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江淮惊变(1 / 2)

义军主力转进沂蒙山区后,眼见负责断后的谢迁所部迟迟未归,丁克泽心中已然明了,他们的大元帅恐怕凶多吉少矣。

是时,义军还没有脱离危险,因为身后的追兵不知何时会到,他们不能久待于此,可却没有一个人说出马上转移话来,因为他们曾经共同起誓“同生共死”,既然主帅生死未明,他们又岂能贪生怕死,这就是独属于齐鲁人的忠义气节。

谢之遴心痛如绞,随后其在亲卫搀扶下,向淄川方向长磕了三个响头,待他起身时,双眼满是决然之色。

“丁叔,父帅临别嘱咐我,切勿因他个人安危,而耽误南下方略,他若未归,军中一切事务但凭您做主。”

国难思良将,板荡识忠臣!

丁克泽感动至极,当下再不犹豫,传令全军往沂蒙山深处转进。

义军经过连续大战和突围分兵后,主力大军仅存八千人。这八千人一头扎进山区后,安全问题暂时是解决了,但粮食问题又随之而来了。

进山区后的第七天,义军就断粮了。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义军将士在山中捕猎时,意外遇见了张顺所部。

原来,张顺率本部西去后,确实联络上了榆园军,而且还见到了首领梁敏。但对方一听到自己的来意后,登时拒绝了救援淄川的请求,任凭张顺如何哀求,梁敏、刘绍武等一众榆园军将领就是不许。但好在对方还是留下了一点情分,赠送了两千石粮食给张顺,说是以资军用。

张顺无法,只好又押着这两千石粮食往淄川赶,可归路早已被清军隔断,他只能带着手下八百弟兄走小路横穿沂蒙山,谁料正好在山区遇上了主力部队,而这两千石粮食正好顶上了大用。

解决粮食问题后的义军将士们,士气大振,终于在第九天走出了山区。走出沂蒙山后的义军将士,如同猛虎下山一般,先后强渡淄水和沂水,连袭沂源和沭水、宿迁等地。

此时,清军主力或在鲁南,或在江南,唯独中间的淮南之地空虚,义军遂于淮南势如破竹,清军不能制。

多尔衮前脚才收到贼首谢迁授首的消息,还没高兴几天,后脚又听到贼军突入淮南。多尔衮大怒之下,严令马光辉限期剿贼。

随后,冀鲁豫三省总督马光辉迅速调集大军追击义军;

淮南乃是江南的后方,眼见后方生乱,镇守南京的豫亲王多铎只得从江南大营抽调希尔艮五千八旗铁骑北上淮南,意图快速击破在腹心之地作乱的山东贼军。

......

杭州。

自从福州回来之后,孙稷侠便开始着手布置大军班师回朝之事宜。

出征之时,还是山野烂漫,转眼间,又至百草枯黄。莫说将士们思念家乡,连他都有点想家了,尤其思念那隔一段时间就寄家书过来的白玉,“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然而,正当孙家军将士们收拾行李之时,一封从江北急递过来的塘报,摆在了中军幕府的桌案上。

孙稷侠看完后,将塘报传阅帐下四位大将。

节堂内,顿时躁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