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议澄却不以为然道:
“不世袭也能做个吏,难道中书监还不要我们?”
“就算在大明做个斗食小吏,也比在海外封地打猎强。”
这个说法,让很多宗室眼前一亮,觉得朱议澄说得对。
凭他们的身份,只要愿意做秘书,中书监不可能不要。
这样下一代就算没爵位,生活总没有问题。
甚至除了名声不如贵族好听外,生活水平还要胜过他们。
如果运气好跟个大官,权力也有可能胜过他们。
一些有能力当秘书、又愿意放下脸伺候人的,已经开始动心。
就连朱璟潼,也觉得做秘书的前景似乎并不差,可以做秘书世家。如果靠这个身份长居京城的话,比他的生活还要更自在。
这让他有些不忿道:
“别想了,你们这一代是宗室,下一代难道还是吗?”
“皇上可是说了,以后奉国中尉还能往下降,不再无限承袭。”
这是宗室政策最大的改变之一,以前宗室爵位最低就是奉国中尉,降到这个爵位后不可能往下降。他们生下的儿子、孙子……都是奉国中尉,宗禄也有一份。
可以说,庞大的奉国中尉数量,是宗禄越来越高的主要原因。
那些人口众多的藩室,宗禄数量也多。
当今皇帝决定改变这个政策,把迁往海外的奉国中尉改为世袭爵士,用封地代替俸禄。
留在内地的则不再封爵,取消无限承袭。
没有了爵位宗室还是宗室吗?他们心里都打鼓。
没有了宗室身份,他们还拿什么进入中书监?
就在一些人开始动摇时,朱议澄道:
“怕什么!”
“咱们直接去问不就好了。”
“别忘了中书监是什么,它可是内廷和内阁下属的衙门。”
“以后朝廷的政策,都是从这里拟定发出去。”
“只要有宗室在中书监做官,难道还不能改?”
号召宗室去问,甚至利用中书监改政策。
这些宗室被他一提醒,顿时眼前亮起来。
他们光听朱璟潼说的秘书是伺候人了,忘了中书监作为内廷和外廷连接的衙门,所拥有的权力。
这可是朝廷政策的拟定者,以后内廷和内阁的决议,都要从中书监发出去。
就算理论上没有制定政策的权力,在小事上还不能提出建议?
他们宗室只要在中书监占一块,未来绝对会有权力。
朱璟潼想明白这点后,脸色都有点变了。
因为他认识到皇帝这不仅是给宗室出路,还是给宗室权力。
说不定他们这些海外的宗室贵族,以后还要求到在中书监工作的秘书们。
这让他收起了伺候人的想法,随着朱议澄等人去询问。
——
中书监在宫外的衙门在皇城新开的东阳门外,临近东厂衙门。
朱议澄等人经过东厂就心中一跳,想到了很多有关东厂的传言。
有人悄悄说道:
“这中书监和东厂放一块,是不是秘书还要向东厂传消息?”
很多宗室也是这个想法,但是大多数人却不在意:
“东厂再怎么横行霸道,也欺负不到宗室身上。”
“他们想要消息,传给他们就是。”
对这种触犯文官忌讳的事情,一点都不担心。
他们说到底不是文官,就算做了文官的秘书,也和文官集团不是一条心。
走到中书监衙门前,这些人嚷着要来应聘。门卫根本拦不住,急忙报到里面。
王承恩恰好在中书监办公,组建内部机构,听到一群宗室来应聘,急忙迎了出去。
按照皇帝的指示,中书监的秘书主要出自世官、宦官和宗室子弟。皇帝希望用忠心的人才。
即使他知道宗室不好管,也只能把这些人收下来。
想着皇帝对宗室的态度,王承恩走到这些宗室面前,呵斥道:
“嚷嚷什么?”
“知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
“是朝廷中书所在。”
“你们这样子是来应聘吗?”
“要闹事就去海外!”
毫不留情的态度,顿时镇住了这些人。
让他们知道眼前这位内相,根本不在乎他们的身份。
就算他们和皇帝同是一个祖宗,也不如眼前这个人和皇帝亲近。
此时,一些人的才能就展露出来。朱议澄上前说道:
“王公公,我等并非闹事,只是询问政策。”
“我们宗室在中书监做秘书,下一代还能不能在中书监?”
“如果能,我们愿意在中书监做下去。”
王承恩从未想到这一点,神色不由怔住。
因为他都没想到,中书监刚刚成立,已经有人打算在这个衙门做世官。
如果可以的话……如果可以的话……
他也想安排个王家子弟在中书监做世官。
这可不同于太监,是能传承下去的。
中书监拥有的权力,也不弱于任何一监。
想到这条出路,王承恩和颜悦色地道:
“你叫什么?”
“出自哪一藩?”
“这不就封的宗室,以后是要降为普通人的。”
“想在中书监做秘书,至少需要士人身份。”
在场的宗室听着哗然,有些人就要嚷起来。
朱议澄这时说道:
“恳请公公垂怜,给我们个法子。”
“吾等愿意在中书监效力,就是没了世袭爵位,希望能在中书监世代有职位。”
知道王承恩是皇帝的近臣,定然有办法帮他们。
王承恩满意地点了点头,指点道:
“你们有此想法,何不写份奏疏上来?”
“我们中书监,能接收银章密奏,也是能把奏疏悄悄送进宫里的,咱家可以帮你们把奏疏送进去。”
让他们走这条渠道,直接向皇帝提意见。
朱议澄等人听得狂喜,知道按王承恩的说法,他们的奏疏一定能送到御前。
到时候皇帝就是碍于颜面,也要照顾宗室。
更别说他们是当真愿意为皇帝效力,皇帝不可能把他们推出去。
所以这些人直接在中书监借纸笔,联名写了奏疏交给王承恩。
王承恩指点他们修改了几遍,又和其他太监联络后,才带着这份奏疏,送到皇帝御前。(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