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9章 强军战车(1 / 2)

ps:应读者大大们的要求,该马克沁登场了,回头就让鞑子们感受下马克沁的爱。

两年前,随着李明在南京逐渐站稳脚跟,他把在湖广的武汉兵工厂进行了拆解,王大锤带领负责火炮、冷兵器制造的工匠、家属以及设备顺流而下搬迁到了南京城外,成立了“江南制造局”,专门负责研制、生产各类枪炮、兵器,王大锤任总办。

而武昌兵工厂则改名为“汉阳兵工厂”专门负责制造步枪以及生产子弹、炮弹。以后生产的步枪一律改名为“汉阳造”。

这么干一是李明为了满足自己对历史的一点执念,总觉得这步枪不叫“汉阳造”少了点什么。二是为了战争需要,随着地盘扩大,武昌的兵工厂产能跟不上了。第三就是为了制衡,总是把全军的武器弹药命脉放在王大锤一个人手里,李明也不太放心,这样做也是为了分权。

此时的江南制造局的锻炉房里,火星子像金豆子似的往地上蹦。

李明站在锻炉房外的空地上,鼻尖萦绕着铁屑的焦糊味,耳朵里全是风箱“呼嗒呼嗒”的喘息和铁锤砸在钢砧上的闷响。

“都督!成了!真成了!”王大锤光着膀子,黧黑的脊梁上淌着油汗,手里攥着块擦汗的破布,嗓门比风箱还响。他身后的木架子上,架着个黑黢黢的铁家伙,枪管粗得像小孩胳膊,

李明走过去,指尖轻轻抚过枪管——这玩意儿比他记忆里的马克沁糙多了,焊缝处还留着歪歪扭扭的痕迹,铁匣子上的齿轮磨得发亮,显然是反复调试过的。但那标志性的水冷套筒、链式供弹装置,还有枪管后方的摇柄,分明就是他画在纸上的模样。

“走去靶场试试枪。”李明的声音有点发紧。去年他把记忆里的零碎印象画成图纸,什么“枪管外裹水筒降温”“用铁链子串子弹”“摇把手柄控制射速”,当时王大锤捧着图纸直挠头,说这是“什么玩意儿?从来没听说过。”没想到居然真的捣鼓出来了。

王大锤赶紧点头,招呼众人抬着马克沁就往院外走。

到了靶场后,众人开始忙活起来。两个工匠抬着个沉甸甸的铁箱过来,里面是用油纸包着的铜壳子弹,链条串得像条长蛇。另一个工匠往水冷套筒里灌了桶凉水,“咕嘟咕嘟”的声响里,水珠顺着筒壁往下滴。

“大锤,这黄铜可都是钱啊,能不能跟步枪似的,用纸壳?”李明看着黄澄澄的机枪弹,心里在滴血。

“都督,我们早试过了。纸的不中用,不够滑,太容易卡壳了。”王大锤边招呼众工匠布置靶场,边回答李明。

“那铁壳弹成不?咋说也比这铜壳的便宜些啊。”李明隐约记得后世华夏国就是用的铁壳子弹,据说质量不错。

“早试过了,铁壳太脆了,薄了容易炸膛,厚了太重,根本没法大量携带。”王大锤继续解释道。

很快一切就准备好了。

“都督退后些!这家伙不太安全。”王大锤喊着,亲自上前摇动摇柄。只听“咔哒”一声,链条带着子弹卡进机匣,一个壮实的工匠在一旁扶着弹链充当副射手。王大锤深吸一口气,猛地按住扳机。

“突突突突——!”

震耳欲聋的响声炸开,枪管瞬间喷出火舌,子弹壳像被撵的蚂蚱似的从抛壳口蹦出来,在地上弹得噼啪响,连续的气浪把地上的尘土掀得老高。

远处的靶子是用草捆扎的,此刻被打得草屑乱飞,不到十秒钟,半人高的草靶就被撕成了碎絮,露出后面的木板上密密麻麻的弹孔。

李明盯着那片弹孔,眼睛越来越亮。这玩意儿比他想的还猛!佛郎机炮射速慢,后膛枪虽然快,可面对骑兵冲锋,终究是火力太过单薄。但这铁家伙,简直是泼洒铁雨的怪物!

“停!”王大锤喊着松开扳机,枪管冒着白汽,水冷套筒里的水已经烫得冒热气。他抹了把脸,嘿嘿笑道:“都督您看,这‘连环铳’——哦不,您说叫什么……马克沁——咋样?就是……这玩意儿有点太费子弹,刚才那一下,百八十发就没了。”

李明捡起地上的弹壳,铜皮被撞得凹凹凸凸。“大锤,这马克沁重机枪还有啥毛病?”

王大锤挠了挠头,声音低了些:“有时候会卡壳,特别是连续打超过两百发,链条容易卡住,得拆下来敲半天。还有这水冷筒,打久了容易开锅,得换凉水才能继续打。换水时也得注意别烫着,上次试的时候,不小心洒了我一裤腿热水,烫得直跳脚。”

旁边的老工匠也凑过来:“都督,这铁家伙太沉,得四个壮汉才能抬得动,打仗时挪地方不太方便。”

李明没说话,围着马克沁转了两圈。浪费子弹?卡壳?沉?这些在他眼里都不是致命的毛病。骑兵冲锋时,拼的就是一瞬间的火力密度,这玩意儿一轮扫射,就能把冲锋的骑兵全打成筛子,多费点子弹算什么?

“王大锤,”李明突然开口,“这家伙火力猛,费子弹正常。卡壳嘛,就得靠你们继续琢磨,改善工艺,提高性能了。至于太沉,我倒是有个想法,就是给这玩意儿装个家!”

他捡起根树枝,在地上画了个四轮小车:“弄个结实的四轮车,车板上安个能转的圆盘当马克沁重机枪的底座,这样机枪架在上面,能左右转圈瞄准。前面再加两扇铁盾,要大点,能挡弓箭和鸟铳子弹。车后安俩把手,四个人在后面能推着走。车底下放个铁锥,停车时往地里一扎,稳当!”

王大锤看着地上的画,眼睛瞪得溜圆:“都督,这……这不成了能跑的铁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