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非是国家需要,地理位置凑巧罢了,真以为全是自己能干啊?
可也正是这种环境下,长城影业以及其他两家中资电影公司,生存环境可想而知。
他们是左派,要被港英政府、资本家、右派这些瘪犊子围攻的,但凡有点名气的演员,除非是铁了心投左派的,其余都不敢和这三家公司合作。
接受片约,参与电影拍摄之类的,更是不敢越雷池一步。
敢参演,就要被自由总会封杀,电影公司为了湾湾的市场,那是指定把不听话的明星抛弃的。
这里头,大部分人都是生意人,一切以利益为先,他们自己拍电影,不也有内心剖析的台词吗?
我也可以爱国啊。
对于长城影业来说,想要开拓海外市场,想要把手里的电影卖出去,除了同样瞄准周围的东南亚市场外,能冲一把欧美市场,自然是最优的选择。
如果成功,其背后蕴含的意味,远远不只是赚了外汇那么简单。
一帮香港电影人陪着湾湾的自由总会过家家扮小丑,时不时得掏腰包上供,偶尔还要被喂一嘴屎,怎么可能没有怨气?
但对市场的依赖,让他们捏着鼻子也得忍受这一切。
香港电影人也想冲欧美市场的,也想打入好莱坞的,可惜,收获寥寥,甚至赔的稀里糊涂。
如果长城影业能够用孤儿怨撬开好莱坞的大门,从美国市场大赚一笔的话,就会让其他同行看到新的可能和希望。
还是那句话,这些人是追逐利益的,他们可以为了市场站右,同样也可以为了市场站左。
此消彼长之下,或许就能成为左派电影人在香港打破围堵的契机!
作为常年战斗在第一线,对纷乱时局有着清晰认识的傅奇一帮人,拿到孤儿怨的剧本时,就下意识的觉得有搞头。
当然,写出剧本的张红旗他们三个,对这些复杂的情况是没什么了解的。
哪怕张红旗有后世的记忆,他也不是专门研究这些的,不可能清楚里面的深刻影响。
他们三个,一开始只是想赚港币搞外汇卷,后来呢,则是想在赚点的同时,支持远在香港的同志们的战斗。
随着时间的推移,后者情绪的占比越来越大。
好在张红旗三个搞出来的剧本,在香港电影市场都反响不错,让长城影业赚了不少钱。
也正是如此,傅奇那帮人才有底气选择尝试,冲一把好莱坞。
若不然,连钱都没有,维持经营都困难,哪里冲的动哦。
对于长城影业的雄心壮志毫不知情的张红旗他们,依然安稳的过着自己的小日子。
尤其是刘浩和王先农,因为妈妈再爱我一次的拍摄取景,并未远离京城,同时许多剧情都在北影厂内部的影棚拍摄,所以这俩人的注意力,很快就被剧组的工作吸引走了。
眼下几大电影厂,拍摄电影都十分的考究,态度也都严肃的很。
从而导致了拍摄速度缓慢,不过这种模式下,很容易出现经典影片。
而因为妈妈再爱我一次这部影片的特殊性,拍摄进度更加缓慢。
阻力什么的,自然是没有的,甚至妇联的同志还提供了不少的帮助。
可不论主演还是片场的工作人员,尤其是女同志,整天顶着两个哭的肿成烂桃的眼,也没法直接上去就硬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