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淮河防线(1 / 2)

太和殿内的一场杀机,被孝庄皇太后的几句话消弥于无形之中。

即使豪格再不甘心,可终究主仆已分,顺治皇帝才是满洲八旗的共主,豪格也好、济尔哈朗等人也罢,他们都是顺治的奴才。现在孝庄以顺治的名义,要求诸王奉多尔衮为摄政王,遵其号令,众人怎敢不从?即使是豪格,在明面上也只得俯首称臣,否则就是大清朝的叛徒,八旗共击之。

多尔衮眼见局势稳定,也长舒了一口气,他意味深长的看向珠帘,虽然看不清后面的情形,但那张玉容早已刻在了他的脑海里。

豪格被“奸夫淫妇”压制后,便涨着一张猪肝脸,退至一侧,再不说话。而有了豪格的冲锋陷阵,众王已知水之深浅,接下来的议事就要平和多了。

济尔哈朗开始献上条陈,他认为现在迫在眉睫的事,是急需补充八旗丁口。

八旗兵总数才只有六万人,在江南战场就损失了六分之一的兵力,这已经伤到了八旗元气。满洲人以“小族御大国”,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弓马娴熟的八旗精锐核心,不断的去驱使蒙、汉等仆从军,开疆拓土、征讨不服。一旦核心大量流失,那么这几十万数量庞大的仆从军,将不会再听从满洲驱使,甚至有反噬之危险,江宁李成栋就是一个例子。

对此,多尔衮深以为然,遂垂询对策。

济尔哈朗回禀道:“唯有从海西征调叶赫、哈达、索伦等部落子弟入关,补充我满洲八旗核心力量,方可解此危局。”

多尔衮点了点头,随即传令盛京,命礼亲王代善从海西各部征调两万子弟火速入关。

“郑王不愧为老成谋国之人!”,多尔衮赞道。

济尔哈朗谦虚回礼,随后他又针对江南战败,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是抚恤阵亡将士,第二是擢赏有功将士,第三才是惩戒作战不力的官将。

赏功罚过,方为治国之道,多尔衮一一采纳。

这其中,扬善、希尔艮和马光辉三人,本因作战不力,需以惩处,但多尔衮考虑三人有保全部队之功劳,仅以革职留任、戴罪立功之身,进行处罚。

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条建议,济尔哈朗提出构筑淮河防线。

自古以来,对于江南政权来说,就有“守江必守淮,守淮必守徐”之说。反过来,北方政权若是想巩固江山,以北御南,也必须守好淮河防线,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守好徐州。

徐州乃是汴水、泗水交汇之处,明军得之,则江淮通道自此畅通无阻,明军可以效仿当年徐达北伐元廷,一路打到北京城下来,有腹心之患。

“江南之战,我军损失惨重,尤其是钱粮耗费巨大,国库内帑在短期内无法再支撑起一场十万人以上的大仗。而如今明军势大,以本王观之,我军已无速下可能,只能徐徐图之。故此,当选取精兵强将,固守徐州,并依托徐州为大本营,构筑起淮河防线,以拒明军北伐。”,济尔哈朗说道。

多尔衮闻言,沉默半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