了。
朱瞻基瞥了眼赵准,接着说:“至于*方式,我想用燧石代替火绳,在铳身上安装两块燧石,触发时直接产生火花点燃*。
这样一来,只要*不湿,哪怕下雨天也能正常使用。”
**处所,朱瞻基绘得颇为朦胧,实属无奈之举。
朱瞻基虽知晓燧发枪的原理,但具体该如何实施,却是一头雾水。
不过庆幸的是,这原理不算复杂,了解之后只需向工匠解说一番,后续便是工匠们的事了。
赵准起初对这支火铳为何无火绳心存疑虑,听闻朱瞻基的解释后才豁然开朗。
随即眼中一亮道:“殿下睿智,用燧石引火星点燃**,如此不仅节省装弹时长,且无火绳燃烧的过程,**即刻便可发射,这般设计,此火铳定然更为便捷实用。”
“嗯,那么你们可否能制作出这样的火铳?”
朱瞻基满怀期待地询问。
这支燧发枪隐患颇多,许多部分都是朱瞻基东拼西凑而成。
在外观上,朱瞻基记忆中最清晰的莫过于98k的模样。
而98k的设计也算不上繁杂,构思起来并非难事。
因此在外观设计方面,朱瞻基很大程度借鉴了98k的样式。
至于触发方式,则选择了燧发枪的模式,尽管燧发枪的问题不少,但这也是朱瞻基能力范围内的极限了。
毕竟燧发枪的名字本身便能让人理解其中的大致原理,只需学会用燧石取火即可。
至于更多技术性的东西,那就远远超出了他的能力范畴。
听罢赵准沉思片刻,拱手说道:“回禀殿下,应该能够尝试。
这种火铳结构并不算复杂,只是铳身较为棘手,这般长度对铳身的坚固度要求极高,若铳身过于薄弱,**引爆时必会炸膛!”
这便是炸膛现象。
朱瞻基对此并未感到意外,即便到了未来,枪械依旧存在炸膛的风险,更何况是现在这个时代。
思索片刻后说道:“此事待会我会让工部调派几位制铁工匠过来,到时候你们再与他们商议,让他们解决这一难题,若需费用,只管知会我。”
话毕,朱瞻基转向昨日带工匠前来的太监,唤道:
“昌盛!”
太监昌盛原本在一旁候着,听见朱瞻基召唤,忙快步上前行礼道:“奴才在。”
朱瞻基郑重其事地说道:“此地以后归我专用,权且交由你打理。
你需要调配几名太监与仆妇,专门照料那些工匠的日常生活。
凡工匠所需,都该尽力满足,若遇难决之事,可直报于我。
我也不会时常巡查此处,若见工匠受委屈、遭苦难,唯你是问!”
昌盛听罢,先是一怔,欲言又止,见朱瞻基面色坚决,忙道:“奴才领命!”
工匠们闻声齐齐俯身谢道:“多谢殿下关怀!”
“好。”
朱瞻基摆摆手,笑着继续说道:“火器革新一事,全靠诸位。
如今北征在即,若能在战前完成研制,我会亲奏圣上,为诸位请功。”
工匠们精神一振,再次拜谢:“多谢殿下!”
“不必客气。”
朱瞻基又道:“刚才赵准提及,我朝火器现有弊病颇多,其中尤以某点最为关键。
诸位务必设法解决:一者消弭燃放时的烟尘;二者提升威力;再者优化其他方面,使火器更适于实战。”
“殿下放心,我等定全力以赴!”
赵准等人连忙应诺。
……
路上,朱瞻基心中满是对强军理念的执着:火力为尊,口径为王,射程为道。
他幻想着朱棣回京后,自己便可彻底卸下监国重任。
到那时,他将不再操心琐事,可率幼军游历四方,或随郑和船队远赴欧陆,扼杀所谓文艺复兴于萌芽。
亦或是装备机枪,提前数世纪将草原人变为能歌善舞的族群……
今日对南京而言意义非凡。
南京首条水泥路宣告落成。
从仪凤门通往长江码头的水泥路修建迅速,在周忱以建筑公司名义招募众多民工后,仅耗时两日便初具规模。
后续只需进行养护及细节完善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