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6章 尸易无限(211)(1 / 2)

我们来不及多做休整,迅速打包好广州的行李——将明代造船图纸小心收进恒温箱,宝船模型裹上三层软布,连那把生锈的船凿都用防锈纸仔细包裹。告别林局长时,他塞来几罐广州本地的祛湿茶:“景德镇湿气重,这茶能帮你们养养身子,祝你们发掘顺利,再出好成果。”

飞机从广州白云机场起飞,穿过厚重的云层,下方的景色从珠江三角洲的河网密布,逐渐变成江南丘陵的绿意盎然。胖子扒着舷窗,嘴里不停念叨:“康熙青花的发色多浓艳,雍正粉彩的釉色多细腻,这次要是能挖出一件完整的珐琅彩,咱们可就赚大发了!”阿贵则捧着一本《景德镇陶瓷史》,手指在清代官窑章节上反复摩挲:“听说清代官窑有‘火照制度’,每窑都要放火照瓷片监测窑温,要是能找到火照,就能还原当时的烧窑技术了。”

抵达景德镇罗家机场时,江西文物局的郑局长早已在出站口等候。他穿着一件沾着瓷土的工作服,手里攥着一张窑址勘探图,神情急切:“窑址在景德镇东郊的珠山附近,是当地瓷农在挖瓷土时发现的。盗墓贼已经炸开了三个窑口,我们在现场捡到了不少清代官窑瓷的碎片,还有几件被打碎的瓷坯,情况非常紧急。”

我们跟着郑局长驱车前往珠山,沿途随处可见堆放的瓷土和晾晒的瓷坯,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高岭土气息。郑局长一边开车一边介绍:“从出土的瓷片和窑具来看,这是一座清代雍正年间的官窑窑址,专门烧制宫廷用瓷。雍正朝的官窑瓷以精细着称,存世量极少,这座窑址的发现对研究清代官窑制度和制瓷工艺太重要了。”

抵达窑址现场时,眼前的景象让我们心头一紧——三座圆形的龙窑窑口被炸开,周围散落着破碎的瓷片、烧焦的木柴和盗墓贼留下的洛阳铲。几名考古队员正蹲在地上,小心翼翼地收集瓷片。郑局长指着最大的一个窑口说:“这个窑口最深,我们用探杆探测过,记。”

老烟枪蹲在窑口边,用手指捻起一点黑色的残渣,放在鼻尖闻了闻:“这是松木燃烧后的灰烬,清代官窑烧窑常用松木,火力旺且温度稳定。不过窑里湿气重,瓷片和木质工具容易发霉,咱们得先搭建防雨棚,再用抽湿机降低窑内湿度。”

Shirley杨拿出便携式文物探测仪,沿着窑口慢慢移动,屏幕上很快显示出密集的陶瓷信号:“具。窑体结构比较脆弱,咱们得先加固窑壁,防止清理时坍塌。”

阿贵则在窑口周围的瓷片中仔细搜寻,突然捡起一片带着字迹的瓷片:“你们看!这是火照瓷片!上面还刻着‘雍正六年,头窑’的字样!”他兴奋地将瓷片举到阳光下,“火照是用来监测窑温的,每烧一窑都要换好几次,这片火照能确定窑址的年代,太重要了!”

胖子则扛着钢管和防雨布,和考古队员一起搭建防雨棚:“景德镇这天气,说下雨就下雨,可不能让雨水灌进窑里,把文物泡坏了。等棚子搭好,咱们就进去挖瓷器,我都等不及想看看完整的雍正粉彩了!”

接下来的三天,我们都在进行发掘前的准备工作。老烟枪每天都会煮一大锅艾草水,分发给所有人:“景德镇的湿气比广州还重,喝艾草水能祛湿,还能防蚊虫叮咬。”他还在窑口周围撒上石灰粉,吸收地面的潮气,防止瓷片受潮发霉。

Shirley杨则带着考古队员加固窑壁,用钢筋和木板在窑壁内侧搭建支撑架,还在窑口上方安装了升降平台:“窑体有十几米深,靠人力攀爬太危险,有了升降平台,咱们就能安全地上下运输文物和工具。”

阿贵则将收集到的瓷片分类整理,按照器型分为碗、盘、瓶、罐,按照釉色分为青花、粉彩、珐琅彩,还在笔记本上画出每片瓷片的纹样:“这片青花缠枝莲纹瓷片,和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雍正青花碗一模一样;这片粉彩过墙梅纹瓷片,是雍正朝的典型纹饰,说明窑址里确实有宫廷用瓷。”

第四天清晨,防雨棚和升降平台搭建完毕,窑内湿度也降到了适宜范围。我们穿上防护服,戴着安全帽,乘坐升降平台缓缓进入窑内。窑内漆黑一片,打开手电筒后,眼前的景象让我们惊叹不已——窑壁上还残留着暗红色的火痕,地面上堆积着大量的瓷器和瓷坯,有青花碗、粉彩盘、珐琅彩瓶,还有一些未上釉的素胎瓷。

“太好了!这么多完整的瓷器!”郑局长激动地说,“咱们得小心清理,把每一件瓷器都妥善保存起来。”

Shirley杨用工兵铲小心地清理瓷器周围的瓷土,然后用软毛刷轻轻扫去瓷器表面的灰尘:“这是一件雍正粉彩过墙梅纹碗,釉色细腻,纹饰精美,碗底还有‘大清雍正年制’的青花款识,是典型的官窑瓷!你们看这过墙梅纹,从碗内壁延伸到外壁,浑然一体,工艺太精湛了。”

阿贵则在瓷堆的角落里发现了一个木质的本子,封面已经烧焦,里面的纸张却意外保存完好。他小心翼翼地翻开本子,上面用毛笔写着密密麻麻的字迹:“这是窑工日记!上面记录了烧窑的时间、温度、瓷器种类和数量,还有窑工的日常!”他指着其中一页念道:“雍正六年三月初八,烧青花碗百件,窑温一千三百度,至子时开窑,完好者八十件,次品二十件,次品砸毁掩埋。”

老烟枪则在窑壁的夹层里发现了一个陶罐,里面装着一些白色的粉末。他用手指捻了一点粉末,放在鼻尖闻了闻:“这是釉料!里面有高岭土、石英、长石,还有一些钴料,应该是用来绘制青花的。咱们可以把这些釉料送去化验,还原清代官窑的釉料配方。”

胖子则小心翼翼地将完整的瓷器放进特制的泡沫箱里,嘴里还不停念叨:“这件珐琅彩瓶太漂亮了,瓶身上的缠枝花卉纹,色彩多鲜艳,要是拿到博物馆展出,肯定能吸引一大群观众。”

接下来的一周,我们都在窑内紧张地清理文物。阿贵几乎把所有时间都花在了窑工日记的解读上,他将日记按照日期整理,用相机一一拍照存档,然后逐字逐句地研究。有天深夜,他突然兴奋地叫醒我们,手里举着日记:“重大发现!这篇日记里记载了雍正朝官窑的‘官搭民烧’制度!上面写着‘雍正七年,官窑瓷不足,搭烧于民窑,每窑缴银五十两’,这补充了史书中关于‘官搭民烧’制度的记载,太重要了!”

Shirley杨在修复一件破碎的粉彩瓷盘时,发现瓷盘的底部有一个小小的“火漆印”,上面刻着“养心殿造办处”的字样。她查阅资料后,激动地说:“养心殿造办处是清代宫廷专门制作御用器物的机构,这件瓷盘应该是造办处定制的,专门供皇帝使用,价值连城!”

老烟枪则每天都会检查文物储存室的温湿度,用除湿机将湿度控制在55%左右,还会定期用软布擦拭瓷器表面的灰尘:“这些瓷器虽然在窑里保存了几百年,但釉面依然脆弱,要是受潮或沾染灰尘,很容易受损。咱们得时刻小心,一点都不能马虎。”

就在我们准备清理窑尾的瓷堆时,警方传来了好消息——他们根据我们提供的盗墓贼留下的工具和脚印,在景德镇的一个古玩市场抓获了四名盗墓贼,还缴获了大量被盗的清代官窑瓷碎片和几件完整的瓷坯。

“太好了!这些文物终于追回来了!”郑局长接到电话后,激动地在帐篷里来回踱步,“盗墓贼交代,他们还把一件完整的雍正珐琅彩瓶卖给了一个叫‘王老五’的文物贩子,这个‘王老五’长期在景德镇、南昌一带倒卖古代瓷器,还和海外的走私团伙有联系。警方已经成立了专案组,联合海关部门展开追捕,相信很快就能将他抓获,追回被盗的珐琅彩瓶!”

我们跟着警方去了古玩市场的临时扣押点,看到缴获的文物整齐地摆放在地上,其中一片青花瓷片引起了阿贵的注意。他仔细一看,兴奋地说:“这是雍正青花‘过墙龙纹’瓷片!上面的龙纹栩栩如生,青花发色浓艳,和咱们在窑里发现的青花碗属于同一窑口!”

回到珠山窑址现场后,我们把追回的文物小心地进行了清理和登记,然后开始清理窑尾的瓷堆。窑尾的瓷堆里堆满了破碎的瓷坯和窑具,阿贵在这里发现了一本用丝绸包裹的小册子,打开一看,竟是一本《制瓷图谱》,上面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详细记录了从练泥、拉坯、利坯、施釉到烧窑的整个制瓷流程,还有各种釉料的配方和窑温控制的方法。

“这是完整的清代制瓷工艺手册!”阿贵激动得手都在抖,“《天工开物》里虽然有制瓷的记载,但没有这么详细的图谱,这本手册填补了空白!你们看这张拉坯图,上面还标注了拉坯机的尺寸和使用方法,太珍贵了!”

Shirley杨在清理窑具时,发现了一批“匣钵”,匣钵是用来装瓷器入窑的容器,上面还刻着窑工的名字和烧窑日期。她指着一个匣钵说:“这个匣钵上刻着‘张老三,雍正八年,二窑’,说明清代官窑有严格的责任制,每个窑工都要对自己烧制的瓷器负责。”

随着窑址清理工作的推进,我们对这座清代官窑窑址的了解也越来越全面。根据出土的瓷器、窑具和窑工日记,我们确定这是一座雍正年间的“御窑厂附属官窑”,专门烧制宫廷日常用瓷,采用“官搭民烧”的模式,既保证了瓷器的质量,又提高了生产效率。窑址内出土的瓷器种类繁多,包括青花、粉彩、珐琅彩等,纹饰精美,工艺精湛,代表了清代雍正朝制瓷技术的最高水平。

在发掘工作结束的那天,江西文物局举办了一场隆重的庆祝仪式,当地的瓷农、考古专家、陶瓷史学者都赶来参加。郑局长亲自为我们颁发了“江西文物保护突出贡献奖”,还邀请我们参加“清代雍正官窑瓷特展”的筹备工作。

“这些文物是清代制瓷技术的瑰宝,也是景德镇瓷业辉煌历史的见证,”郑局长在庆祝仪式上说,“我们计划在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举办特展,让更多人了解清代官窑瓷的魅力,感受景德镇‘瓷都’的深厚底蕴。希望你们能继续支持我们的工作,为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们欣然接受了邀请,开始投入特展的筹备工作。Shirley杨负责文物的展示设计,她根据瓷器的种类和工艺,将展示区分为“青花雅韵”“粉彩柔情”“珐琅璀璨”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采用了对应的灯光和场景布置。“青花雅韵”区用蓝色的灯光烘托青花的浓艳,“粉彩柔情”区用柔和的暖光展现粉彩的细腻,“珐琅璀璨”区则用射灯突出珐琅彩的华丽,让观众能更直观地感受不同釉色瓷器的魅力。

阿贵则负责展览的讲解和文物解读,他编写了详细的讲解词,还制作了清代官窑制瓷工艺流程示意图和窑工日记节选展板,让观众更清楚地了解清代官窑瓷的制作过程和窑工的生活。他还在展览中设置了“制瓷体验区”,准备了仿制的陶轮和瓷土,邀请景德镇的老瓷工现场演示拉坯和利坯技艺,让观众亲手体验制瓷的乐趣。不少孩子坐在陶轮前,在老瓷工的指导下,捏出一个个歪歪扭扭的瓷坯,脸上满是兴奋的笑容。

老烟枪则在博物馆的文物库房里搭建了专门的恒温恒湿储存区,用于存放那些珍贵的瓷器和《制瓷图谱》。他还配制了特制的瓷器保养剂,定期对瓷器进行保养:“这些瓷器的釉面虽然坚硬,但长期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受到灰尘和湿气的侵蚀,咱们得精心呵护,让它们永远保持光彩。”

胖子则负责文物的搬运和安保工作,他每天都会提前来到博物馆,仔细检查每一个展柜的锁具和玻璃,确保文物的安全。他还会在展厅里巡逻,向观众宣传文物保护的重要性,遇到有观众想用手触摸展柜,他都会笑着提醒:“这些瓷器都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很脆弱,咱们只能看不能摸,让它们能完好地传给下一代。”他还和当地的陶瓷学校合作,组织学生来博物馆参观,给孩子们讲解清代官窑瓷的历史和工艺,不少学生都表示,以后要成为一名陶瓷工匠,传承景德镇的制瓷技艺。

经过五个月的紧张筹备,“清代雍正官窑瓷特展”在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如期开展。开展那天,博物馆里人头攒动,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陶瓷爱好者、考古专家都齐聚一堂,共同欣赏清代官窑瓷的魅力。展厅里,观众们驻足在每一件瓷器前,发出阵阵惊叹。有的观众在“制瓷体验区”里兴致勃勃地尝试拉坯,有的观众在窑工日记展板前认真阅读,还有的观众拿着相机,不停地拍摄那些精美的瓷器,整个博物馆都沉浸在浓厚的陶瓷文化氛围中。

“真没想到,咱们能发掘出这么多珍贵的清代官窑瓷,还能举办这么成功的特展,”胖子站在展厅里,看着眼前的热闹景象,脸上满是自豪,“以前我只在电视上见过清代官窑瓷,现在亲手发掘、修复,还能让这么多人看到,这种感觉太奇妙了。以后要是还有机会,我还想参与更多的考古发掘,去发现更多的古代文明瑰宝。”

Shirley杨看着展柜里的雍正珐琅彩瓶,感慨地说:“每一件瓷器都是工匠智慧的结晶,它们承载着清代的历史和文化,也见证了景德镇瓷业的辉煌。这次官窑窑址的发掘和特展,不仅让更多人了解了清代制瓷技术,也让大家更加重视文物保护。我们作为考古工作者,能守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荣幸。”

老烟枪抽着烟,望着远处的珠山,眼神里满是欣慰:“这辈子和文物打交道几十年,每一次发掘都像在和古人对话。这次景德镇的发掘,让我看到了清代工匠的专注和匠心,那些瓷器上的每一笔纹饰、每一层釉色,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咱们得把这种匠心传承下去,让更多人知道,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多了不起。”

阿贵则拿着一本刚出版的《清代雍正官窑窑工日记校注》,兴奋地对我们说:“这是我这五个月的成果,里面收录了这次发掘的所有窑工日记,还有详细的注释和解读。这本书不仅能为陶瓷史研究提供重要资料,也能让更多人了解清代窑工的生活和制瓷工艺。以后我还要继续研究景德镇的陶瓷历史,争取能还原更多古代制瓷技术的细节。”

我看着身边的伙伴,心里充满了温暖和期待。从明代广州的造船工匠墓葬到清代景德镇的官窑窑址,我们跨越了两个朝代,见证了中国古代科技和手工业的辉煌。每一次发掘,都是一次对历史的探索;每一件文物,都是一段鲜活的记忆;而我们,始终在守护这些记忆的路上前行。

就在“清代雍正官窑瓷特展”热度正高时,张教授的手机突然收到一封来自陕西文物局的紧急邮件——在陕西西安附近发现了一座唐代的贵族墓葬,墓中可能藏有大量的唐代壁画、金银器和唐三彩,但墓葬已经遭到盗墓贼的严重破坏,部分壁画被切割盗走,当地文物局希望我们立刻前往协助进行抢救性发掘。

“唐代贵族墓葬!”胖子一下子蹦了起来,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唐代的壁画多精美,唐三彩多绚丽,还有那些金银器,肯定是皇室赏赐的珍品!咱们赶紧收拾东西去西安,说不定还能看到完整的唐代乐舞壁画,那可就太震撼了!”

Shirley杨也难掩期待:“唐代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鼎盛时期,贵族墓葬里的壁画、文物能直观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艺术水平和中外交流。盗墓贼切割壁画,对文物的破坏太大了,我们得尽快出发,争取能保护好剩下的壁画,追回被盗的文物。”

老烟枪则开始琢磨发掘准备:“西安的唐代墓葬多在黄土层里,虽然干燥,但壁画容易脱落,咱们得带足壁画加固剂和保鲜膜,发掘时还要控制好墓内湿度。另外,唐代金银器虽然耐腐蚀,但长期埋在土里,表面可能有锈蚀,除锈剂也得准备充足。”

阿贵更是激动得声音都变了调:“唐代的文书多是写在纸上或绢上的,要是能发现完整的唐代文书,比如墓主人的墓志铭、家书,对研究唐代历史太重要了!还有唐三彩,要是能找到一套完整的唐三彩俑,比如乐舞俑、骑马俑,那可是国宝级的文物!咱们赶紧出发,我都等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