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十几天后,经建筑公司勘查,这条路的水泥路面已满足基本通行条件。
十二月二十三日,这是建筑公司向工部提交工程的最后期限。
按照朱瞻基先前的规定,尽管建筑公司名义上归工部管辖,但实际上却不受其直接控制。
工部的任务是对建筑公司的成果进行检查验收,验收结束后由户部支付剩余款项。
看似流程复杂了些,却使各部门职责划分得更为清晰。
这几日天气不错,这条道路的修建始终牵动着许多人的眼球。
这条耗费朝廷诸多资源铺设的道路,有人持乐观态度,也有人心存疑虑。
由于路面一直铺着厚厚的草席,并有告示禁止靠近,加上应天府差役巡查,只有偶尔透过草席缝隙瞥见一抹平坦的灰白地面,但具体细节鲜为人知。
当朱瞻基与朱高炽到达时,此处已聚集了不少看热闹的百姓。
尽管周忱未主动透露消息,但长时间的努力工作还是让消息走漏了风声,甚至传出了朝廷掌握一种类似“凝沙成形”
秘术的传闻。
仪凤门外,彩旗飘扬!
为庆祝明朝首条水泥路竣工,朱瞻基特意安排了一场简单仪式。
仪凤门前,朱瞻基、朱高炽、夏原吉、金忠、蹇义、周忱等六部主要官员齐聚于此。
连平日深居鸡鸣寺的姚广孝,也坐着一辆朴素的马车赶来。
朱瞻基与朱高炽站在众人前方。
今日周忱情绪高涨,自踏入官场以来,从未有哪件事能吸引如此多朝廷要员齐聚。
见到朱瞻基等人到来,他快步上前行礼道:
“臣周忱拜见太子殿下,拜见太孙殿下。”
“周侍郎免礼!”
朱高炽笑着亲手扶起周忱,他对这个儿子手下的得力干将颇为了解,深知周忱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自然地,他对周忱的态度也多了几分敬重。
他打算中的应天到顺天的水泥路,若日后决定建造,仍然需要仰赖这位工部的真正决策者。
因此,在扶起周忱之后,朱高炽笑着指向刚从马车上下来的姚广孝,对周忱说道:
“这位是太子少师姚广孝,你应该听说过他的名号。
你先前在刑部时,可能没怎么见到过,今*特意来访,就是为了水泥路的事。”
朱高炽直接告诉了周忱姚广孝来访的目的。
周忱听了朱高炽的话,赶紧向姚广孝问好。
姚广孝见状,行了个佛礼,笑道:“前几天,我就听太子殿下提到了水泥路的事,这些天我私下里也来了好几次查看。”
“只是这里戒备森严,水泥路一直用草垫盖着,让我多次白跑一趟。”
朱瞻基听到姚广孝的话,有些无奈。
觉得这老和尚有点装腔作势。
以姚广孝现在的身份地位,除了少数几个地方,整个大明基本都能随意出入。
更不用说只是来看水泥路了,报上姓名即可,就算有军队阻拦也没用。
朱瞻基直接对周忱下令:“掀开草垫,进行测试!”
周忱听了,脸上露出一丝兴奋:“是,臣遵命!”
用于修建水泥路的废石废料已经清理完毕,整条水泥路两旁显得整洁干净。
由于时代的缘故,道路两旁没有种植绿化树木或装饰花草之类的东西,看起来有些单调。
这也是出于安全考量的一种方式,以防有人潜伏行刺!
随着朱瞻基一声令下,几十名工匠主动站出来,合力掀开了草垫。
今天的天气很好,难得的晴朗温暖。
阳光下,草垫被掀开后,一条宽达七丈、约二十米的青灰色水泥路立刻展现在众人眼前。
青灰色的路面平整光滑,除了特意留下的缝隙外,整体看起来浑然一体,宛如一条青灰色的巨龙,横跨于仪凤门与长江码头之间。
在朱高炽和姚广孝的带领下,一些六部的重要官员以及有地位的大人物也开始上前围观。
有人好奇地蹲下身子查看,也有人直接用手触摸,顿时议论声四起。
眼前的这条大路,看起来浑然一体,几乎没有丝毫缝隙,仿佛是由一块巨大的青灰色岩石雕琢而成。
这景象让人心生敬畏。
要知道,在这个年代,想要将一块几丈长、数丈宽的巨石打磨得如此平滑整齐,所耗费的时间和人力物力简直难以想象。
更别说,要将这么多巨石运到一起修建这样一条路了。
单单是这些石材的开采,就已经是一项极为浩大的工程。
以往,这样的事情根本没人会考虑,因为对朝廷来说,这样的花费完全不划算,简直是劳民伤财。
但这条被称为水泥路的道路呢?
短短几天内,耗费的工匠和平民又有多少?
尽管有人质疑水泥路的真实性,毕竟将沙子变成石头听起来太过神奇,但当草垫揭开,亲身感受之后,那些怀疑的声音便悄然消失了。
朱高炽与姚广孝蹲在地上,与其他人直接用手触摸不同,他们从侍卫手中取过一把刀,开始用力砍削水泥路面。
事实证明,水泥确实名副其实。
即便是最初的水泥,其坚固程度依然令人惊叹。
即使使用锋利的刀具,也只能在其表面留下极浅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