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需要的话,朱由检甚至能在戒严时,让秘书临时顶替某些官员的职位。
可以说,中书监是他对官场的一个备份。只要正七品以上的主官身边都有中书监安排的秘书,他就不担心天下失控。
甚至就连内阁,中书监都能顶替。这也是内阁一直对中书科极为警惕的原因。
不过目前来说,朱由检没打算用到这一点,所以他允许内阁和内廷一起掌控中书监。
——
确定这些之后,对于其他划入中书监的衙门,朱由检也做了更改。
主要是行人司改名行人处,不再用司这个称呼——
朝廷新设的司,基本定为正五品。很多以前用司称呼的衙门,都被改了名称。
不过尚宝司的名称倒是保留,因为这个衙门恰好是正五品。尚宝司的官员,通常由勋卫大臣子弟担任。它和起居注一样,地位比较独立。
中书科因为科级被定为正八品,同样遭到改名。它被称为中书处,是中书监的核心机构之一,里面是为皇帝服务的中书舍人。
朱由检在从七品中书舍人之外,设立正七品中书知事,作为中书舍人的领头者,负责某一类事务。
不过不管品级如何,中书官的任期被严格限制,最高就是九年——
内阁希望用这个限制,避免中书处成为新内阁,威胁他们的地位。
朱由检对这个限制点头认可,然后把制敕房、诰敕房两房中书舍人,合并设置诰敕处管理。
这些中书舍人以前没有品级,主要从举人、监生、儒士中选。
因为他们经常接触机密,以后的权力也很重,朱由检决定以后最少从举人选,从会试副榜中选取。
授予正八品中书行人等官,和从七品中书舍人区分。
这种称呼上的事情,没有多少人反对。
但是韩爌却突然想起一事,询问道:
“两房办事中书官,不得升列九卿。”
“以后是否还遵守这个限制?”
朱由检对此当真没注意,听到韩爌提起,惊讶道:
“这是什么限制?”
“为何有这个规定?”
韩爌道:
“唯大学士掌诰敕。”
“两房中书舍人虽然熟悉诰敕,却并非翰林出身,不许他们觊觎卿相之位。”
朱由检这下明白了,是对非进士出身的限制。
这些中书舍人经常接触大学士,在官场上很有助力。
如果不加限制,他们是有可能升任卿相的,所以隆庆元年制定了这个规矩。
对此朱由检无意违反,因为重用这些人,是对进士的不公。
但他也不会不给中书官出路,在考虑之后说道:
“如果中书舍人,不,是所有中书监的官员,因功被特赐元士,可以不受此限。”
“没有被赐元士的,不得担任卿相。”
“但是成为元士后就没有这个限制了,如果以元士身份考取翰林,还有成为大学士的可能。”
“秘书、幕僚没有主政一方经历的,原则上不作为大臣人选。”
延续了此前的限制,但是给了破开限制的机会。
担任秘书可以说是官场捷径,自然也要受限。
朱由检接下来又和群臣商讨了幕僚和慕主回避等限制,以及每九年一次举荐机会。避免某些人利用举荐幕僚的权力,大规模举荐私人。
最后,朱由检又在中书监设立了外联处,负责联络各衙门的办公厅、经历司。
日常公文往来,就是这些机构负责,它们都是和中书监打交道较多的衙门。中书监的秘书,也要和它们打交道。
将来中书监可以靠着这个联系,可以把职权延伸出去,扩充自己的影响力。
这也是朱由检设立中书监的原因,被韩爌提醒的他,打算用一些手段,加强对地方的掌控力。
中书监和设在地方的秘书厅,将承担这个责任。
如果有官员对公文视而不见,传达公文的秘书厅、接收公文的秘书,同样会有责任。
——
确定中书监的机构设置后,接下来自然要任命官员,朱由检道:
“中书监由协办大学士做监正,现在协办大学士只有一位,就由成学士兼任吧!”
“掌管中书监印信的,是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今后他将代表内廷执掌中书监。”
侍立在册的王承恩,闻言当即谢恩。
在内府监勤勤恳恳干了数年后,他的地位终于得到提升。
这个新设的中书监掌印,必然会成为内廷举足轻重的职位,甚至能威胁到司礼监。
不过想达到这一点,需要完全掌控中书监。
和内阁协办大学士争夺,需要他有点手腕。
王承恩想到这里,忍不住看向成基命。
只见成基命同样领旨谢恩,接受了这个任命。
朱由检见此暗暗点头,对此很是满意。
司礼监掌印太监号称内相,地位堪与首辅匹敌。
秉笔太监可比大学士,这是朝野上下公认的观点之一。
不过这到底没有明确定下过,如今协办大学士和秉笔太监同掌中书监,算是确立了两者的地位。
这种顺手而为的事情,算是确定了内廷和内阁的地位。
而且还给了他们一个斗争的平台,那就是对中书监的掌控权。
朱由检希望内廷能够争气点,不要把中书监的掌控权让出去。
为此,他还安排锦衣卫官员负责机要处、安保处,由保密司、警卫司安排。
在朝会结束之后,朱由检还向司礼监和锦衣卫嘱咐道:
“中书监一定要好好用。”
“今后内廷若有什么小事,可以通过中书监直接联系秘书。”
“朝廷选的秘书一定要控制好,让他们定期提交报告,作为锦衣卫的情报来源之一。锦衣卫要注意整理,把各地的风土人情、为官须知等等,教给去那里工作的秘书。”
“秘书的选拔同样要注意,主要从内廷掌控的学堂选。”
这是朱由检为大学生安排的出路之一,让那些没有进士功名的学生,去给官员当秘书,获得做官机会。
他们在学堂接受的教育,同样会影响到主官。让那些老年人受到青年人的影响,对朝廷政策更理解。
这也是朱由检加强地方掌控的举措之一,相比某些顽固不化的官员,学堂的学生对重制礼乐更理解。
安全学堂、工商学堂、宗室学堂等学堂的毕业生,都能安排到里面。
这些出自世官、宦官、宗室的子弟,会让朱由检对地方更了解。(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