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了干啥?种棉花?”顾晓霞有些意外。
“对,种棉花。”李龙道,“今年种棉花的地有一块是盐碱地。咱们排盐碱的办法,大水冲碱,再加上用罗教授的测土施肥,这样搞下来,再种棉花,看出苗率能有个七八成,还不错。”
李龙今天其实不累,毕竟他也没拾多少棉花,主要是监督别人了。
但一天跑下来感觉也没闲着,所以很快就不想话了,明天还要早起,因此也就没折腾。
第二天起来,杨大姐已经做好早饭。大米粥,烤的馒头片,炒的洋芋丝,还有一个辣子炒鸡蛋。
李龙匆匆吃完,然后就开着面包车去零工市场接人。
他过去的时候,人还挺多,许多人都听了有一个慷慨的地主要找人拾棉花,于是当面包车过来的时候,不少人都围了上来。
李龙挡在车门口,点了几个昨天的熟面孔——当然是拾的比较好的,那个拾的比较脏的也往前挤,李龙故意没看他,又点了几个人,凑够十个,把他们放上车,然后关车门,走人。
那个人还要往跟前挤,结果车子一遛烟就跑远了。
等到了地里,李俊峰他们已经在这里等着了,给每个人发袋子、布兜子,安排他们每个人两个薄膜的棉花,开始拾。
这时候天才麻麻亮——来的早,这时候的棉花要好拾一些,一个是叶子发潮,不容易碎,第二个是棉花壳子没那么扎人,而且天也不热。
这时候是拾棉花最出效率的时候。
李俊峰他们就一边拾一边坚持着,李龙还打算拿个袋子应付一下,就看到有嘎斯车开过来,他记得车牌号,这是谢运东的。
谢运东下车后,走到李龙边上,看着那一字排开的十个人,感叹着道:
“这人多了就是好,你这二十亩地,今天差不多能拾完吧?”
“拾不完。”李龙摇头,“昨天拾了有六百多公斤,今天应该差不多。这块地苗出得齐,地也好,合算下来咋也能平均到一百八十公斤吧?就算头遍花少一点儿,也能出个一百五十公斤。
总量就得有三吨。这两天撑死能拾个一吨二三,差得远。”
“那产量真不错。”谢运东点头,“我们那边才开始拾,眼下还看不出来产量。”
李龙点点头,继续道:“这块地好,产量也行。东边还有一大块是盐碱地,那块产量可能会差一些。”
“那是新开的地吧?”谢运东想了想,“又不交地皮费,收出来都是自己的,就算一百公斤也有得赚啊。”
李龙笑笑,没接话头。那块地他和大哥是重点照顾着的,虽然不可能像这块熟地能达到一百八十到两百公斤,搞个一百五十公斤还是有可能的。
主要还是管理方式比较先进,不像以前种棉花纯就是摸索中过来的。李龙作为重生者,怎么规避棉花种方面的问题是有充足经验的,有些问题苗头还没露出来就被掐死了。
有些意外则是刚一露头就被他给发现了,避免了许多损失。
所以他家的这几块地的棉花,虽然看着个头不是最高,但缺苗少、桃子多,那产量自然不会少。
就连一直不怎么放心的李建国在进入九月中旬之后,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
“看这些人拾得还怪快哩。”谢运东道,“我家那几个感觉就没这么快……”
“那长工和零工肯定不一样。不过各有各的好处,这零工要不好好盯着,后面拾起来肯定不干净。”李龙道,“不定棉花包里也会掺东西,长工就不一样,住在家里哩,那就不太可能搞事情。”
谢运东点点头,他意外的是李家明明请了帮工的,但却没让这些帮工拾棉花,而是让他们干起了其他杂事。
当然,开拖拉机的不算。
李龙也没细,这种事情不好明。
他其实已经慢慢的打算把从老家来的这些子侄们留下来。大哥这边的动静搞得越来越大,需要的人也越来越多。
队里的这些人各有各的算盘,至少暂时不可能给李家打工。
但老家的这些人就没这个思想障碍,干啥活不是干?开拖拉机那还是技术活呢,赚的钱又多,又不那么累——算一算开大拖拉机赚的钱,比在南方打工赚的多多了。
结婚的已经想着能不能像李俊峰那样把家里接过来,没结婚的则想着看能不能在本地找个媳妇。
老家也是在农村,条件又能有多好呢?那条件还真不如四队这边呢。
至少四队还有两台大马力拖拉机、两台康麦因。老家别村里,就是全乡也没一台吧?
所以不知不觉中,这帮老家来的青壮们,已经有意留在北疆,留在玛县、留在四队。
想一想在这里天天能吃上肉,还没人啥。要回去那过的生活,能和这里比吗?就算拿着那么多钱回去,你要天天吃肉,那想跟着你沾光的又有多少?
这些事情不能想,一想,那还不如呆在这里。
不过他们也知道,目前户是非常困难的,李俊峰来了两年了现在还没下户。
不过李俊峰已经私下里了,干完活,到冬天他就打算回去把孩子接过来,至于老人,往后再。
“对了龙,今年棉花价格你打听没有?”谢运东又问道。
“打听了,棉麻公司那边差不多就是两块,看杂质和衣份情况。”李龙又给解释了一下衣份,不过他也,主要看杂质情况。
“我听石城兵团那边,还有奎屯那边都有棉花加工厂,那边价格也不知道咋样。”
“差不多吧。”李龙是懒得跑,一百亩地,总的算下来最多二十吨棉花,可能还不到。不值得跑那么远。
“那就在县里卖吧,我那地不多,看今年情况,如果能比种打瓜籽强,那明年就多种一些。”
今年种打瓜籽的依然有一些。目前收购站那边也开始收了,不过李龙给老爹了,只收压平的,没压平的不收。
主要是隔几天刘高楼就会送来一批皮子,梁双成和孙家强两个除了帮着李青侠收东西外,主要的精力都用在了处理皮子上面。
队上谢运东他们要搞棉花,也没空去管压平打瓜籽的活了,所以李龙就提了这样的条件。
而且价格不高,最高不超过一块钱。
这就让那些赌着打瓜籽能涨价的人都失望得很。
有些人听到这个价格,还要压平的,拉着打瓜籽就离开了。收购这边也不会管那么多,这些人拉着打瓜籽最大的可能就是卖去炒货厂。
现在的炒货厂多了一家,但实话能吃下的打瓜籽有限,主要是北疆吃这玩意儿的人少。
所以最后大多数打瓜籽,如果不卖到李龙这里,大概率是会压到手里。
看自己了。
这一天晃过去,晚上要过秤的时候,几个拾棉花的突然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们想买一些棉花回去做网套!
嘿,这倒挺新鲜的!
PS:今天周末,想着去美连美超市买点水果,看到切好的放在盒子里的黄色瓜,以为是新品种西瓜就买回来尝尝,结果回来一尝,打瓜味儿!上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