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9章 尸易无限(204)(1 / 2)

火焰山的热浪裹着沙砾扑面而来,刚靠近临时遮阳棚,额头上的汗就顺着脸颊往下淌。张教授蹲在最大的盗洞边,手里捏着一块泛着黄褐色的丝织品残片,指尖都被汗水浸得发皱:“这是高昌国特有的‘联珠纹’丝织品,用的是西域的染色工艺,红色是用红花染的,蓝色是靛蓝,在中原很少见。”他把残片递给Shirley杨,“你看边缘的磨损痕迹,像是被盗墓贼用刀硬生生扯下来的,里面的文物恐怕遭了大殃。”

Shirley杨从背包里掏出便携式显微镜,对着丝织品残片仔细观察:“纤维还没有完全脆化,说明墓葬里的湿度相对稳定。但火焰山白天温度能超过50c,盗洞不封堵的话,热空气灌进去会让文物脱水。咱们得先在盗洞上方搭建双层遮阳棚,再用隔热棉把洞口包起来,降低洞内温度。”

胖子扛着一捆钢管走过来,t恤早就被汗水浸透:“搭棚子的活儿交给我,保证比敦煌的还结实!就是这鬼天气,待一会儿就像在蒸笼里,咱们得多备点水,别中暑了。”

老烟枪从帆布包里掏出几个葫芦瓢,里面装着墨绿色的草药汁:“这是用骆驼刺和甘草熬的,能清热解暑,你们先喝一碗。吐鲁番的沙漠里有‘热晕症’,头晕恶心的时候含一片甘草就能缓解。”他一边说,一边在遮阳棚周围撒上一圈干燥的艾草,“火焰山附近有沙蜥和蝎子,艾草的气味能让它们躲远些。”

阿贵蹲在盗洞边,手里捧着一块刚清理出来的回鹘文文书碎片,鼻尖几乎贴在上面:“这上面的回鹘文是‘木活字印刷’的!你看字迹边缘的墨迹,比手写的更规整,这可是个大发现!高昌国的活字印刷技术比咱们之前认为的还要早。”他从背包里掏出透明的塑料薄膜,小心翼翼地把碎片夹在中间,“得赶紧做好防潮,这里温度太高,文书一脱水就会卷成筒状。”

接下来的三天,我们顶着烈日搭建好了双层遮阳棚,又在盗洞周围挖了一圈浅沟,铺上隔热棉,把洞内温度勉强控制在了30c以下。准备进洞的前一晚,老烟枪煮了一大锅绿豆汤,大家围坐在篝火旁,听李局长讲高昌国的历史:“高昌国的贵族墓葬有‘积沙防盗’的传统,墓道里会填一层细沙,人埋在里面。”

胖子喝了一大碗绿豆汤,抹了抹嘴:“积沙算什么,咱们连献王墓的痋术都见过,还怕这个?明天我第一个下去,要是有木刺,我用工兵铲给它撬了!”

Shirley杨却摇了摇头:“不能大意,高昌国的防盗手段可能更隐蔽。咱们进洞前,先用探测仪扫描一遍,确定没有金属或木质的暗器,再用竹竿试探沙子的厚度,避免踩空。”

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我们就开始准备进洞。阿贵把回鹘文文书碎片小心地放进密封盒,又往背包里塞了两本《回鹘文词典》:“要是在洞里发现完整的文书,我就能当场辨认内容,说不定能找到墓主人的身份信息。”

胖子穿着轻便的防刺服,背着强光手电筒和工兵铲,率先顺着盗洞往下爬。洞壁的沙土很烫,手刚抓上去就像碰到了烙铁,他咬着牙往下爬了约五米,突然喊道:“

我们赶紧把事先准备好的竹筐递下去,胖子用工兵铲把沙子一点点铲进竹筐,很快就清出了一片能落脚的空间。他用手电筒往四周照了照,喊道:“这里有个侧洞,里面好像有东西!”

Shirley杨和我跟着爬下去,侧洞的空间很窄,只能容一个人侧身通过。走了约十米,前方突然开阔起来——这是一个约二十平方米的耳室,地面上散落着十几个破碎的陶罐,还有一些被扯烂的丝织品,墙角堆着几卷已经脱水的文书,上面的回鹘文还能隐约辨认。

阿贵爬进耳室后,立刻蹲在文书旁,用软毛刷轻轻扫去上面的沙土:“这些文书是用‘高昌回鹘文’写的,记载的是商业交易记录,有‘丝绸五十匹’‘茶叶十斤’的字样,说明墓主人可能是个商人。”他又在一个破碎的陶罐里发现了几枚铜钱,上面刻着“高昌吉利”四个字,“这是高昌国的货币,进一步确认了墓主人的生活年代。”

老烟枪则在耳室的角落里发现了一个暗格,暗格用石板封着,上面刻着复杂的花纹。他用工兵铲小心地撬开石板,里面放着一个铜制的盒子,盒子上镶嵌着几颗红色的宝石,虽然有些氧化,但依然能看出当年的精美。

“这里面肯定有重要的东西!”胖子凑过来,眼睛瞪得溜圆。Shirley杨小心翼翼地打开铜盒,里面铺着一层丝绸,丝绸上放着一卷用羊皮包裹的文书,还有一枚金印。

张教授拿起金印,用软布擦去上面的灰尘,印文清晰地显现出来:“‘高昌王庭长史’!这说明墓主人是高昌国的长史,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地位很高!”

阿贵则小心地展开羊皮文书,上面的回鹘文密密麻麻,他一边看一边念:“‘延昌二十二年,遣使者赴长安,献丝织品百匹,求赐《金刚经》’……延昌是高昌国的年号,这一年是公元585年,正好对应隋朝时期!这文书能补充高昌国与隋朝的外交史,太珍贵了!”

我们把耳室里的文物小心地装进密封盒,继续往主墓室方向探索。主墓室的入口被一块巨大的石板挡住,石板上刻着佛教的飞天图案,边缘有明显的撬动痕迹——盗墓贼应该是用炸药炸开了一条缝隙,才得以进入。

胖子和几名考古队员一起,用千斤顶慢慢顶开石板,主墓室的景象让我们都惊呆了:墓室的中央放着一具巨大的石棺,石棺的表面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佛教的莲花纹,还有西域的胡商驼队纹,融合了多元文化特色。石棺的周围散落着大量的文物,有青铜灯、陶俑、丝织品,还有几卷完整的回鹘文文书,但很多文物都有被破坏的痕迹,有的陶俑被摔成了碎片,有的丝织品被扯得不成样子。

“太可惜了!”李局长看着被破坏的文物,心疼地说,“这些文物要是能完整地保存下来,对研究高昌国的历史文化会有多大的帮助啊!”

Shirley杨蹲在石棺旁,仔细检查着石棺的缝隙:“石棺没有被打开过,说明里面的文物可能还完好。咱们得先清理石棺周围的文物,再想办法打开石棺,看看里面有什么。”

接下来的五天,我们都在主墓室里清理文物。阿贵几乎把所有时间都花在了回鹘文文书的整理上,他发现其中一卷文书是高昌国的法律条文,详细记载了商业交易、婚姻制度、税收政策等内容,甚至还有关于“保护丝绸古道商队”的规定,这对研究古代丝绸之路的贸易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你看这条,‘商队在高昌境内遇盗,由官府负责追捕盗贼,赔偿商人损失’,说明高昌国对丝绸贸易非常重视,还建立了完善的保护制度。”阿贵兴奋地把文书递给张教授,“这比《隋书·高昌传》里的记载更详细,能填补很多历史空白!”

Shirley杨则在修复那些被破坏的丝织品,她用特制的胶水把丝织品碎片一片片粘起来,再用细针把断裂的丝线缝好。其中一件“联珠纹胡商图”丝织品,经过她的修复,画面上的胡商、骆驼、货物都清晰地显现出来,胡商的脸上带着笑容,仿佛正在和中原的商人交易。

“这件丝织品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Shirley杨抚摸着丝织品的表面,“你看胡商的服饰,是西域的样式,而骆驼背上的货物,有中原的瓷器和茶叶,说明当时的丝绸之路贸易非常繁荣。”

老烟枪则在主墓室的角落里发现了一个陶罐,里面装着一些黑色的颗粒,他闻了闻,又用手指捻了捻:“这是高昌国的小麦种子,在火焰山的高温下能保存这么久,真是个奇迹。咱们可以把这些种子交给农业研究所,说不定能培育出古代小麦的品种。”

胖子则负责搬运那些沉重的青铜器和陶俑,他虽然累得满头大汗,但脸上始终带着笑容:“这些陶俑太有意思了,有的是胡人乐师,有的是中原的侍女,还有的是佛教的飞天,真是把中西文化融到一块儿了!”

就在我们准备打开石棺的时候,警方突然传来了好消息——他们根据我们提供的盗墓贼留下的工具和脚印,在吐鲁番的一个小镇上抓获了三名盗墓贼,还缴获了大量被盗的高昌国文物,包括完整的丝织品、回鹘文文书和青铜礼器。

“太好了!”我们都非常高兴,李局长激动地说,“这些文物终于追回来了!盗墓贼交代,他们还把一部分文物卖给了一个叫‘黑狐’的文物贩子,这个‘黑狐’经常在新疆和中亚之间倒卖文物,警方已经联合边境部门展开追捕,相信很快就能把他抓获,追回剩下的文物。”

我们跟着警方去了小镇上的临时扣押点,看到缴获的文物整齐地摆放在地上,其中一件“高昌王庭长史”的青铜印格外引人注目,印文和我们在主墓室发现的金印一致,显然是墓主人的随身之物。阿贵仔细检查了几卷回鹘文文书,发现其中一卷是墓主人的日记,记载了他多次出使中原的经历,包括面见隋文帝的场景,这对研究高昌国与隋朝的关系具有极高的价值。

“这卷日记太重要了!”阿贵激动地说,“里面写着‘隋文帝赐我锦缎百匹,许高昌通商长安’,这说明高昌国正是通过与隋朝的外交关系,才获得了在长安通商的权利,进一步巩固了它在丝绸之路上的地位。”

回到墓葬发掘现场后,我们把追回的文物小心地进行了清理和登记,然后开始准备打开石棺。石棺的盖子非常重,我们用了四个千斤顶,才慢慢把盖子顶开。石棺里面铺着一层厚厚的丝绸,丝绸上放着墓主人的尸骨,尸骨的周围摆放着大量的陪葬品,有金器、玉器、丝织品,还有几卷用羊皮包裹的文书,这些文物都保存得非常完整。

在尸骨的头部,我们发现了一个金冠,金冠上镶嵌着绿松石和红宝石,上面雕刻着佛教的莲花纹和西域的卷草纹,工艺精湛,是目前发现的最完整的高昌国贵族金冠。张教授拿着金冠,感慨地说:“这金冠融合了中原的冶金技术、西域的镶嵌工艺和佛教的文化元素,是多元文化交流的结晶,堪称国宝!”

在石棺的角落里,我们还发现了一个小小的漆盒,里面装着几枚印章和一把青铜刀。印章上刻着回鹘文和汉文两种文字,汉文是“李崇信”,回鹘文是墓主人的回鹘语名字,这说明墓主人既有汉名,又有回鹘名,反映了高昌国民族融合的特点。

随着石棺的打开,高昌古国墓葬的发掘工作也进入了尾声。我们共出土和追回文物五百多件,包括丝织品、回鹘文文书、青铜器、金器、玉器等,其中很多文物都是国家一级文物,对研究高昌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和外交具有极高的价值。

在发掘工作结束的那天,吐鲁番文物局举办了一场隆重的庆祝仪式,表彰了我们在发掘和文物追回工作中的贡献。李局长亲自为我们颁发了荣誉证书,还邀请我们参加高昌国文物特展的筹备工作。

“这些文物是丝绸之路上的瑰宝,”李局长说,“我们打算在吐鲁番博物馆举办一场‘高昌古国文物特展’,让更多的人了解高昌国的历史文化,了解丝绸之路的繁荣与辉煌。希望你们能继续支持我们的工作,为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们爽快地答应了李局长的邀请,开始参与特展的筹备工作。Shirley杨负责文物的展示设计,她根据文物的文化特色,将展示区分为“丝路贸易”“多元文化”“宗教信仰”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采用了对应的场景布置,比如“丝路贸易”区还原了高昌国的集市,“多元文化”区展示了汉、回鹘、佛教等不同文化的文物,让观众能更直观地感受高昌国的文化魅力。

阿贵则负责展览的讲解和文物解读,他编写了详细的讲解词,还制作了回鹘文与汉文的对照展板,教观众辨认简单的回鹘文。他还在展览中设置了“文书互动区”,让观众通过临摹回鹘文文书,感受古代文字的魅力。

老烟枪则在博物馆的院子里搭建了一个“西域草药园”,种植了高昌国时期常见的骆驼刺、甘草、红花等植物,还设置了科普展板,介绍这些植物在古代的用途,比如红花用于染色,甘草用于入药,让观众了解高昌国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

胖子则负责文物的搬运和安保,他每天都会仔细检查展柜的安全情况,还会向观众宣传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他还和当地的学校合作,组织学生来博物馆参观,给孩子们讲解高昌国的历史故事,培养他们对文物保护的兴趣。

经过半年的努力,“高昌古国文物特展”如期举办。开展那天,吐鲁番博物馆里人头攒动,很多观众都是慕名而来,想要一睹高昌国文物的风采。看着观众们惊叹的表情,听着他们对文物的赞美,我们心里都充满了成就感。

“没想到咱们能为高昌国文物的保护做这么多事,”胖子笑着说,“以前我总觉得丝绸之路离自己很遥远,现在才知道,这些文物就是丝绸之路的见证,每一件都藏着精彩的故事。”

Shirley杨点点头:“丝绸之路不仅是商道,更是文化交流之路。高昌国的文物融合了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保护好这些文物,就是保护丝绸之路的历史记忆。我们的工作虽然辛苦,但能让这些珍贵的文物重见天日,让更多的人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一切都是值得的。”

老烟枪抽着烟,望着远处的火焰山,感慨地说:“我这辈子走南闯北,见过很多文物,但高昌国的文物最让我震撼。这里的每一件丝织品、每一卷文书、每一件青铜器,都在诉说着丝绸之路上的繁荣与交流。咱们得把这份记忆传递下去,让更多的人知道,古代的中国和西域有着多么深厚的联系。”

阿贵则拿着一本刚出版的《高昌回鹘文文书集》,兴奋地说:“这是我这半年的研究成果,里面收录了这次发掘的大部分回鹘文文书,还有详细的解读。以后我还要继续研究高昌国的历史文化,争取能还原更多丝绸之路上的故事。”

我看着身边的伙伴,心里充满了感动和期待。从敦煌藏经洞到高昌古国墓葬,我们沿着丝绸之路一路走来,见证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也感受到了文物保护工作的意义与价值。我知道,我们的文物保护之路还很长,丝绸之路上还有很多沉睡的文物等着我们去发现,还有很多历史的秘密等着我们去揭开。

就在“高昌古国文物特展”举办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张教授突然收到一封来自甘肃文物局的紧急信件——在甘肃张掖发现了一座西夏时期的佛塔遗址,佛塔内部的地宫已经被盗墓贼打开,里面的大量佛经、佛像和文物被盗走,当地文物局希望我们能立刻前往协助进行抢救性发掘,还希望能帮忙追回被盗的文物。

“西夏佛塔!”胖子一听,立刻来了精神,“我早就听说西夏的佛经是用西夏文写的,特别神秘,还有西夏的佛像,风格和中原的完全不一样!咱们赶紧收拾东西,去张掖!”

Shirley杨也说:“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政权,文化具有独特性,西夏文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字,佛塔地宫的文物对研究西夏的宗教文化和历史具有极高的价值。盗墓贼的破坏肯定很严重,我们得尽快过去,争取能追回更多的文物,保护好剩下的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