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部分人觉得没必要,他们重视的是养士,而非养着工人。
在这些人看来工匠就是工匠,没必要在工籍之中专门设匠籍。
但是张溥的问题也引人深思,引出一个疑问:
那就是工程师和部分高级工匠纳入士籍后,朝廷如果想征召技艺高超的工匠,应该如何选取?
以前从匠户中选就行了,以后该怎么办?
张溥劝说他们道:
“皇上说过,士人从农工商来,可以注明他们从事的职业。”
“例如某个工程师曾经是工匠,他能成为工程师成为士人,技术一定比普通工人更高超,朝廷可征召这样的士人。”
“户口簿上增加职业一栏,朝廷在需要的时候,就可以征召他们。”
这是一个办法,但是户部尚书毕自严道:
“职业是可以变动的,如果不变就是以前的户籍。”
“如果变的话,就要频繁更换户口簿。”
“户部和卫尉寺很可能忙不过来。”
这确实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尤其是频繁更换户籍带来的成本和负担。
不收费吧朝廷要为此提高成本,收费的话频繁更换户口就是扰民。
众人都觉得不能频繁更改,很多人都认为按照以前的户籍分类很好,还方便征召人服役。
但是不改又不行,新的户籍制度,关系到国会选举。
必须要想个办法,让新的户籍制度适应选举、并且适合服役。
最终,还是张溥提出的建议,得到众人认可:
“很多户籍已经不再需要,朝廷不需要那些户籍当差。”
“对这类户籍完全可以取消,只保留医户、乐户这类需要专门学习的职业,写入户口簿中。”
“朝廷需要这些人服役时,可以花钱招募。招募不到才会强制征召,按户口簿上的职业征发徭役。”
这是没办法的办法,实际保留了一部分次生户籍。
只是相比以前难以变动的户籍来说,职业更容易改。甚至户籍也能改,士籍和军籍之外的农籍、工籍、商籍,可以相互改变。
甚至对于士籍,张溥建议用不同的户口簿,信息要更详细:
“按照皇上的说法,农工商等行业的优秀人才,都能成为士人。”
“朝廷需要的人才,大多出他们。”
“窃以为公士的户口簿应更详细,注明职业、出身等信息。”
“可以每隔一段时间,为公士重新发放户籍。”
“真需要人才时,直接从士籍征召。”
这个提议,得到众人认可。陈继儒更是欣喜道:
“公士的户籍确实可以更详细,户部也能忙得来。”
“可以每隔十年,更新公士户口簿的信息。”
“公民升为公士还可以举办升士仪式,每年统一发放新的户口簿,确定有多少人升为士人。”
这个建议,听得毕自严等户部官员点头。觉得只负责士人的话,他们能忙过来。
不过这也有个问题,他问道:
“预备士人呢?”
“按公士户籍,还是公民户籍?”
张溥斟酌一番,说道:
“我看还是作为公民户籍更妥帖。”
“皇上定下的预备士人数量太多,都像公士一样管不过来。”
“不如在户口簿上单列,成为预备士人的,直接就添上去。”
“但他们还是农工商,而非属于士人。”
这个建议得到众人认可,最终的结果就是户口簿上,增加了“政治面貌”一栏。拿到公民户口簿的,默认都是公民。成为预备士人后可以在这一栏写上字盖上印,直接标注上去。
如果再进一步成为士人,则要更换户口簿,写上更详细的信息。
——
这些大问题说完了,还有一些小问题。
例如宗教人士在议会是有名额的,占据的是士人席位。
对于宗教人士是否纳入士人,他们纷纷争论。
韩爌看了看徐光启,问他道:
“徐学士是信教的,你觉得宗教人士该设什么样的户籍?”
徐光启看着众人看自己的目光,斟酌之后说道:
“宗教人士的议员名额,在国会的划分中属于士籍。”
“可以把他们列入士籍,称他们为教士。”
这个说法,引来执掌翰林院的钱谦益反对,他说道:
“都列入士籍,宗教的士人就太多了。”
“我看,只有拿到度牒的教士,才能列入士籍。”
“其他人是预备教士,如同预备士人。”
“教士的名额有限制,按度牒数量而定。”
对教士名额严格限制,没有度牒的只能称预备教士。
这显然更符合朝廷的政策,刚刚挽回一点名声的徐光启,此时不敢明目张胆倾向宗教,只能道:
“教士和预备教士,应该都能交社保,纳入养士群体。”
钱谦益思索之后,认同道:
“可以!”
“就按对企业的政策来,让教士缴纳一部分,寺庙缴纳一部分。”
“说起来社保基金虽然没建立,但是已经有亏空,应该找人补上去。”
这个说法,引来众人惊疑,韩爌道:
“什么亏空?”
“怎么还没建立就有亏空了。”
钱谦益解释道:
“皇上把这几年的半俸,当成另一半都被交社保。”
“这些钱都是要投入社保基金的。”
“如果户部不补上这笔钱,自然会有亏空。”
这是他和弟子交流时发现的,此时一经提出,顿时让人恍然:
之前没发放的俸禄被当成交社保,如果社保基金中没有这笔钱的话,可不就是亏空。
可以说,社保基金还没成立,已经有了缺口。
必须想办法补上这笔钱,才能运营下去。
户部显然是不愿出这笔钱的,钱谦益建议由宗教出,让那些富得流油的教士,补上这个缺口。
这个提议,引得在场官员的一致同意。
这个缺口补上,实际就是补发俸禄,他们怎么可能不同意?
他们一致认为,宗教人士想纳入士籍享受保障,必须把这个亏空补上去。
钱谦益甚至为此,发明一套理论:
“宗教的善款有些用于救灾,更多的却被挥霍。”
“与其让他们胡乱使用,不如收入社保基金,真正用到善处。”
“教士的生老病死,也能得到保障。”
建议把宗教善款收缴,纳入社保基金。
这引来很多官员认同,想要让宗教出善款,补充社保基金。
具体收多大比例,可以和各大教派谈。相信那些教士,也愿成为得到保障的士人。
并且,在钱谦益建议下,户口簿上还增加了“宗教信仰”一栏,方便对非正神信仰者,额外征收赋税。(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