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5章 尸易无限(210)(2 / 2)

Shirley杨则带着几名考古队员搭建支撑架,用钢管和钢板在盗洞周围筑起一圈防护墙,还在主墓室上方搭建了可拆卸的顶棚,防止下雨时雨水灌进墓室:“南方的雨来得急,万一发掘到一半下雨,文物被水泡了就麻烦了。”

阿贵则把找到的量尺残片、船凿和木构件残片分类整理,用无酸纸小心包裹,还对照着《天工开物·舟车》篇做笔记:“《天工开物》里记载明代造船有‘船台’‘龙骨’‘肋骨’等工序,这些工具残片正好能对应上,比如这把船凿,就是用来加工龙骨的。”

第四天清晨,积水终于抽干,主墓室的入口也清理完毕。我们穿上防护服,戴着安全帽,沿着狭窄的盗洞慢慢往下爬。主墓室约20平方米,顶部有残存的彩绘,隐约能看到船只航行在海浪中的图案,墙壁上还刻着一些奇怪的符号——阿贵仔细辨认后,确定是明代造船工匠记录尺寸的“暗号”,比如“三六”代表“三丈六尺”,“五二”代表“五丈二尺”。

墓室中央停放着一具木质棺椁,棺椁已经严重腐朽,轻轻一碰就会掉渣。棺椁的周围散落着大量文物:十几把大小不一的船凿、斧头、刨子,几卷用丝绸包裹的图纸,还有一个约半米长的木质船模,船模的桅杆和船帆虽然已经腐朽,但船体的结构依然清晰,能看到船舱、船桨和锚的轮廓。

“这船模太精致了!”胖子蹲在船模旁,眼睛发亮,“你们看这船体的弧度,还有船舱的分隔,和史书记载的郑和宝船一模一样!说不定这就是按宝船的比例缩小制作的模型!”

张教授小心翼翼地拿起船模,仔细观察着船体上的刻痕:“这船模的比例是1:100,从尺寸推算,对应的宝船长度约44丈,宽度约18丈,和《明史·郑和传》里记载的‘宝船六十二艘,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完全吻合!这是研究郑和宝船形制的重要实物证据!”

阿贵则将注意力放在了那几卷图纸上,他小心翼翼地打开丝绸包裹,里面是几卷泛黄的麻纸,纸上用墨笔绘制着详细的船舶结构图,有龙骨图、肋骨图、桅杆图,还有锚和船桨的设计图。图纸上还标注着尺寸和制作工艺,比如“龙骨用铁力木,长三丈六尺,宽三尺”“肋骨间距一尺五寸,用杉木制作”。

“这是完整的明代宝船造船图纸!”阿贵激动得声音都在发颤,“《天工开物》里虽然有造船的记载,但没有详细的图纸,这些图纸填补了空白!你们看这张桅杆图,上面还画着如何安装风帆的步骤,太珍贵了!”

Shirley杨在清理棺椁时,发现棺椁的角落里放着一个铜制的盒子,打开一看,里面装着几枚明代的“永乐通宝”和一张泛黄的纸,纸上写着几行字:“吾乃广州造船厂总匠陈明,永乐三年参与建造宝船,随郑和首航西洋,归后记录造船之法,藏于墓中,望后世能传之。”

“原来墓主人叫陈明!”林局长兴奋地说,“《明实录》里记载永乐三年郑和下西洋前,曾在广州造船厂招募工匠,陈明很可能就是当时的技术总管!这张纸相当于他的‘墓志铭’,为我们确认墓主人身份提供了直接证据!”

接下来的一周,我们都在主墓室里清理文物。阿贵几乎把所有时间都花在了图纸的整理和解读上,他将图纸按照船舶结构分类,用相机一一拍照存档,然后对照着《明史》和《郑和航海图》,逐字逐句地解读上面的文字说明。有天深夜,他突然叫醒我们,手里举着一张图纸:“重大发现!这张图纸上画着宝船的‘水密隔舱’结构!你们看,船体被分成了十二个隔舱,每个隔舱都有独立的舱门,即使有一个隔舱进水,船也不会沉没!这是明代造船技术的重大发明,比欧洲早了四百多年!”

Shirley杨在修复船模时,发现船模的底部有一个小小的铜制罗盘,罗盘的指针虽然已经生锈,但盘面的刻度依然清晰。她用软布轻轻擦拭罗盘,发现盘面上刻着“永乐三年制”的字样:“这是郑和下西洋时使用的航海罗盘!和《郑和航海图》里记载的‘指南浮针’完全一致!”

老烟枪则每天都会检查文物储存室的温湿度,用除湿机将湿度控制在60%左右,还会定期用除锈剂处理那些金属工具:“这些船凿、斧头都是铁制的,虽然在墓里保存了几百年,但一旦接触空气,很快就会锈蚀,咱们得赶紧做防锈处理。”

就在我们准备清理耳室的时候,警方传来了好消息——他们根据我们提供的盗墓贼留下的洛阳铲碎片和脚印,在广州的一个古玩市场抓获了三名盗墓贼,还缴获了大量被盗的文物,包括几卷造船图纸残片、一把完整的船凿和一个小型的木质船模部件。

“太好了!这些文物终于追回来了!”林局长接到电话后,激动地在帐篷里来回踱步,“盗墓贼交代,他们还把一张完整的宝船桅杆图纸卖给了一个叫‘李老三’的文物贩子,这个‘李老三’专门倒卖古代科技类文物,经常在广州、深圳一带活动,警方已经展开追捕,相信很快就能将他抓获!”

我们跟着警方去了古玩市场的临时扣押点,看到缴获的文物整齐地摆放在地上,其中一卷图纸残片引起了阿贵的注意。他仔细一看,兴奋地说:“这是宝船风帆的设计图!上面画着风帆的形状和安装方法,还有如何根据风向调整风帆角度的说明!虽然只剩下一半,但依然很有价值!”

回到黄埔古港发掘现场后,我们把追回的文物小心地进行了清理和登记,然后开始清理东耳室和西耳室。东耳室里存放着大量的造船工具和材料,有不同尺寸的船钉、锯子、刨子,还有几块铁力木和杉木的木料,木料上还留有加工的痕迹。阿贵拿起一块铁力木,感慨地说:“铁力木质地坚硬,耐海水腐蚀,是明代建造宝船龙骨的主要材料,这些木料应该是墓主人特意放在墓里的,想在另一个世界继续造船。”

西耳室里则存放着一些海外贸易的文物,有几枚阿拉伯银币、一块波斯风格的地毯残片,还有一个青花瓷碗,碗底写着“永乐年制”的字样。Shirley杨拿起青花瓷碗,仔细观察着碗身上的图案:“这是明代永乐年间的‘青花缠枝莲纹碗’,碗身上的缠枝莲纹带有波斯风格,说明是专门用于海外贸易的外销瓷。墓主人随郑和下西洋时,很可能带回了这些外国文物,作为航海的纪念。”

随着耳室清理工作的推进,我们对陈明的生平有了更清晰的了解。根据出土的文物和图纸记载,陈明出生于洪武年间,自幼学习造船技术,永乐三年被招募到广州造船厂,担任总匠,负责宝船的龙骨和船体结构设计。他随郑和完成了首航西洋的任务,回国后将自己的造船经验和图纸整理成册,希望能流传后世。永乐二十年,陈明去世,家人按照他的遗愿,将他的造船工具、图纸和船模一同下葬,让他在地下继续守护自己毕生热爱的造船事业。

在发掘工作结束的那天,广东文物局在黄埔古港举办了一场隆重的庆祝仪式,当地的官员、考古专家、造船史学者和村民都赶来参加。林局长亲自为我们颁发了“广东文物保护先进集体”的奖牌,还邀请我们参加“明代造船文明特展”的筹备工作。

“这些文物是明代造船技术的结晶,也是郑和下西洋辉煌历史的见证,”林局长在庆祝仪式上说,“我们计划在广州海事博物馆举办特展,让更多人了解明代的造船技术、航海事业和海外贸易,感受古代中国的科技智慧和开放精神。希望你们能继续支持我们的工作,为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们爽快地答应了林局长的邀请,开始参与特展的筹备工作。Shirley杨负责文物的展示设计,她根据文物的种类和历史背景,将展示区分为“造船技术”“航海装备”“海外交流”三个部分。“造船技术”区还原了明代广州造船厂的场景,摆放着仿制的造船工具和宝船模型,还设置了互动装置,让观众体验如何绘制造船图纸;“航海装备”区展示了航海罗盘、量尺和《郑和航海图》复制品,让观众了解明代的航海技术;“海外交流”区则陈列了阿拉伯银币、波斯地毯残片和青花瓷碗,展现明代海外贸易的繁荣。

阿贵则负责展览的讲解和文物解读,他编写了详细的讲解词,还制作了明代造船技术年表和郑和下西洋航线图,让观众更清楚地了解明代造船技术的发展和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他还在展览中设置了“造船工具体验区”,准备了仿制的船凿、刨子和量尺,让观众亲手体验造船工具的使用方法,不少孩子都在这里兴致勃勃地尝试,感受古代工匠的智慧。

老烟枪则在博物馆的文物库房里搭建了专门的恒温恒湿储存区,用于存放那些珍贵的造船图纸和木质船模。他还配制了特制的防虫药剂,定期对文物进行保养:“这些图纸和船模都是纸质和木质的,非常脆弱,要是被虫蛀或受潮,损失就太大了。我每天都得来看好几遍,心里才踏实。”

胖子则负责文物的搬运和安保工作,他每天都会提前来到博物馆,仔细检查每一个展柜的安全情况,还会在展厅里巡逻,向观众宣传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他还和当地的学校合作,组织了多场“造船文明进校园”活动,带着仿制的宝船模型和造船工具,去学校给孩子们讲解明代造船技术和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孩子们都听得格外认真,还会积极地提问,比如“宝船能装多少人”“郑和下西洋去了哪些国家”,胖子也会一一耐心解答,很多孩子都表示长大后想当航海家或工程师,去探索更多的未知世界。

经过六个月的紧张筹备,“明代造船文明特展”终于如期举办。开展那天,广州海事博物馆里人山人海,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考古专家、造船史学者和文物爱好者都齐聚一堂,共同欣赏明代造船文物的魅力。展厅里,观众们驻足在每一件文物前,认真地听着讲解,时不时发出惊叹声。有的观众在“造船工具体验区”里兴致勃勃地使用仿制工具,有的观众在“航海装备”区里仔细地观察航海罗盘和《郑和航海图》,还有的观众在“海外交流”区里感受着明代海外贸易的繁荣氛围,整个博物馆都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真没想到,咱们能发掘出这么多珍贵的明代造船文物,还能举办这么成功的特展,”胖子站在展厅里,看着来来往往的观众,脸上满是自豪的笑容,“以前我只在历史书上看到过郑和下西洋的故事,现在通过这些文物,才真正感受到了明代造船技术的先进和航海事业的辉煌。尤其是那艘宝船模型,太精致了,简直就像真的一样。以后要是还有机会,我还想参与更多的考古发掘,去发现更多的古代文明。”

Shirley杨看着展柜里的造船图纸和航海罗盘,感慨地说:“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文化,也连接着过去和现在。这次明代造船文物的发掘和特展,不仅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明代造船历史,也让大家更加重视文物保护工作。我们作为考古工作者,责任就是守护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能够永远流传下去。”

老烟枪抽着烟,望着远处的珠江,眼神里满是怀念:“这次黄埔古港的发掘,虽然辛苦,但也收获满满。那些造船工具、图纸和船模,就像一个个老朋友,向我们讲述着明代造船工匠的故事。我这辈子挖过不少古墓,见过不少文物,但明代造船文物最让我难忘,因为它们不仅有历史的厚重感,还有一种独特的科技魅力,仿佛在告诉我们,明代的中国不仅有灿烂的文化,还有先进的科技,是当时世界上的航海强国。”

阿贵则拿着一本刚出版的《明代宝船造船图纸解读》,兴奋地对我们说:“这是我这六个月的心血结晶,里面收录了这次发掘的所有造船图纸,还有详细的解读和注释。这本书不仅能为考古专家和造船史学者提供重要的研究资料,也能让更多的普通读者了解明代造船技术的辉煌。以后我还要继续研究明代造船历史,争取能还原更多宝船建造的细节,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壮举。”

我看着身边的伙伴,心里充满了感动和期待。从福建泉州的元代海外贸易商人墓葬到广东广州的明代造船工匠墓葬,我们跨越了不同的朝代,见证了中国古代航海事业和造船技术的辉煌,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考古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每一次发掘,都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话;每一件文物,都是一段鲜活的历史记忆;而我们,正是这些历史记忆的守护者和传承者。

就在“明代造船文明特展”举办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张教授突然收到了一封来自江西文物局的紧急电报——在江西景德镇附近发现了一座清代的官窑窑址,窑址中可能藏有大量的清代官窑瓷、瓷器制作工具和窑工日记,但窑址已经遭到了盗墓贼的严重破坏,很多文物被盗走,当地文物局希望我们能立刻前往协助进行抢救性发掘。

“清代官窑窑址!”胖子一下子跳了起来,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景德镇可是‘中国瓷都’,清代的官窑瓷更是闻名世界,比如康熙青花、雍正粉彩、乾隆珐琅彩,都是稀世珍宝!这座窑址里的文物肯定有很多清代官窑瓷的精品,还有瓷器制作的工具和日记,说不定能了解到清代官窑瓷的制作工艺和窑工的生活!咱们赶紧收拾东西,去景德镇!”

Shirley杨也面露期待地说:“清代官窑瓷代表了中国古代制瓷技术的最高水平,这座窑址的发现,对研究清代制瓷工艺、官窑管理制度和景德镇瓷业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盗墓贼的破坏肯定很严重,我们得尽快出发,争取能追回更多的文物,保护好剩下的窑址和遗存。”

老烟枪想了想,说:“江西景德镇的气候湿润,窑址里的瓷器和木质工具容易受潮发霉,咱们得带足防潮设备、除霉剂和文物修复材料。另外,官窑窑址里可能有大量的瓷器碎片,整理和修复工作会很繁重,得准备好足够的修复工具和场地。”

阿贵则激动地说:“清代的窑工日记可能会用汉文书写,记录瓷器的制作流程、窑温控制和窑工的日常,这对研究清代制瓷工艺和社会生活太重要了!我对清代瓷器也很感兴趣,要是能发现完整的窑工日记,我一定能帮忙解读,争取能还原清代官窑瓷的制作细节。咱们赶紧出发吧,我都等不及想看看那些清代官窑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