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过后,南滩的泥沙里冒出了更多活水芽幼苗。孩子们趴在滩涂上数着新芽,阿海突然惊呼:"小小姐!它们的根系在泥沙里连成网了!"周小小俯身细看,果然发现不同植株的根系在地下相互缠绕,形成一张细密的生态防护网,将松散的泥沙牢牢固定。
这个发现让张教授专程从省城赶来。他跪在滩涂里用探针小心拨开泥沙,激动地对随行的研究员说:"这就是天然的水土保持系统!活水芽不仅能适应咸淡水环境,还能通过根系网络改善海岸侵蚀。"他转头看向周小小,眼里闪着亮光,"你们的长期监测太有价值了。"
监测站的实验室里很快多了个巨大的沙盘模型,里面模拟了黄河入海口的地形。周小小和孩子们用不同颜色的沙子标注活水芽的分布区域,每当新发现一片幼苗,就插上一面小小的绿旗。三个月后,沙盘上的绿旗已经连成了一道从河岸延伸至浅海的绿色丝带。
暑假里,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学生夏令营队伍住进了监测站的宿舍。周小小带着他们制作"生态瓶"——在玻璃瓶里分层装入淡水、海水和泥沙,再放入活水芽种子。"一周后你们会发现奇迹,"她给每个瓶子贴上标签,"这些种子会在两种水质中同时发芽,就像连接江河与海洋的使者。"
离营那天,孩子们捧着自己的生态瓶合影。一个戴眼镜的女孩红着眼圈说:"小小姐,我以后想学生态学,回来帮你研究活水芽。"周小小送给她一枚用活水芽种子制作的书签:"这是望海礁的邀请函,我们永远欢迎你。"
秋分时节,监测站迎来了特殊的客人——几位研究古生物的教授。他们带来了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陶器,上面的水纹图案竟与活水芽的螺旋细胞结构惊人相似。"这证明早在数千年前,先民就已观察到这种神奇植物,"老教授指着陶器对孩子们说,"你们现在做的记录,也会成为未来的珍贵史料。"
周小小在整理这些文物资料时,发现了一封林青雨寄来的信。信里夹着张照片:城市小学的教室里,孩子们正在种植从望海礁带去的活水芽,窗台上摆满了贴着"黄河"、"海洋"标签的玻璃瓶。"他们都盼着寒假来望海礁实地观测,"林青雨在信里写道,"你播下的种子,正在更多地方发芽。"
深秋的观测站飘起了芦花。周小小站在新落成的生态观测塔上,望着远处的货轮缓缓驶过航道。岸边的芦苇荡里,白鹳的身影比去年多了一倍,孩子们举着望远镜认真记录着候鸟的种类和数量。郑大爷的小孙子举着画板,正在描绘活水芽与水鸟共生的画面。
实验室的灯光亮到深夜。周小小在电脑前整理年度报告,屏幕上是活水芽生长数据的三维模型,随着鼠标转动,能清晰看到植株如何从河岸向海洋逐步蔓延。桌角的玻璃瓶里,那颗张教授送的种子已经长成了完整的植株,根系在水中依然保持着美丽的螺旋状。
窗外传来贝壳风铃的轻响,周小小抬头望见月光下的海面泛着微光。她知道那是活水芽的种子在随波漂流,带着望海礁的故事去往更远的地方。就像监测站墙上那句新添的标语写的那样:"每颗种子都在书写生态的诗行,每条根须都在连接江河与海洋。"
当第一片雪花落在监测站的屋顶时,周小小在年度总结会上展示了一组对比照片:左侧是她初到望海礁时拍的荒芜礁石,右侧是如今绿意盎然的海岸。"这只是开始,"她指着屏幕上的规划图,"明年我们要建立活水芽基因库,还要培训更多渔村孩子成为生态观察员。"
散会后,郑大爷递给她一个布包,里面是用活水芽秸秆编织的笔记本。"渔村的妇女们学着编的,防水耐用,"老人笑得皱纹里都盛着暖意,"你看这封面的图案,像不像你们说的根系网络?"周小小抚摸着布面上细密的纹路,突然意识到,望海礁的人们早已和活水芽融为一体,共同编织着这片土地的生态诗篇。
除夕夜的篝火晚会上,孩子们把亲手制作的"生态灯笼"挂满了沙滩。
郑大爷带着渔民们敲起了渔鼓,节奏里混着海浪声,孩子们围着篝火跳起了自编的“活水舞”,手臂模仿着活水芽在风中摇曳的姿态。
周小小看着人群中阿海认真的样子,他手里举着的灯笼格外精致,灯笼柄上还缠着活水芽的干枝条。这孩子如今已是监测站的小助手,不仅能独立完成幼苗高度测量,还学会了用简易相机拍摄根系生长情况。“小小姐,您看我的灯笼能评第一名吗?”阿海跑过来,鼻尖沾着贝壳粉颜料,像只花脸小猫。
“当然能,”周小小帮他擦掉颜料,“不过第一名的奖励要等年后了——张教授说要送咱们一套水下观测设备,到时候第一个让你操作。”阿海眼睛瞬间亮起来,蹦跳着跑回队伍里,嘴里喊着“我要去告诉二柱”,声音被海风送得很远。
年初三的清晨,周小小被一阵清脆的鸟鸣唤醒。推窗望去,监测站的屋顶落着薄薄一层霜,几只白鹭站在围栏上梳理羽毛,而去年移栽的活水芽丛中,竟多了几个圆滚滚的鸟窝。她赶紧拿起相机,却发现阿海和几个孩子早已蹲在不远处,正用画笔记载这动人的景象。
喜欢穿越七零都跟阎王谈过判还怕啥请大家收藏:穿越七零都跟阎王谈过判还怕啥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