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风起于青萍之末(2 / 2)

郑芝龙轻轻颔首,随后他回头看了眼自己花费毕生心血经营的福州,此时他心中十分清楚,自己这一去,极有可能再无回来之日。

“为父去矣!”

郑芝龙轻踩马鞍,飞身上马,然后一提缰绳,身形便似离弦之箭般北去,再不回头。

......

风起于青萍之末!

就在明清两军拉锯之际,古老的齐鲁大地上,斗争亦从未停止。

两个月前,高苑义民谢迁,因不满清廷推行的“剃发令”和种种暴政,率乡民千人,打出“反清”旗帜,攻克高苑县城,处决满清任命的知县。随后义军迅速壮大,军力扩充至数千人。谢迁趁势,再克新城、长山、常山各县,义军一路攻城陷地、处决奸佞,气势如虹。不久,义军又在义士丁可泽里应外合下,攻破淄川县城。

义军攻占淄川后,声势达到了高峰,随后谢迁在部众拥戴下,于淄川建立政权,自号“大元帅”,其沿用大明隆武年号,废除清廷一切暴政,并发布《讨清檄文》,痛斥清廷“剃发易服”、“圈地害民”,号召民众“反清复明”。

周边饱受清廷暴政的山东民众,纷纷割掉厌恶至极的猪尾巴辫子,加入谢迁义军,义军兵力迅猛扩张,号称三万,清廷大震,称其为“山东第一巨寇”。

那日紫禁城御前会议过后,摄政王多尔衮即令吏部侍郎马光辉总督河北、山东、河南三省清军剿贼。马光辉上任三省总督后,立刻召集三省军将进行剿匪军议,最后认为淄川贼匪之危害,已经超越在鲁西南活动的榆园贼匪势力。

榆园军能在清军进剿之下,生存这么久,原因就在于曹州、濮州那里大大小小的榆树林,榆园军可以依托这些榆树林和地道与清军打游击战。而现在也正是因为这些榆树林,注定了其部无法成为流寇,只能成为坐寇,如同鱼儿不能离开水一样。

相比之下,谢迁所部之危害,远胜于榆园军矣。因为谢部已经明显成为了流寇,自古以来,流寇的危害远远超过了坐寇,他们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直至尾大不掉,大顺政权和大西政权就是前车之鉴。尤其是现在谢迁在淄川建立了政权,让人不自觉的就联想起了当年的李闯王和张献忠,他们不就是这样成势的吗?

在这种情况下,三省总督马光辉定下剿匪方略,决定将围剿重点放在淄川贼匪之上,对榆园贼匪则以围困为主,尤其要注意防备两部贼匪的合流。

淄川地处鲁中要冲,为了防止谢贼再次流窜。权衡再三下,马光辉决定采取“剪其羽翼,困其根本”之策——以清军主力压境淄川,再令偏师沿黄河、运河构筑封锁线,意图将谢部一举围歼于此。

方略既定,马光辉遂传檄河北、山东、河南三省督抚,调遣河北镇标骑兵八千、山东绿营步兵一万二千、河南抚标精锐及乡勇万余人,总计马步三万两千人,于九月初七在泰安集结。他亲任主帅,率山东绿营正面威逼淄川,再以河北副将李际遇率骑兵绕道博山断其后路,最后再令河南参将王进宝扼守淄河渡口防止谢贼南逃。

鲁中大地上,一时战云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