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若微无语凝噎,心中暗想:这妹妹还是算了,毕竟是家仇之敌,怎可笑得如此坦然?
她转头瞪向朱瞻基,咬牙切齿:“从一开始我就中了你的圈套,对不对?这一切都是你的预谋,你就知道我会急于寻找亲人,才设法威胁我,真是个狡猾的小子。”
朱瞻基闻言一笑,并未反驳。
毕竟目标已经达成,接下来便是培养与探索的过程。
至于后续步骤,无需急躁,日子还长,可以慢慢来,逐步揭开她的秘密。
太子府中,朱瞻基与姚子衿的互动令人啼笑皆非。
胡善祥在一旁看得忍俊不禁,终于忍不住轻笑出声。
然而,这笑声却让胡善祥自己也感到不安,毕竟在宫中的规矩森严之地,这般失态实属不该。
朱瞻基见状,笑着调侃她:\"没事的,没人的时候,想笑就笑吧。
我听说憋笑太多会伤身,还可能影响生育呢。
\"
此言一出,胡善祥顿时紧张起来,忙道:\"多谢殿下提醒,奴婢定当注意。
\"旁边的孙若微则嗤之以鼻:\"你就爱瞎说,谁听说过憋笑还能影响生育?\"
朱瞻基扬眉反问:\"那你愿意试试看吗?\"孙若微被噎得说不出话,气呼呼地瞪了他一眼后转身离开。
朱瞻基听见孙若微的言辞,手指动作略微迟疑,随后随意地在脚边摸索,瞬间,一道闪亮的兵刃已递至孙若微眼前。
朱瞻基全然不顾胡善祥与孙若微的错愕神情,一手拽住孙若微,另一手便将那武器置于她手中,微笑道:“此乃前朝西域所贡之乌兹钢刀,锋利无比,历久不锈,实为难得之宝器,我于锦衣卫前指挥使纪纲宅中所得!”
孙若微呆滞地注视着手中的刀,迷茫地道:“你意欲何为?”
朱瞻基笑道:“你非说要刺杀我?我不过给你这利器,助你行事,只需轻握此刀,稍加用力,便可洞穿寻常铠甲。”
孙若微听罢,眸光微张,紧紧攥住手中的兵刃,再望向眼前的朱瞻基,面露不信之色。
她自幼习武识器,这刀分量沉重,刀锋冷冽,虽不解这位皇太孙缘何常藏此物于鞋侧,但她深知,这刀确是真品。
然而,她疑惑他怎就不惧丧命?
她一时恍惚,脱口而出:“你莫非真以为我不敢取你性命?”
胡善祥在一旁听得心惊,见孙若微手执利器,犹疑未决,忙站起拦于朱瞻基身前,对孙若微急切说道:“子衿,且镇定,快将刀放下,切莫莽撞,太孙殿下不过玩笑罢了!”
孙若微见到胡善祥,纠结之意即消,转而冷淡,轻蔑地将兵刃掷于地上,嗤声道:“果然是你惯用伎俩,明知我不能也不愿对你下手!”
“哈哈!”
朱瞻基莞尔,拾起刀归于原处,方引胡善祥归座,笑言:“我已给过你机会,你却毫无作为。
今后说话需三思而后行,莫再妄想*害命。
即便刀在你手,宫中亦无人可伤。”
“你在试我胆量?抑或因担心我对他人性命存觊觎之心,才以此方式警告于我?”
孙若微闻朱瞻基所言,似有所悟,忽然追问其意。
“你的想法可真不少!”
朱瞻基轻笑一声,见孙若微满脸的怀疑,便又耸了耸肩说:“好,就算是我在试探你,我就怕将来哪天让你给睡了,结果你半夜起来把我脖子抹了,这总该信了吧?”
“你……”
孙若微原本得意的表情顿时消散,小脸涨得通红,瞪着朱瞻基,也不多想,握紧拳头就扑了过去:
“我现在就割了你的脖子!”
……
唐朝末期,*已经现身于战场。
宋初,公元970年,兵部令史冯继升献上了火箭之法,标志着世界上最早的喷射型火器“火箭”
的诞生。
到大明时,火器已广泛应用于战场。
从北宋以竹制的突*开始,到元朝改为金属制成的火铳,这一发展历程大约经历了五六百年。
火器的名称在这段时间也不断演变,从最初的木质到后来的金属,从喷射形式转变为射击形式,如今大多数火器都被称为火铳。
洪武年间,明朝的火器发展达到顶峰,军队中开始普遍配备火器。
各地卫所按照编制,有十分之一会装备火铳,水军的每艘海运船上则配置碗口铳四门、*二十支、火攻箭和神机箭各二十支。
到了永乐年间,世界上第一支火器部队“神机营”
成立,成为最早专注于使用火器的部队。
可以说,直至此时,大明的火器水平始终处于世界顶尖地位,占据绝对领先地位。
对此,朱瞻基最为钦佩的并非亲手创立世界上第一支火器部队的祖父朱棣。
而是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不得不承认,在许多事情上,这位太爷爷的眼光远超常人。
特别是在对火器的重视程度上,可以说某种程度上,明初火器能够长期保持世界领先,与他密不可分。
无论是手持的火铳,洪武将军炮,还是后来的各种水雷、地雷,几乎都受到他的影响。
但有些事却不得不说令人遗憾。
无论是*的发明,还是世界上最早的喷射式火器,以及各种水雷、地雷、火炮,最初都诞生于华夏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