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5章 尸易无限(210)(1 / 2)

阿贵则小心地拿起一卷文书,用无酸纸轻轻吸干上面的水分:“这卷文书是用汉文和阿拉伯文两种文字书写的,汉文部分记载的是元代泉州与阿拉伯地区的贸易往来,比如‘至元二十九年,从泉州港出发,载瓷器百件、丝绸五十匹,赴阿拉伯贸易,次年归港,获银千两’,至元二十九年是公元1292年,这对研究元代泉州的海外贸易航线和规模太重要了!”阿拉伯文部分则记录了贸易伙伴的名称和货物交接细节,阿贵虽然不能完全解读,但也能辨认出“巴士拉”“巴格达”等阿拉伯城市的名称,进一步印证了贸易范围的广阔。

老烟枪在棺椁旁发现了一个铜制的罗盘,罗盘的指针虽然已经生锈,但盘面的刻度依然清晰:“这是元代的航海罗盘,上面刻着‘子午卯酉’等方位标识,说明墓主人当年就是靠这个罗盘指挥商船航行的。在古代墓葬里发现完整的航海罗盘,这还是第一次,对研究元代的航海技术具有重大意义。”

胖子则小心翼翼地将散落的阿拉伯银币和波斯金币收集起来,放进特制的托盘里:“这些银币和金币的成色真好,上面还刻着外国文字和图案,肯定是墓主人做海外贸易时赚来的。我得好好保管,可不能弄丢了。”他一边说一边数着,“一共二十三枚银币,十五枚金币,这在元代可是一笔巨款啊!”

接下来的一周,我们都在主墓室里紧张地清理文物。阿贵几乎把所有时间都花在了文书的整理和解读上,他将文书按照贸易航线、货物种类、交易对象等分类,用无酸纸小心包裹,然后逐字逐句地辨认。有天深夜,阿贵突然兴奋地叫醒我们,手里举着一卷刚拼接好的文书:“重大发现!这卷文书是元代泉州港的‘市舶司执照’!上面写着‘准蒲氏商船出海贸易,需缴纳关税银五十两,不得私贩禁物’,还盖有‘泉州路市舶司印’,这可是元代海外贸易管理制度的重要实物证据,史书中关于市舶司执照的记载非常简略,这卷文书填补了空白!”

Shirley杨在修复一件青花瓷盘时,发现瓷盘的底部有一个“福”字款:“这是元代泉州‘德化窑’的产品,德化窑在元代就以生产外销瓷闻名,这个‘福’字款是窑口的标记。你看瓷盘上的‘鱼藻纹’,虽然是中国传统纹饰,但线条和色彩却带有阿拉伯风格,是中外文化融合的典型代表。”她用细砂纸轻轻打磨瓷盘边缘的缺口,又用特制的胶水修补,很快,这只破碎的青花瓷盘就恢复了大致的模样。

老烟枪则每天都会检查文物储存室的温湿度和盐碱含量,定期用中和剂处理文物表面的盐碱:“这些文物长期被海水浸泡,表面附着大量盐碱,要是不及时处理,很快就会腐蚀损坏。咱们得时刻盯着,一点都不能马虎。”

就在我们准备清理耳室的时候,警方传来了好消息——他们根据我们提供的盗墓贼留下的工具和脚印,在泉州的一个海鲜市场抓获了四名盗墓贼,还缴获了大量被盗的元代文物,包括完整的青花瓷碗、阿拉伯银币、波斯金币和几卷文书残片。

“太好了!这些文物终于追回来了!”陈局长接到电话后,激动地在帐篷里来回踱步,“盗墓贼交代,他们还把一件珍贵的元代青花瓷瓶卖给了一个叫‘吴老鬼’的文物贩子,这个‘吴老鬼’专门倒卖海外贸易文物,经常在泉州、厦门一带活动,还和海外的文物走私团伙有联系。警方已经成立了专案组,联合海关部门展开追捕,相信很快就能将他抓获,追回被盗的青花瓷瓶!”

我们跟着警方去了海鲜市场的临时扣押点,看到缴获的文物整齐地摆放在地上,其中一卷文书残片引起了阿贵的注意。他仔细一看,兴奋地说:“这是元代着名旅行家马可·波罗的手书残片!上面的字迹和我见过的马可·波罗游记手抄本一模一样,还提到了‘泉州港’‘香料贸易’等内容,说明马可·波罗当年确实到过泉州,还可能和墓主人有过贸易往来!”这一发现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激动不已,马可·波罗的手书真迹存世极少,这卷残片的价值不可估量。

回到后渚港发掘现场后,我们把追回的文物小心地进行了清理和登记,然后开始清理东耳室和西耳室。东耳室里存放着大量的元代海外贸易文书和账簿,大部分都是墓主人的贸易记录,包括货物清单、收支明细、贸易伙伴信息等,其中一卷账簿详细记载了墓主人从至元二十年到至元三十年(公元1283年-1293年)的贸易情况,涉及瓷器、丝绸、香料、珠宝等多种货物,交易范围覆盖阿拉伯、波斯、印度等地区,为研究元代海外贸易的规模和商品结构提供了完整的资料。

阿贵拿着这卷账簿,对照着《岛夷志略》中的记载,兴奋地说:“《岛夷志略》里只记载了泉州与海外各国的贸易概况,这卷账簿却详细到每一笔交易的时间、地点、金额和货物种类,比如‘至元二十五年,赴波斯贸易,售瓷器五十件,得香料百斤、珠宝十件’,这对还原元代海外贸易的真实面貌太关键了!”

西耳室里则存放着大量的瓷器和金属器,有元代青花瓷、青瓷、白瓷,还有阿拉伯风格的铜制器皿、波斯风格的银制首饰等。Shirley杨在一个铜制器皿的底部发现了一行阿拉伯文,用软毛刷清理掉灰尘后,请随行的阿拉伯语专家解读,得知意思是“阿拉伯工匠穆罕默德造”:“这说明这件铜制器皿是从阿拉伯进口的,是元代海外贸易中‘进口货’的实物证据,也反映了泉州港作为‘东方第一大港’,不仅输出中国货物,还大量输入外国商品,是中外商品交流的重要枢纽。”

随着耳室清理工作的推进,我们对这座元代海外贸易商人墓葬的了解也越来越全面。根据出土的文物和文书记录,我们确定墓主人是元代泉州海商蒲寿庚的家族成员“蒲师文”,他继承了家族的海外贸易事业,常年往返于泉州与阿拉伯、波斯、印度等地,积累了巨额财富,还曾担任泉州路市舶司的官员,对元代泉州海外贸易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墓葬规模和陪葬品规格,不仅反映了他的财富和地位,也展现了元代泉州海外贸易的繁荣景象和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

在发掘工作结束的那天,福建文物局举办了一场隆重的庆祝仪式,当地的官员、考古专家、渔民代表和海外贸易史学者都赶来参加。陈局长亲自为我们颁发了“福建文物保护先进个人”的荣誉证书,还邀请我们参加“元代泉州海外贸易文物特展”的筹备工作。

“这些文物是元代泉州海外贸易的活化石,也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见证,”陈局长在庆祝仪式上说,“我们计划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举办特展,让更多人了解元代泉州港的繁荣,感受古代中国与世界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融。希望你们能继续支持我们的工作,为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们欣然接受了邀请,开始投入特展筹备。Shirley杨负责展区设计,她将展厅分为“航海贸易”“商品交流”“文化融合”三个板块:“航海贸易”区用沙盘还原了元代泉州港的风貌,搭配出土的航海罗盘和市舶司执照复制品,展现元代泉州的航海技术和贸易管理制度;“商品交流”区陈列元代青花瓷、阿拉伯银币、波斯香料等文物,直观呈现中外贸易的商品种类;“文化融合”区则展示带有中外风格的文物,如阿拉伯文青花瓷、波斯风格银首饰等,让观众感受元代泉州的多元文化氛围。

阿贵则忙着整理文物解读资料,他不仅编写了详细的讲解词,还制作了元代泉州海外贸易航线图和多语言文书对照手册,甚至邀请阿拉伯语、波斯语专家录制了文书解读音频,方便观众了解不同文字记载的贸易信息。他还在展厅设置了“贸易文书体验区”,准备了仿制的元代市舶司执照和贸易账簿,让游客尝试填写货物清单,感受元代商人的贸易日常,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在这里体验,玩得不亦乐乎。

老烟枪的工作依旧围绕文物保护展开,他在博物馆的文物库房里搭建了专门的防盐碱储存区,配置了适合海外贸易文物的保养药剂,定期检查文物的保存状况,尤其是那些被海水浸泡过的金属器和文书,更是重点关注对象。闲暇时,他还会在博物馆的院子里种上泉州本地的草药,如薄荷、艾草等,既起到驱蚊防潮的作用,又能让观众了解元代泉州的医药文化。

胖子则成了特展的“金牌讲解员”,他用通俗幽默的语言,把元代泉州的海外贸易故事讲得生动有趣。比如给观众讲“青花瓷如何从泉州运往阿拉伯”,用比喻的方式解释市舶司执照的作用:“这就相当于古代的‘外贸许可证’,没有它,商船可不能随便出海做生意。”他还会在展厅里演示元代航海罗盘的使用方法,让观众直观感受古代航海技术的智慧,常常围满了好奇的观众。

经过五个月的紧张筹备,“元代泉州海外贸易文物特展”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如期开展。开展当天,博物馆外挤满了人,有泉州本地市民,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还有来自阿拉伯、波斯等国家的学者和商人。当观众们看到完整的元代青花瓷、马可·波罗手书残片和泉州路市舶司执照时,纷纷驻足惊叹,不少海外学者还拿出手机拍照记录,感慨道:“没想到元代泉州的海外贸易这么发达,这些文物是中外友好交流的珍贵见证。”

特展举办期间,我们还收到了一个好消息——警方在厦门海关抓获了文物贩子“吴老鬼”,当场缴获了那件被盗的元代青花瓷瓶,还截获了一批准备走私到海外的文物。当我们在泉州文物局看到这件青花瓷瓶时,都松了一口气:瓷瓶高约四十厘米,通体绘着缠枝莲纹,青花发色浓艳,底部还有“泉州窑”的款识,正是墓中缺失的重要文物之一。

随着特展的成功举办,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元代泉州的海外贸易历史,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游客数量也大幅增加。不少学校还组织学生来参观学习,让孩子们从小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感受中外文明交流的魅力。

就在“元代泉州海外贸易文物特展”热度正高时,张教授的手机突然收到一封来自广东文物局的紧急邮件——在广东广州番禺附近发现了一座明代的造船工匠墓葬,墓中可能藏有大量的明代造船图纸、航海仪器和海外贸易文物,但墓葬已遭到盗墓贼的严重破坏,部分文物被盗,当地文物局希望我们立刻前往协助抢救性发掘。

“明代造船工匠墓葬!”胖子一听到这个消息,立刻来了精神,“明代的造船技术可是世界一流的,郑和下西洋的宝船就是最好的证明!这座墓葬里要是有造船图纸,咱们就能更清楚地了解明代宝船的构造了!还有航海仪器,说不定能找到郑和下西洋时用过的罗盘、海图之类的文物,咱们赶紧收拾东西去广州!”

Shirley杨也十分期待:“明代广州是重要的海外贸易港口和造船基地,造船工匠墓葬的发现,对研究明代的造船技术、航海事业和海外贸易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盗墓贼的破坏肯定很严重,我们得尽快出发,争取能追回更多的文物,保护好剩下的遗存。”

老烟枪则开始思考发掘准备工作:“广东广州的气候炎热潮湿,夏季多雨,墓葬里的图纸和文书容易受潮腐烂,咱们得带足防潮设备、除湿机和文物修复材料。另外,明代造船工匠可能会在墓葬里放置一些造船工具和模型,这些文物比较脆弱,搬运和保存时都要格外小心。”

阿贵更是兴奋不已:“明代的造船图纸和航海文书大多用汉文书写,还有可能出现详细的船舶结构标注和航线记录,我对明代航海史很感兴趣,要是能发现完整的图纸或文书,对研究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太重要了!咱们赶紧出发,我都等不及想看看那些造船图纸了!”

我们迅速收拾好行李,告别了陈局长和福建文物局的工作人员,踏上了前往广东广州的旅程。飞机从泉州晋江机场起飞,穿过云层,下方的景色从泉州港的繁忙逐渐变成广州城的繁华。想到即将面对的明代造船工匠墓葬,想到可能出土的造船图纸、航海仪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充满了期待。

抵达广州白云机场时,广东文物局的林局长早已在出站口等候。他手里拿着一张墓葬勘探图,神情急切地说:“墓葬在番禺的黄埔古港附近,是当地村民在翻新老宅时发现的。盗墓贼挖了两个盗洞,其中一个已经打通了主墓室,我们在盗洞里发现了一些明代的造船工具残片和木质船模碎片,情况非常紧急。”

我们跟着林局长驱车前往黄埔古港,路上,他继续介绍:“从墓葬的形制和出土的工具残片来看,墓主人很可能是明代广州造船厂的‘总匠’(负责造船的技术总管),曾参与过郑和下西洋宝船的建造,身份非常特殊。明代造船工匠的墓葬非常罕见,尤其是参与过宝船建造的工匠墓葬,这座墓的发现对研究明代造船史具有重大意义。”

车子驶入黄埔古港景区,路边的古码头、古建筑与现代商铺交相辉映,远处的珠江水面波光粼粼。想到很快就能揭开明代造船工匠墓葬的神秘面纱,我们每个人都加快了脚步,期待着新一轮的发掘工作能带来更多惊喜,也盼着能再次守护好这些珍贵的历史遗存,让明代造船技术和航海文明的光芒重新照亮世人。我们的文物保护之路,还在继续,而那段见证了郑和下西洋辉煌的明代造船历史,正等待着我们去唤醒……

抵达黄埔古港墓葬现场时,周围已拉起了橙红色的警戒线,几顶蓝色的考古帐篷沿着古港的石阶依次排开,海风带着咸湿的气息吹过,帐篷的帆布发出“哗啦”的声响。林局长指着一个被帆布遮盖的盗洞说:“这个盗洞直接通向主墓室,我们用内窥镜观察过,里面堆积着不少腐朽的木板和工具残片,还有少量积水,得先抽水才能进去。”

老烟枪蹲在盗洞边,用手扒开表层的泥土,指尖触到一块坚硬的物体,小心清理后露出半截生锈的铁凿:“这是明代造船用的‘船凿’,刃口还很锋利,说明墓主人确实是造船工匠。广州气候潮湿,铁器容易锈蚀,咱们得准备好除锈剂,不然文物挖出来很快就会烂掉。”

Shirley杨打开便携式探测仪,屏幕上立刻显示出密集的金属信号和木质结构信号:“咱们得先搭建稳固的支撑架,防止清理时盗洞坍塌,毕竟主墓室在地下五米多,土层又松软。”

阿贵则在盗洞周围的泥土里仔细搜寻,很快捡起一片带有刻痕的木板残片:“你们看!这木板上有刻度!是明代的‘造船量尺’残片,上面的‘营造尺’刻度和《天工开物》里记载的一模一样!”他用软毛刷轻轻扫去残片上的泥土,“这说明墓主人在造船时对尺寸要求非常严格,也印证了明代造船技术的规范化。”

胖子扛着水泵和水管,大步走到盗洞边:“抽水的活儿交给我!等水抽干了,咱们就能进去找造船图纸了!说不定还能看到完整的宝船模型,那可比在博物馆里看复制品带劲多了!”

接下来的三天,我们都在做发掘前的准备。老烟枪每天都会煮一大锅祛湿的草药水,里面加了艾草、藿香和薄荷,分发给所有人:“广州夏天又热又潮,喝这个能防中暑,还能驱蚊虫。”他还在帐篷周围撒上雄黄粉,防止蛇虫爬进帐篷——有天清晨,他就在帐篷门口发现了一条半米长的银环蛇,多亏雄黄粉起到了威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