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养士的名义推行社会保障,是朱由检为即将到来的工业时代设的保险。
可以预见,在他的强力推动下,大明的工商业会迅速发展。
如果不设制度保障,羊吃人、工人运动……都会接连到来。
朝廷可能不会因为工商业发展受益,反而会被工商业从业者推翻。
不愿看到这一幕的朱由检,决心推行社会保障。效仿后世的保险和福利,降低工运风险。
当然,此时的大明,是不可能养起太多人的,社会保障也不可能全面推行。
所以他打算只养一部份人,尤其是掌握工业力量的工程师和高级工匠。
这些人被纳入士人和预备士人概念,是必须得到保障的。其他工人是否得到保障,要看是不是在公有制企业。
为了赢得群臣的支持,他把对工人的保障推广到士人,这就是朱由检的“养士”策略。
群臣对此也果然很有兴趣,虽然对皇帝提出的很多概念不理解。但在“养士”这方面,却没有人反对。
二十二日的经筵,很快定下了朝廷决定养士,建立社保体系。
具体的政策制定,则交给内阁首辅韩爌负责的计划发展委员会。由他制定计划,交给地方实施。
韩爌虽然对此不怎么理解,但是他在做首辅两年后,已经明白皇帝不需要他做主,只要他按照皇帝的旨意,执行下去即可。
当然,在此之前,他还需要和其他臣子仔细讨论。
总不能提交个漏洞百出的计划,让皇帝觉得不胜任。
他召集计发委的官员,和他们一起讨论。
——
此时的计发委,已经是一个庞大的机构。朝廷负责农工商三大产业的部门,主官都属于这个委员会。
翰林院和科学院,则是具体的计划制定者。八大学馆、十大分院,都要对涉及自身专业的领域提出建议。
执掌科学院的张溥,更是计划经济小组的组长,可以说是韩爌的谋主之一。
他在听到韩爌的要求后,当即道:
“这个计划的制定,首先要改户籍。”
韩爌不明所以,但他没有顽固不化的想法,直接就询问道:
“怎么改?”
“改成什么样的户籍?”
张溥拿着经筵记录道:
“按照皇上说的改。”
“首先是农业户籍,皇上在韩公建议下,定下农业人口最高两亿的限制。”
“这是韩公提议的,首先要确定农业户籍。”
这个确实是韩爌的建议,因此引出了余丁迁徙等政策。
韩爌对自己的建议转为朝廷决策还是很得意的,笑着道:
“确实该如此,首先要定下农业户籍。”
“此前大明户分三等:有民户,有军户,有匠户。”
“民户应该划分为农业和非农业,方便迁徙多余的人。”
户部尚书毕自严此时道:
“单是农业和非农业,有些不够细致。”
“皇上打算养士,应该单独划分出士籍。”
“这样哪些人受供养、哪些人不受供养才能分清。”
“还能从户籍上,知道哪些人是不用被强制迁徙的预备士人。”
这个说法引来很多人同意,他们认为民户不应简单划分为农业和非农业,而是要分为士籍和民籍。
工部左侍郎、负责商业小组的李待问则说道:
“士和民不能分清农业和非农业,干脆取消民户和匠户,按士农工商划分,设立士籍、农籍、工籍、商籍。”
“除了农籍之外,其他都是非农业户籍。”
这个说法,引来一些人的附和。
但是也有一些人反对,认为变动太大,民间可能不适应。
尤其是户部官员,对此疑虑很多。因为大明的户籍制度主要是为了征发徭役,也就是配户当差,每种户籍对应不同的差役。
没有这个划分后,朝廷征召人服役就难了。
而且按士农工商划分,有些人难以划进去。
像是医户、乐户、阴阳户等户口,应该如何划进去?——
想到对所有户口重新划分的难度,一些官员就想打退堂鼓。
这时,被邀请来与会的陈继儒道:
“国会选举也分士农工商,按行业划分议员比例。”
“我看应该这样分,方便将来选举。”
这个理由道出,先前还反对的人,顿时偃旗息鼓。
设立国会更是国策,这是重制礼乐的大计。
凡是与这个大计不符的,都要在重制礼乐的名义下更改。
他们可不想因为偷懒,被扣上反对重制礼乐的帽子。
首辅韩爌说道:
“户籍制度应当改,按国会选举群体划分。”
“国会议员是按士农工商分类,户籍也应分为士农工商,有议员名额的军人单独设军籍。”
“将来的户籍,就分为士农工商军五大类。”
这个决定,可以说是一锤定音。
户部尚书毕自严道:
“匠户还设不设?”
“如果改为工籍,匠班银还收不收?”
工部尚书商周祚道:
“匠班银早就收不上了,皇上改了制度,给在朝廷企业做工的工匠发薪水。”
“如今又要推行代役券,工籍以后用代役券服役。”
“以后对工商业者,就是收代役券。”
这是前段时间刚定的,如今看来很适合。
在不需要工匠轮班服役后,以后他们的徭役,将通过代役券收取。
他们所在的企业生产徭役物资,就意味着他们在服役。
这个变化,导致匠户的设立,变得没那么必要,完全可以改为工籍。
不过除了工匠外,大明还有很多户籍。例如医户、乐户、灶户、阴阳户等户籍,他们都要按照户籍分类服差役。
这些人不是农民,也称不上士人,但是称他们为工人、商人也不妥,应当如何分类?
户部尚书毕自严道:
“都按士农工商划分,有些过于简单。”
“这些人的户籍,应该属于哪一类?”
众人一时间陷入为难,还是张溥建议道:
“可以在户籍上加上职业,例如工匠可分为木匠、石匠、铁匠等,医生、乐工也是职业,需要时征召他们。”
“只要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都可以列入工籍。”
打算将工人群体扩大,增加自己的支持者。
甚至,他还建议专门保留匠籍,方便朝廷征召工匠服役:
“工程师属于士人,获得勋级的高级工匠也是。”
“没获得勋级的高级工匠呢?窃以为可单独设立匠籍。”
“这些人技术高超,是皇上叮嘱不能放出境的人才。”
“单独设立匠籍,有利于征召他们。”
“未来他们失业,就可以用匠户身份来朝廷做工。”
“防止他们走投无路之下出境,把技术泄露出去。”
这个提议,一部分臣子认同,因为这是皇帝的嘱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