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北京,吴贤刚把苏州的收获整理成报告,李响就打来电话,语气里满是兴奋:“哥,秦岭的考古有重大发现!我们在之前的马厩遗址旁边,挖到了一个汉代的‘文书坑’,里面有几十片竹简和木牍,上面的文字比之前的更完整,张教授说可能有关于蜀道管理的重要记录,你快过来看看!”
吴贤放下手头的工作,当天就驱车赶往秦岭。考古现场的临时实验室里,张教授正戴着放大镜,小心翼翼地整理刚清理出来的竹简。“你来得正好!”张教授指着一片竹简,“你看这上面的文字,‘蜀道凡十二驿,每驿戍卒三十人,马十匹’,这就把之前的驿站数量、士兵和马匹的配置都弄清楚了,比文献记载的更详细!”
吴贤凑过去,竹简上的隶书清晰可见,除了驿站管理的内容,还有关于粮草运输的记录——“每月从汉中运粟米百石,由驿卒护送,经栈道至长安”。“这说明当时的蜀道不仅是交通要道,还是重要的粮草运输通道,对维系汉代关中与蜀地的联系至关重要。”吴贤感慨道,“之前出土的钱币窖藏,应该就是为这些驿卒和运输人员准备的军饷和路费。”
接下来的几天,吴贤跟着张教授和考古队员一起,参与竹简的解读和整理。这些竹简和木牍,除了驿站管理和粮草运输的记录,还有几枚木牍是当时驿卒的“考勤表”,记录着他们的值班时间和任务完成情况。“你看这枚木牍,上面写着‘驿卒王二,本月护送商旅三批,无失’,说明当时的驿卒不仅负责军事防御,还兼顾商旅的安全护送,这对研究汉代的蜀道功能太有价值了!”张教授兴奋地说。
在整理竹简的过程中,吴贤还发现了一枚特殊的木牍——上面没有文字,而是刻着一幅简单的地图,标注着从“周至驿”到“陈仓驿”的路线,沿途还画着山脉、河流和栈道的位置。“这应该是当时的‘驿道图’,虽然简单,但却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蜀道栈道地图,能直观地看出汉代蜀道的走向和驿站分布。”吴贤拿着木牍,激动地说,“我们可以根据这幅地图,还原出汉代蜀道的具体路线,说不定还能找到更多未被发现的驿站遗址。”
考古队立刻根据“驿道图”,调整了后续的发掘计划,在地图标注的“武功驿”位置,果然发现了一处疑似驿站遗址的夯土痕迹。“现在我们有了文字记录、实物证据,还有地图,汉代蜀道的全貌已经越来越清晰了。”王队长看着发掘现场,感慨道,“要是没有你们之前发现的玉牌和墓葬,我们可能永远不会注意到这条重要的蜀道支线。”
吴贤笑着说:“这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文物保护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需要考古学家、鉴定专家、志愿者,还有当地百姓的支持。就像这次的文书坑,要是没有李响坚持扩大发掘范围,可能就错过了这么重要的发现。”
李响挠了挠头,不好意思地说:“我就是觉得马厩旁边肯定还有别的遗迹,没想到真的挖到了宝贝。以后我还要跟着你们学习,多了解文物知识,争取发现更多有价值的遗址。”
离开秦岭前,吴贤特意去了之前发现玉牌的栈道遗址。夕阳下,崖壁上的栈孔在余晖中泛着淡淡的光,仿佛在诉说着千年前驿卒往来、商旅穿梭的热闹景象。他想起这些年走过的路——从潘家园的鉴宝,到公益平台的建立;从敦煌的佛经修复,到秦岭的蜀道考古;从与非遗传承人的合作,到国际文化交流……每一步都离不开“传承”二字,每一次发现都让他更深刻地理解,文物不是冰冷的古董,而是承载着历史记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
回到北京,吴贤收到了新疆艾力发来的视频——视频里,艾力的儿子正拿着那只康熙青花盘,给来家里做客的邻居讲解盘子的历史,小家伙说得有模有样,眼神里满是自豪。“吴老师,您说得对,让孩子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比什么都重要。现在我们家的盘子,成了邻居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小课堂’,大家都对老物件产生了兴趣。”艾力在视频里笑着说。
吴贤看着视频,心里暖暖的。他打开电脑,开始整理近期的工作——苏州非遗与文物修复的合作计划、秦岭竹简的解读报告、公益平台“文物进校园”的新方案……每一项工作都充满了希望,每一个计划都在为文化传承添砖加瓦。
这天晚上,吴贤来到守藏斋。陈默老先生正坐在老槐树下,手里拿着一本新到的《文物》杂志,上面刊登了秦岭蜀道考古的最新成果。“小吴,你看,你们的发现都上杂志了!”陈默老先生笑着说,“我爷爷要是知道,守藏斋的后人能为文物保护做这么多事,肯定会很开心。”
吴贤在陈默老先生身边坐下,望着院子里的桂花树,月光洒在花瓣上,泛起淡淡的银光。“其实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事,”吴贤轻声说,“还有很多文物散落在民间,很多历史故事等着被发现,我能做的,就是尽自己的力量,让更多人了解文物的价值,参与到文化保护中来。”
陈默老先生点点头,递给吴贤一杯热茶:“文化传承就像这杯茶,需要慢慢品,慢慢熬。只要有人坚持,有人热爱,这份传承就不会断。你看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传统文化,愿意保护老物件,这就是希望啊。”
吴贤接过热茶,暖意顺着指尖蔓延到心底。他知道,属于他的鉴宝与守护之路,还有很长很长——可能会遇到更多像苏州非遗传承人这样的合作伙伴,可能会在秦岭发现更多汉代蜀道的遗迹,可能会有更多像艾力儿子这样的孩子,因为一件文物而爱上传统文化。但无论未来有多少挑战,他都会带着这份对文化的热爱,坚定地走下去,用自己的专业和行动,守护好这些跨越千年的历史遗产,让中华文明的光芒,照亮一代又一代的心灵。
守藏斋的灯光依旧亮着,映着院子里的桂花树,也映着两个身影——一老一少,在月光下轻声交谈,话题离不开文物,离不开传承,离不开那些藏在时光里的故事。而这些故事,还在继续,就像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连接着过去,流向未来。
守藏斋的月光顺着窗棂溜进屋内,落在吴贤摊开的《秦岭蜀道考古初步报告》上。陈默老先生端来的热茶还冒着热气,茶香混着院里桂花的甜香,在空气中晕开。“你这份报告里提到的‘驿道图’,我总觉得在哪见过类似的。”陈默老先生突然开口,起身从书架上抽出一本泛黄的线装书,“你看,这是我爷爷收藏的民国时期《关中古驿道考》,里面夹着一张手绘的老地图,标注的路线和你说的‘驿道图’有几分相似。”
吴贤接过线装书,小心地展开夹在书中的地图。地图用纸是民国时期常见的毛边纸,上面用墨笔标注着“周至—武功—陈仓”的路线,沿途的驿站名称与考古发现的“驿道图”基本吻合,甚至还标注了几处“古栈孔”的位置。“这太珍贵了!”吴贤激动地说,“考古发现的‘驿道图’只有简单的路线,而这张民国地图补充了驿站之间的距离、地形特征,甚至还有当时的路况记录,两者结合,就能完整还原汉代蜀道的走向和功能了。”
陈默老先生笑着点头:“我爷爷当年痴迷古驿道研究,跑遍了关中地区,这张地图应该是他根据实地考察和古籍记载绘制的。你要是需要,就拿去用,能为考古研究出份力,也了了他的心愿。”
吴贤小心翼翼地将地图收好,心里满是感激。他知道,这些老物件、老资料,都是前人留下的文化财富,只有将它们与现代考古发现结合,才能让历史的脉络更加清晰。
第二天一早,吴贤带着民国地图和考古报告,赶往国家博物馆,找到正在整理汉代竹简的老周。“你看这张民国地图,和我们在秦岭发现的‘驿道图’简直是绝配!”吴贤将地图铺在桌上,“有了这张地图,我们就能确定汉代蜀道的具体走向,甚至能推断出当时的运输效率——从周至驿到陈仓驿,按当时的驿马速度,大概需要两天时间,这和竹简上‘两日程,运粟米十石’的记录完全吻合。”
老周凑过来,指着地图上“武功驿”旁的一处标注:“你看这里,写着‘汉代仓储遗址,民国二十年考察时尚存残垣’,我们之前在‘武功驿’遗址附近只清理了部分区域,说不定这处仓储遗址还在,要是能找到,就能补充汉代蜀道的粮草储存体系信息。”
两人立刻联系秦岭考古队的王队长,将民国地图的信息同步过去。王队长听后兴奋不已:“太好了!我们正准备扩大‘武功驿’的发掘范围,有了这张地图的指引,就能更有针对性地寻找仓储遗址。你们要是有空,欢迎再来秦岭,一起见证新的发现!”
挂了电话,老周拉着吴贤来到博物馆的“唐代三彩文化特展”展厅。展厅里人头攒动,陈立东捐赠的三彩马前围满了观众,讲解员正拿着放大镜,向观众展示马身上的“流釉”痕迹:“大家看这处黄绿釉的交融,是唐代三彩‘自然流釉’的典型特征,这种效果全靠工匠对火候和釉料厚度的精准把控,现代仿品很难复制……”
“这匹马能受到这么多关注,多亏了你当初的鉴定和修复。”老周笑着说,“最近还有几家博物馆联系我们,想联合举办‘中国古代马文化特展’,把各地收藏的汉代铜马、唐代三彩马、宋代陶马集中展出,你觉得怎么样?”
吴贤眼前一亮:“这个想法太好了!马在古代不仅是交通工具,还是军事、礼仪的重要象征,不同朝代的马文物,能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工艺水平。我们可以在展览中加入文物背后的故事,比如这匹三彩马的流传经历,还有秦岭出土的汉代马具,让观众不仅能欣赏文物,还能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
两人越聊越投机,很快就敲定了“古代马文化特展”的初步方案——由国家博物馆牵头,联合陕西历史博物馆、甘肃博物馆、河南博物院等单位,筛选出五十余件与马相关的文物,分为“驿路走马”“沙场战马”“礼器御马”三个展区,同时配套举办讲座、手工体验等活动,让观众全方位感受古代马文化的魅力。
接下来的几周,吴贤一边协助老周筹备“古代马文化特展”,一边跟进苏州缂丝与文物修复的合作项目。周阿姨从苏州寄来几款不同粗细的缂丝丝线,还有她仿照清代缂丝扇套织法制作的样品。吴贤将样品送到故宫博物院的纺织品修复实验室,与专家一起进行老化测试——经过三个月的模拟环境测试,缂丝样品的色牢度和纤维强度都保持良好,完全符合文物修复的要求。
“可以正式启动修复项目了!”吴贤立刻给周阿姨打电话,“我们先从一件清代中期的缂丝荷包入手,这件荷包的边缘有三厘米的破损,纹样是‘缠枝莲纹’,和您之前修复的扇套纹样相似,您看什么时候方便来北京,我们一起制定修复方案?”
周阿姨爽快地答应:“我下周三就去北京,正好还能顺便看看‘唐代三彩文化特展’,学习一下文物展览的经验,以后说不定还能在缂丝作坊里办个小型展览,让更多人了解缂丝工艺。”
就在吴贤忙着筹备各项工作时,公益平台收到了一封来自云南丽江的邮件。发件人是一位叫和丽娟的纳西族姑娘,她在邮件里说,家里珍藏着一套纳西族东巴文的古籍,是她太爷爷——一位东巴祭司留下的,最近古籍的纸张开始泛黄变脆,有些文字已经模糊不清,当地没有专业的修复机构,希望公益平台能提供帮助。
东巴文是纳西族特有的象形文字,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之一,东巴文古籍更是研究纳西族历史、文化、宗教的珍贵资料。吴贤立刻联系了中央民族大学的东巴文化研究专家杨教授,还有古籍修复专家老周,组成专项修复小组,计划前往丽江进行实地考察和修复。
出发前,吴贤特意去守藏斋向陈默老先生告别。陈默老先生听说他们要去修复东巴文古籍,从抽屉里拿出一本民国时期的《纳西族东巴文浅释》:“这是我爷爷当年去云南考察时买的,里面收录了一些常见的东巴文符号和释义,说不定能帮你们解读古籍内容。”
吴贤接过书,心里满是感动:“谢谢您,每次有新的任务,您总能拿出这么珍贵的资料支持我们。等我们修复好东巴文古籍,一定第一时间给您分享成果。”
经过两天的行程,吴贤和修复小组终于抵达丽江。和丽娟早已在机场等候,她穿着传统的纳西族服饰,手里捧着一个精致的木盒:“吴老师,杨教授,欢迎来到丽江!这就是我太爷爷留下的东巴文古籍,一直存放在家里的木箱里,每年雨季过后,我都会拿出来晒一晒,但还是挡不住纸张老化。”
回到和丽娟家,吴贤小心翼翼地打开木盒——里面整齐地叠放着十多册东巴文古籍,纸张是纳西族传统的“东巴纸”,用丽江当地的“荛花”树皮制成,虽然质地坚韧,但历经百年,边缘已经开始卷曲,部分页面还出现了虫蛀的痕迹。
杨教授拿起一册古籍,轻轻翻开:“这些古籍记录的是纳西族的‘创世纪’神话和祭祀仪式,文字是东巴文,旁边还有少量汉文注释,应该是清代晚期的作品。东巴纸虽然耐保存,但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中,纤维容易水解,必须尽快进行脱水、加固处理。”
老周拿出便携式检测仪器,对古籍的纸张湿度、纤维强度进行检测:“情况比预想的好一些,纸张的纤维还没有完全老化,我们可以用传统的‘托裱法’进行修复——先将东巴纸制成浆糊,涂抹在古籍背面,再覆上一层薄如蝉翼的‘桑皮纸’,既能加固纸张,又不会影响文字的清晰度。”
接下来的一周,修复小组在和丽娟家的院子里搭建了临时修复棚,铺上干净的羊毛毡,开始对东巴文古籍进行修复。和丽娟每天都守在修复棚旁,帮忙整理工具、更换清水,还向吴贤和老周请教东巴文的知识:“我小时候听太爷爷讲过东巴文的故事,但很多符号都记不清了,这次能跟着你们一起修复古籍,还能学习东巴文,太开心了。”
杨教授趁机给大家普及东巴文化:“东巴文有一千多个常用符号,每个符号都像一幅小画,比如这个‘山’字,就像三座连在一起的山峰;这个‘水’字,像流动的河流……这些符号不仅记录着纳西族的历史,还蕴含着古人对自然的理解。”
修复工作进行到第五天,吴贤在修复一册记录“祭天仪式”的古籍时,发现书页的夹缝里夹着一张小小的东巴文纸牌,上面画着太阳、月亮和山神的图案,旁边还有几行东巴文注释。杨教授看到后激动地说:“这是‘祭天牌’!纳西族祭天仪式时,会将这种纸牌插在祭台上,祈求风调雨顺,能在古籍里发现完整的祭天牌,太罕见了!”
和丽娟听后热泪盈眶:“太爷爷生前最重视祭天仪式,每年都要亲手制作祭天牌,没想到这张牌会夹在古籍里保存下来。以后我要把这张牌和古籍一起好好收藏,让纳西族的文化一直传下去。”
一周后,十多册东巴文古籍全部修复完成。修复后的古籍纸张平整,文字清晰,和丽娟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放回木盒,还在木盒里放了防虫的香草:“谢谢你们让这些古籍重获新生!我想在村里办个小型展览,让村民们都看看这些老祖宗留下的宝贝,了解我们纳西族的文化。”
吴贤笑着答应:“我们可以帮你设计展览方案,再制作一些东巴文的科普手册,让更多人了解东巴文化。以后要是古籍有什么问题,随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尽最大努力提供帮助。”
离开丽江前,和丽娟带着吴贤和修复小组参观了丽江古城的东巴文化博物馆。博物馆里陈列着东巴文古籍、东巴法器、纳西族传统服饰,讲解员正用流利的汉语和纳西语,向游客介绍纳西族的历史和文化。“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学习东巴文,博物馆每年还会举办东巴文培训班,”和丽娟自豪地说,“我也报名了培训班,以后想当一名东巴文化讲解员,把我们民族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吴贤看着博物馆里认真听讲解的游客,心里满是欣慰。他想起在秦岭的考古现场,在苏州的缂丝作坊,在国家博物馆的展厅,每一个为文化传承努力的人,都像一颗小小的火种,汇聚起来就能照亮文化传承的道路。
回到北京,吴贤刚下飞机,就收到了李响发来的微信——一张考古队员在“武功驿”遗址发现仓储遗迹的照片,配文:“哥,我们找到汉代仓储遗址了!里面还发现了碳化的粟米,张教授说这是目前发现的最完整的汉代蜀道仓储设施,等你来一起研究!”
吴贤握着手机,站在机场的人群中,嘴角不自觉地上扬。他知道,新的发现还在继续,文化传承的道路也没有终点。无论是秦岭的汉代蜀道,还是丽江的东巴文古籍,无论是苏州的缂丝工艺,还是博物馆里的三彩马,每一件文物、每一项工艺,都是中华文明的瑰宝,都需要有人去守护、去传承。
他拿出手机,给李响回复:“下周我就去秦岭,咱们一起揭开汉代仓储遗址的秘密!”放下手机,吴贤抬头望向远方的天空,阳光正好,微风不燥,他知道,属于他的鉴宝与守护之旅,还有更多精彩的故事在等待着被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