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8章 尸易无限(203)(2 / 2)

Shirley杨拿着风速计在棚内走动,屏幕上的数值始终在每秒8米左右:“现在的风沙太大,暂时不能进洞发掘。咱们先在保护棚里搭建一个临时的文物修复区,把已经清理出来的碎片进行初步加固,等风沙小了再进洞。”她从行李箱里拿出特制的纸张加固剂,对几名考古队员说:“这些文书碎片大多是麻纸,质地脆弱,先在碎片背面刷一层稀释的加固剂,再用细纱布覆盖,防止修复时断裂。”

张教授则在一旁研究藏经洞的结构图纸,眉头紧锁:“根据史料记载,莫高窟的藏经洞大多是人工开凿的石窟,内部可能有‘岔洞’,盗墓贼说不定只找到了主洞,还有部分文物藏在岔洞里。咱们进洞后一定要仔细探查,不能错过任何角落。”

等风沙稍歇时,已是第二天清晨。我们穿着厚重的防风服,戴着纱布口罩,沿着狭窄的盗洞慢慢往下爬。洞壁的沙土很松散,每爬一步都要先用工兵铲固定周围的岩壁。胖子走在最前面,手里举着强光手电筒,突然停住脚步:“前面有东西!”

我们凑过去一看,只见洞壁上有一道明显的凿痕,旁边散落着几片生锈的金属碎片。老烟枪捡起碎片仔细看了看:“这是盗墓贼用的洛阳铲碎片,上面还沾着藏经洞的泥土,说明他们离开没多久,说不定还在附近徘徊。”

继续往下走了约十米,眼前突然开阔起来——藏经洞的主洞呈长方形,洞壁上原本绘制着壁画,但大部分已经被盗墓贼破坏,只剩下几处残缺的飞天图案。地面上散落着大量的文书和绢画碎片,还有几个被打翻的木箱,显然是盗墓贼搬运文物时留下的。

Shirley杨立刻打开随身携带的温湿度仪,屏幕上显示洞内温度15c,湿度42%:“这个湿度对文物保护很有利,但要尽快把碎片收集起来,避免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她从背包里拿出几十个密封袋和无菌手套,“大家戴上手套,把碎片按材质分类,文书放一个袋子,绢画放一个袋子,每个袋子上都要标注发现的位置。”

阿贵蹲在地上,眼睛紧紧盯着一片绢画碎片,手里的镊子迟迟没有落下:“这碎片上画的是‘反弹琵琶’的飞天,裙摆上的飘带用了晕染技法,是唐代莫高窟壁画的巅峰工艺。”他小心地把碎片放进密封袋,又在笔记本上画出碎片的形状和上面的图案细节,“等收集完所有碎片,咱们说不定能把这幅绢画完整拼出来。”

胖子则在洞的角落发现了一个隐藏的洞口,洞口被沙土掩埋了大半,只露出一个巴掌大的缝隙。他用工兵铲小心地清理周围的沙土,洞口渐渐显露出来——这是一个约半米宽的岔洞,里面隐约能看到木箱的一角。

“这里面肯定有文物!”胖子兴奋地说,刚想往里钻,被Shirley杨一把拉住:“别冲动,岔洞的结构可能不稳定,先用电筒照一下里面的情况。”强光手电筒的光束照进岔洞,我们清楚地看到里面堆放着三个完整的木箱,箱盖上还贴着泛黄的纸条,上面写着“大藏经卷之三”的字样。

张教授激动地说:“这应该是当年藏经洞的僧人用来存放佛经的木箱,盗墓贼没发现这个岔洞,这些文物才得以保存下来!咱们得先加固岔洞的洞口,再把木箱小心地搬出来。”

我们用木板和铁丝把岔洞的洞口加固好,然后由胖子和两名考古队员一起,小心翼翼地把木箱从岔洞里抬出来。打开第一个木箱,里面整齐地叠放着几十卷佛经,每一卷都用丝绸包裹着,虽然丝绸已经泛黄,但佛经的纸张依然完好,上面的字迹清晰可辨。

“这是《大般若波罗蜜多经》!”阿贵激动地说,他小心翼翼地打开一卷佛经,里面的楷书工整秀丽,卷末还写着“开元二十三年,沙门玄奘译”的字样,“这是唐代玄奘法师翻译的佛经版本,比现在流传的版本更完整,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在第二个木箱里,我们发现了大量的世俗文书,包括户籍册、地契、书信等。其中一封书信上写着“敦煌县尉王某致沙州刺史书”,内容是关于敦煌地区农业生产的情况,详细记载了当地的粮食产量和灌溉设施,为研究唐代敦煌的社会经济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第三个木箱里则装满了绢画,虽然部分绢画的边角有些磨损,但画面的色彩依然鲜艳。其中一幅绢画描绘的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场景,画中有亭台楼阁、飞天仙女、供养人等,人物的表情生动,服饰的细节精美,是唐代绢画艺术的杰出代表。

我们把这些文物小心地装进特制的文物箱,准备运出藏经洞。就在这时,阿贵在岔洞的角落里发现了一个小小的陶罐,里面装着一些黑色的颗粒。老烟枪凑过去闻了闻:“这是唐代的青稞种子,在沙漠里能保存这么久,真是奇迹。要是能培育发芽,就能还原出唐代敦煌的农作物品种。”

随着发掘工作的深入,我们在藏经洞的其他角落又发现了一些文物碎片和盗墓贼留下的线索。在主洞的墙壁上,我们发现了一个用红漆写的“盗”字,旁边还有几个模糊的手印,显然是盗墓贼故意留下的挑衅痕迹。

“这些盗墓贼太嚣张了!”胖子气愤地说,“等咱们找到他们,一定要让他们为破坏文物付出代价!”

老烟枪则在盗洞的入口处发现了一组脚印,脚印的尺码很大,鞋底有明显的防滑纹路:“这脚印和之前在海昏侯墓陪葬墓发现的脚印很像,说不定是同一个盗墓团伙干的。咱们把脚印的模型取下来,交给警方,说不定能找到他们的行踪。”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一边清理藏经洞的文物,一边协助警方追查盗墓贼的线索。警方根据我们提供的脚印模型和洛阳铲碎片,在敦煌周边的几个小镇展开了调查。很快,他们就在一个叫“月牙泉镇”的地方发现了可疑人员——几名男子形迹可疑,手里提着几个沉重的行李箱,里面隐约能看到文物的轮廓。

警方立刻展开行动,将这几名男子抓获。经过审讯,他们承认自己就是盗掘藏经洞的盗墓贼,还交代了他们的头目“老沙”的藏身之处。警方根据他们的供述,在敦煌市郊的一个废弃仓库里抓获了“老沙”,并缴获了大量被盗的藏经洞文物,包括完整的佛经、绢画和文书。

“太好了!这些文物终于追回来了!”我们都非常高兴,赵局长激动地说,“多亏了你们提供的线索,我们才能这么快抓获盗墓团伙,追回被盗的文物。这些文物对研究唐代敦煌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要是流失了,就是我们民族的巨大损失。”

我们跟着警方来到废弃仓库,看到缴获的文物整齐地摆放在地上,其中一幅完整的“飞天”绢画格外引人注目。Shirley杨小心地拿起绢画,仔细检查后说:“这幅绢画保存得非常完整,色彩鲜艳,是唐代莫高窟绢画的精品。咱们得尽快把这些文物运回藏经洞的临时修复区,进行清理和修复。”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我们和敦煌文物局的工作人员一起,对追回的文物和藏经洞出土的文物进行了详细的清理和修复。阿贵负责解读文书和佛经,他每天都泡在临时修复区里,逐字逐句地辨认上面的文字,遇到不认识的字,就查阅大量的唐代文献资料,甚至还联系了国内着名的古文字专家,一起探讨解读方法。

在解读一份唐代户籍册时,阿贵有了重大发现:“这份户籍册详细记载了敦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口分布情况,包括汉族、吐蕃族、回鹘族等,还记录了他们的职业和家庭结构,这对研究唐代敦煌的民族融合和社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Shirley杨则负责修复绢画和文书,她用特制的胶水把破碎的绢画碎片一片片粘起来,再用细砂纸轻轻打磨,让画面恢复平整。对于受损严重的文书,她先用蒸汽熨斗小心地熨烫,去除纸张上的褶皱,再用加固剂对纸张进行加固,确保文书不会在保存过程中继续损坏。

老烟枪则在临时修复区的周围搭建了一个小型的防风沙设施,还在设施周围种上了一些耐旱的沙棘和红柳:“这些植物能固定沙土,减少风沙对文物的侵蚀。等藏经洞的发掘工作结束后,咱们可以在这里种更多的植物,为莫高窟的生态保护出一份力。”

胖子则负责文物的搬运和保管,他每天都仔细检查文物箱的密封情况,确保文物不会受到风沙和潮湿的影响。闲暇时,他还会跟着老烟枪学习辨认沙漠里的植物,了解哪些植物可以食用,哪些植物具有药用价值:“以后再遇到在沙漠里工作的情况,我就能帮大家寻找水源和食物了。”

随着文物清理和修复工作的推进,我们对藏经洞的历史背景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根据出土的文书和佛经记载,这个藏经洞是唐代莫高窟的僧人在公元11世纪左右封存的,里面存放的不仅有佛教经典,还有大量的世俗文书,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是研究唐代敦煌乃至整个西北地区历史的“百科全书”。

在发掘工作进行到尾声时,我们在藏经洞的最深处发现了一个小小的密室,密室里放着一个用紫檀木制作的盒子。打开盒子,里面装着一枚金印,印文是“沙州归义军节度使印”,还有一卷用丝绸包裹的文书。

“这是归义军节度使的金印!”张教授激动地说,“归义军是唐代后期在敦煌地区建立的地方政权,对维护敦煌地区的稳定和文化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枚金印和文书的发现,填补了归义军历史研究的空白,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我们把金印和文书小心地收好,准备交给敦煌文物局进行永久保存。就在这时,赵局长找到我们,说有个好消息:“经过上级部门的批准,我们决定在莫高窟附近建立一座敦煌藏经洞文物博物馆,用来保护和展示这些珍贵的文物。希望你们能继续留下来,协助我们进行博物馆的规划和建设。”

我们爽快地答应了赵局长的邀请,开始参与博物馆的规划工作。Shirley杨负责文物展示区的设计,她根据文物的种类和历史背景,将展示区分为佛经区、文书区、绢画区等,每个区域都采用了特殊的灯光和展柜,既能保护文物,又能让观众清晰地欣赏文物的细节。

阿贵则负责博物馆的讲解工作,他编写了详细的讲解词,还制作了一些多媒体课件,通过动画和视频的形式,向观众介绍藏经洞的历史背景和文物的价值。他还计划在博物馆里开设一个“古文字课堂”,教观众辨认唐代的文字,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古代文化。

老烟枪则在博物馆的院子里设计了一个“沙漠植物园”,里面种植了敦煌地区特有的植物,还设置了一些科普展板,介绍沙漠生态保护的知识。他说:“文物保护和生态保护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保护好敦煌的生态环境,才能让这些珍贵的文物长久地保存下去。”

胖子则负责博物馆的安全保卫工作,他制定了严格的文物安保制度,每天都会对博物馆的展柜和库房进行仔细检查,还在博物馆周围安装了监控设备,确保文物的安全。他还计划组织一支“文物保护志愿者队伍”,邀请当地的居民和游客参与文物保护工作。

经过两年的努力,敦煌藏经洞文物博物馆终于建成并对外开放。开馆那天,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看着观众们惊叹的表情,听着他们对文物的赞美,我们心里都充满了成就感。

“没想到咱们能为敦煌藏经洞的文物保护做这么多事,”胖子笑着说,“以前我总觉得文物保护离自己很遥远,现在才知道,只要有一颗热爱文物的心,每个人都能为保护文物出一份力。”

Shirley杨点点头:“敦煌的文物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保护好这些文物,就是保护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我们的工作虽然辛苦,但能让这些珍贵的文物重见天日,让更多的人了解唐代敦煌的历史文化,一切都是值得的。”

老烟枪抽着烟,望着远处的莫高窟,感慨地说:“我这辈子去过很多地方,见过很多文物,但敦煌的文物最让我感动。这里的每一卷佛经、每一幅绢画、每一页文书,都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文化。咱们得把这份感动传递下去,让更多的人加入到文物保护的行列中来。”

阿贵则拿着一本刚出版的《敦煌藏经洞文书解读》,兴奋地说:“这是我这两年的研究成果,里面解读了两百多件藏经洞文书。以后我还要继续研究,争取解读更多的文书,为敦煌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看着身边的伙伴,心里充满了感动和期待。从献王墓到海昏侯墓,从战国楚墓到敦煌藏经洞,我们一起走过了山川湖海,经历了风雨洗礼,始终坚守着文物保护的初心。我知道,我们的文物保护之路还很长,还有很多沉睡在地下的文物等着我们去发现,还有很多历史的秘密等着我们去揭开。

就在敦煌藏经洞文物博物馆对外开放不久后,张教授突然收到一封来自新疆文物局的紧急电报——在新疆吐鲁番发现了一座高昌古国的墓葬,墓中可能藏有大量的回鹘文文书和丝织品,但墓葬已经遭到了盗墓贼的严重破坏,很多文物被盗走,当地文物局希望我们能立刻前往协助进行抢救性发掘。

“高昌古国墓葬!”胖子一听,立刻来了精神,“我早就听说高昌古国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国家,里面的文物肯定很有特色!咱们赶紧收拾东西,去新疆!”

Shirley杨也说:“高昌古国的文物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尤其是回鹘文文书,对研究丝绸之路上的民族交流和文化融合具有重要意义。盗墓贼的破坏肯定很严重,我们得尽快过去,争取能追回更多的文物,保护好剩下的文物。”

老烟枪想了想,说:“吐鲁番气候炎热干燥,墓葬里的文物容易脱水开裂,咱们得准备好保湿设备和文物修复材料。还有,新疆的沙漠里昼夜温差大,咱们得带上足够的衣物,防止感冒。”

阿贵则兴奋地说:“回鹘文是我一直想研究的文字,要是能见到真的回鹘文文书,我一定要好好解读,说不定能发现高昌古国的历史秘密。咱们赶紧出发吧,我都等不及想看看高昌古国的文物了!”

我们很快就收拾好了行李,告别了赵局长和敦煌文物局的工作人员,踏上了前往新疆吐鲁番的旅程。火车在河西走廊上行驶,窗外的景色从戈壁滩变成了绿洲,远处的天山山脉巍峨壮观,山顶上的积雪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我看着身边的伙伴,他们脸上都充满了期待,仿佛已经看到了高昌古国墓葬里那些珍贵的回鹘文文书和丝织品。我知道,前方等待我们的,可能是炎热的沙漠、复杂的墓葬结构,还有未知的危险,但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克服困难,保护好那些沉睡在地下的珍贵文物,让它们重见天日,向世人展示高昌古国曾经的辉煌。我们的文物保护之路,还在继续,而丝绸之路上的历史文明,也正等待着我们去唤醒。

火车抵达吐鲁番站时,当地文物局的李局长已经在出站口等候。他手里拿着一张墓葬的勘探图,脸色凝重地说:“这座高昌古国墓葬位于吐鲁番的火焰山附近,是当地的农民在开垦荒地时发现的。盗墓贼已经在墓葬里挖了三个盗洞,里面的很多文物都被盗走了,我们在盗洞里发现了一些回鹘文文书的碎片和丝织品的残片,情况非常危急。”

我们跟着李局长往火焰山方向赶,路上,李局长继续介绍:“高昌古国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王国,受汉文化、佛教文化和西域文化的影响,墓葬里的文物具有多元文化特色。这次发现的墓葬规模很大,从勘探情况来看,墓主人可能是高昌古国的贵族,里面的文物数量可能非常多,但现在很多文物都被盗走了,我们必须尽快进行抢救性发掘,保护好剩下的文物。”

抵达墓葬所在地时,我们看到火焰山的山体呈现出红褐色,在烈日的照射下,温度高达四十多摄氏度。墓葬周围已经搭起了临时的遮阳棚,几名考古队员正拿着工具在清理盗洞周围的沙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