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也没有想到侯高朗看起来如此妥当之人,在一别之后竟然就一去不复返了。
在得知发生了如此符合封建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事情之后,汉军上下也是唏嘘不已,为侯高朗的忠义之举而感叹。
当然,在短暂的感叹之后,所有人又都陷入了巨大的忙碌之中。
没办法,此战收获实在是太大了,俘虏也实在是太多了,又是在冬日,一个处置不当,说不定就会造成大范围的伤亡,到时候让两淮百姓家家戴孝,同仇敌忾,事情反而麻烦了。
为此,那些已经举手投降的宋军士卒与民夫在简单的打散重组后,又被重新发动起来,开始了轰轰烈烈的自救运动。
这也幸亏宋军带的军粮也比较充裕,否则还得拿着山东府库来养活俘虏。
与此同时,对于俘虏的甄别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徐、沂、海、邳四州文法吏倾巢而出,开始对这些俘虏整编造册,并且询问登记家中情况。
当然,其中也不可避免的问到了诸如‘愿不愿意为大汉效力’,‘回到家乡之后,愿不愿意配合汉军起事’等一系列敏感问题。
所有人都十分忙碌,辛弃疾自然也如此。
而辛弃疾亲自来做的事情,理所当然也要更加高端一些。
“老李,咱们都是在巢县大战中并肩而战的袍泽,只不过当日我在统帅靖难大军,而你在池州大军中作前锋,总还是有一份香火之情的,所以我也就不绕圈子了。”
“大都督,有什么话就问吧,我一定知无不言。”
李子远扶着腰肋处,有些意兴阑珊的回答。
自从知道好友侯高朗死讯之后,他就一直是这般神情恍惚的姿态。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但凡侯高朗乃是临阵斗死,说不定李子远还能恨一恨辛弃疾,骂一骂刘淮,可如今侯高朗此等死法,让他想要发怒,却根本不知道要向谁怒骂。
辛弃疾见状只是微微摇头:“你可愿降?”
“愿意,不过得隐姓埋名才成,我宗族在扬州,兄长在江西作漕官,投降的消息若是传到大宋,我的家人必然会受牵连。”
辛弃疾提笔在文书上画了个圈,继续问道:“那你是想要在江北从我整顿兵马,还是想要跟随李太尉北上?”
李子远终于提起了一点精神。
他知道这话其实在问他是想要跟着辛弃疾一起征讨宋国,还是想要跟着李显忠征讨西金。
这其实也是个两难的选择。
毕竟李子远的宗族都在两淮,他是个切切实实的南人,在征宋时是可以大显身手的。
可这不就是与故国为敌了吗?
哪怕之前已经对宋国朝廷彻底寒心,却也抵不过一句故园情深,乡党难舍。
若是到时候某个故交坚守城池,在城头大骂李子远是不忠不孝的叛国之贼,又让他情何以堪?
不过去关西……真的是水土不服啊!
想了片刻之后,李子远还是正色以对:“我要跟随李太尉,经历此事,我担心……”
辛弃疾在文书上又画了一个圈后,方才抬头:“你担心李太尉会寻机自戕?”
李子远默然。
辛弃疾轻轻叹气,摇头说道:“不会的。侯高朗相当于用自己性命换了李太尉一命,若是李太尉不珍惜,岂不是相当于将侯高朗的性命也看得轻贱了吗?”
李子远当场愣住,半晌之后苦笑以对:“大都督不愧为天下有数的豪杰,果真是洞若观火。不过末将也算是近乡情怯,不太敢回乡,愿从李太尉去北方建功立业。”
辛弃疾点头:“且回去等消息吧。”
李子远走后,辛弃疾方才看着文书连连摇头。
此次大战中所擒获的宋军将领有近五十人,但大多数都是以前淮东大军出身。
这也是理所当然的,因为淮西大军在完颜亮南征之时,精兵悍将已经战死了一批,比如姚仲、时俊等人;
然后又因为朝廷刚刚发生的剧变导致了一系列政治倾轧,以至于戴皋等虞允文心腹将领被清扫出军,到地方上充当武官。
而空出的官职大部分都由淮东大军的将领平调。
这也就是为了一齐出击,虞允文将两淮大军都捏成了一个拳头,各部之间都很熟悉,否则仅仅是这种将领平调,都得让兵马自行崩溃。
而两淮大军之中,除了淮东、淮西两部,还有李显忠池州大军的老底子,这些人方才是真正的精兵悍将,各方面素质明显高过其余两部不止一筹。
辛弃疾招降纳叛,麾下将领自然是越精锐越好,可这些原池州大军的大将无一不对李显忠忠心耿耿,哪怕是扔了兵权,也要跟自家将主走一趟前途未卜的关西,这就很令人无奈了。
如果某位穿越者在这里,肯定会发表一些诸如‘封建时代人身依附严重’等言论,并且在心中照例反思一遍是不是自己搞出的思想解放成果依旧不显著,并且在日记上记录下来,并做出日后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