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是,这些发明被他人拿来*,轰开了自己的国门。
这件事实在令人哭笑不得。
“庆幸的是,时间还来得及,自古以来,我们中国人就从未缺少过创新的能力。”
原纪纲府邸前,朱瞻基的马车缓缓停了下来。
看着昔日气势非凡的宅院如今已成为他的别院,朱瞻基的眼神中透出一丝感慨。
二十名从军械局调来的工匠早已得知朱瞻基将至,马车刚停下,他们便争先恐后地迎上前施礼道:
“参见太孙殿下!”
朱瞻基看着眼前的这些“珍宝”,脸上浮现出温暖的笑容,上前扶起一名工匠后说道:“不必多礼。”
一夜未眠的工匠们见到朱瞻基这般平易近人的模样,心中的紧张也消散了不少,纷纷起身致谢:
“谢太孙殿下。”
朱瞻基的目光在众人身上掠过,并未多做寒暄,而是直入主题问道:“你们之中,谁对火器最为熟悉?”
朱瞻基话音刚落,大多数人的目光不自觉地集中在人群中一位四十余岁的中年男子身上。
“你叫什么名字?”
注意到众人的反应,朱瞻基也将目光投向那人,问道。
听闻朱瞻基发问,中年男子神情微惊,忙行礼答道:“回禀殿下,小人姓赵名准。”
“赵准,好名字,希望你造出来的火器也能像你的名字一样精准。”
朱瞻基笑着挥了挥手让他免礼后,接着问:“能否给我讲讲,目前你们能造出的最好的火器是什么?”
“最好的火器………”
朱瞻基问起,赵准陷入思索,其他工匠也跟着认真考虑起来。
片刻之后,赵准才开口回答:
“回禀太孙殿下,依我看,眼下最好的火器应当是‘一窝蜂’。”
“一窝蜂?”
朱瞻基对此名称感到有些意外。
赵准连忙解释道:“回禀太孙殿下,一窝蜂其实是一种火箭,它是基于火弩流星箭改良而来的,因其一次能发射三十二支箭,比火弩流星箭多得多,且形状犹如蜂巢,因此得名。
当年靖难之时,皇祖父便已采用过此类武器。”
这不就是后世多管火箭炮的雏形嘛?
朱瞻基听完赵准的解说,脸上浮现一抹奇异之色。
后世中,这玩意儿的作用可是相当重要,尤其是火箭炮配上皮卡车,那简直就是经典之作啊。
价格低廉、机动性强且*力不差,曾让某个国家感到困惑不解。
即便这个时代还未出现皮卡,但马车依然随处可见。
想到这里,朱瞻基开口问:“威力如何?”
赵准摇摇头:“由于火箭数量增加,整体威力有限,不过用于威慑敌人却非常合适。”
朱瞻基听完也不禁跟着摇头,心里明白问题或许出在*上。
这也是早期火器无法完全替代*的主要原因。
当时*配方较为原始,威力受限。
若想提升威力,就得增加*用量,但这样会导致装填时间变长。
为增强威力,火器体积势必增大,重量上升,灵活性也就随之下降。
就像这款“一窝蜂”
火箭炮,虽是创新之举,但由于*威力不足,火箭本身的威力也被削弱,整体性能打了折扣。
要是能把这类装置结合现代火箭炮与皮卡的设计装在马车上,虽然精准度可能稍逊,但在追击战或巷战中,这无疑将是绝佳的利器。
可问题是,朱瞻基对此也束手无策,他记得的*配方不多,其实也属于最原始的那种。
与当时流行的配方相比,不见得会有太大进步。
想到这些,朱瞻基意识到再探讨下去也无济于事,*威力的问题不解决,一切构想都是纸上谈兵。
站在一旁的赵准不知太孙殿下心中所思,看到朱瞻基面露失望之色,立刻又紧张地推荐了几款威力强劲的火器。
有单管、双管、三管火铳,口径各异的巨炮,甚至还有传说中的“轰天雷”,能在水面飞行数里还能二次发射的“火龙出水”,以及被称为古代捆绑式火箭始祖的“神火飞鸦”
。
朱瞻基听得目瞪口呆,不得不承认大明在火器研发方面确实令人钦佩。
不过缺点也很明显,不仅*本身存在局限,就连火器材质大多为铜制,甚至直接使用竹子,尤其是火炮,反而更偏爱轻便型的*火炮。
炮弹种类繁多,有石弹、铁弹等,唯独缺少开花弹。
当赵准将大明现有的火器装备讲解得差不多时,朱瞻基才勉强按捺住追问更多知识的欲望。
他从怀中摸索片刻,拿出一张事先备好的纸递给赵准。
“你看这样子的火铳,你们能不能造出来?”
赵准下意识接过来,不敢怠慢太孙的嘱托,立刻认真审视。
纸上画着一幅他非常熟悉的火铳设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