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过后,望海礁的空气里弥漫着咸湿的草木清香。周小小蹲在新监测站后的试验田旁,看着孩子们围在刚搭建的生态观察箱前叽叽喳喳。阿海举着放大镜,鼻尖几乎贴在玻璃上:“小小姐!海水组的根须开始分叉了!”
周小小笑着走过去,在笔记本上画下根系的螺旋弧度。这组对比实验已经进行了一个月,淡水与海水环境中的活水芽呈现出奇妙的差异——淡水组茎干翠绿挺拔,海水组则带着淡蓝的荧光,根系也更发达。她想起张教授上周寄来的论文初稿,标题用红笔圈着:《咸淡水过渡带的活化石:活水芽的生态适应性研究》。
“小小姐,候鸟观测点的相机拍到白鹳了!”二柱举着平板电脑跑过来,屏幕上几只白羽水鸟正掠过滩涂。周小小眼睛一亮,这是今年入秋以来首次观测到迁徙的白鹳,说明活水芽周围的生态正在吸引更多物种回归。她立刻在墙上的生态图谱里贴上白鹳的贴纸,正好贴在活水芽图谱的右侧。
傍晚整理数据时,周小小发现实验室的恒温培养箱出了故障。她正对着说明书发愁,郑大爷扛着工具箱推门进来:“丫头,我听阿海说你这儿机器坏了?”老人戴上老花镜,手指在控制面板上敲敲打打,“上次修冻库的师傅教过我几招,试试这个。”
随着“嘀”的一声轻响,培养箱的指示灯恢复了绿色。周小小看着郑大爷满是老茧的手,突然想起刚来时他帮自己修灯塔门窗的样子。三个月过去,这位沉默的老渔民已经能叫出每个实验仪器的名字,甚至会提醒孩子们记录潮汐时间。
夜里,周小小在灯下写监测日志,窗外传来贝壳风铃的轻响。她翻开第一本笔记本,扉页上林青雨写的“活水传脉”四个字已经有些褪色,但颗张教授送的活水芽种子悬浮在营养液中,发出微弱的蓝光,像一颗不会熄灭的星星。
入冬前的最后一个晴天,监测站迎来了第一批大学生志愿者。周小小带着他们沿着新修的木栈道考察,栈道旁每隔十米就立着一块观察牌,上面贴着活水芽不同生长阶段的照片。“这里的潮间带是活水芽最活跃的区域,”她指着退潮后裸露的礁石,“上个月我们在石缝里发现了第三代幼苗,根系已经能固定两公斤重的石块。”
志愿者们蹲下来拍照时,周小小注意到阿海正拿着笔记本给一个戴眼镜的女生讲解:“你看这个螺旋纹,和河图玉璧上的一模一样,张教授说这是远古生态的密码。”女生认真地记录着,时不时点头提问,阳光落在两个年轻的身影上,像一幅温暖的剪影。
第一场雪落下时,监测站的标本室已经陈列了三十多种海岸生物标本。周小小给每个标本都系上标签,标注着发现时间和与活水芽的共生关系。最显眼的位置摆着两个玻璃罩,里面分别是淡水和海水环境中成熟的活水芽植株,透明的种子在灯光下闪烁,仿佛把整个望海礁的阳光都收在了里面。
除夕夜,周小小原本打算独自在监测站守岁,却被郑大爷硬拉回了渔村。渔妇们在祠堂摆了长桌,桌上的海鲜火锅冒着热气,孩子们举着自己做的活水芽灯笼跑来跑去。郑大爷端起酒杯:“今年的收成比往年好三成,这都要谢谢咱们的生态小卫士!”大家笑着鼓掌,周小小突然觉得眼眶发热。
开春后,林青雨带着新一批游学队伍来访时,惊讶地发现监测站旁多了一片育苗圃。几十株活水芽幼苗在温室里茁壮成长,阿海正带着几个孩子给幼苗测量高度。“这些是我们培育的改良品种,”周小小骄傲地介绍,“能更快适应不同盐度环境,下个月就要移栽到黄河入海口的湿地里。”
林青雨看着墙上不断更新的生态图谱,从活水芽到鸟类,从浮游生物到鱼类,一张完整的生态网正在慢慢成形。“张教授说你们的观测数据填补了黄河口生态研究的空白,”她递给周小小一份文件,“这是国家湿地保护中心的合作邀请,他们想推广活水芽的培育技术。”
周小小翻开文件,指尖抚过“生态密钥”四个字。窗外,春风吹过木栈道旁的芦苇丛,几只白鹭从水面掠过。她想起刚到望海礁的那个清晨,海风吹乱她的短发,而现在,她的头发已经能扎成一个小小的马尾,就像活水芽的根须,在这片土地上扎得越来越深。
夕阳西下时,周小小带着孩子们在新栽的活水芽旁挂起风铃。贝壳碰撞的清脆声响里,她仿佛听到了黄河与大海的对话,听到了远古生态密码被重新解读的声音。阿海突然指着远方:“小小姐你看!那些种子飘向深海了!”
透明的种子乘着涨潮的浪花远去,周小小望着海平面泛起的微光,忽然注意到阿海手里的笔记本封面——那是用活水芽的茎叶纤维特制的防水封面,上面用贝壳粉画着螺旋状的根系图案。"阿海的画画进步好大,"她笑着揉了揉男孩的头发,"下次标本室的植物图谱,就请你帮忙绘制吧。"
喜欢穿越七零都跟阎王谈过判还怕啥请大家收藏:穿越七零都跟阎王谈过判还怕啥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阿海的脸瞬间涨红,把笔记本抱在怀里连连点头。旁边的二柱不服气地举起笛子:"小小姐,我新学了首曲子,叫《活水谣》,能在观测鸟类时吹吗?张教授说轻柔的声音不会惊扰它们。"周小小接过他递来的乐谱,只见纸页边缘画着小小的浪花图案,显然是用心装饰过的。
初夏的暴雨来得猝不及防。监测站的警报器突然响起,周小小冲到海岸观测屏前,发现南滩的潮间带出现了异常水流。她立刻召集志愿者和孩子们:"带上防水设备,我们去加固幼苗防护网!"郑大爷不知何时已带着渔民们候在门口,每个人手里都握着加固用的竹竿和绳索。
雨幕中,大家手拉手组成人墙护住育苗圃。海水漫过脚踝时,周小小忽然发现活水芽的幼苗在激流中竟呈现出奇特的韧性——茎干顺着水流弯曲,却始终保持根系不脱离土壤。"快记录!"她对举着摄像机的志愿者喊道,"这是应激性研究的重要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