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了工匠的重要性,群臣终于开始接受:
工人可以成为士人。
对火器最为重视的袁可立,还提议道:
“臣以为应将所有掌握火器技术的工匠纳入士人范围,由朝廷养士,避免被外夷学去。”
“不能重蹈铁器技术外传的复辙,火器技术应当严格限制传播。”
朱由检点头赞许,对此十分认可,下令道:
“装备部和锦衣卫一起,负责制定相关措施。”
“掌握完整火器制造技术的工匠,要纳入朝廷养士范围。”
“火器技术也应尽量拆解,减少能完整制造火器的人。”
“并且对相关技术划分密级,凡是掌握涉密技术的,出境必须报备。”
这是对此前政策的进一步深化,去年张溥的状元文章,就提出了相关建议。
但是在朱由检看来还不够,必须加强对这些人的管理。
钱谦益此前提到的诸侯国养士崛起,算是提醒到他了——
对于技术人员必须加强控制,防止他们流失出去。
朱由检补充强调道:
“技术人员不许随意出境,凡是出境必须得到批准。”
“他们也不列入强制迁徙范围,必须要确保留在境内。”
命令工部、户部组织一个机构,对技术人员、涉密人员出入境进行审批。
这和强制移民的政策是完全违背的,群臣都认识到皇帝对技术人员的重视,甚至高于士人——
至少,皇帝对其他士人没提出这个要求,默许他们外出、可以被诸侯国招揽。
户部尚书毕自严询问道:
“如果这些人达到被强制迁徙的条件,应该如何对待?”
“例如某个技术人员违法,需要流放出去。”
朱由检道:
“流放也要流放内地卫所,不许随意发配海外。”
“还有,对技术人员强制纳入社会保障范围,保障他们的生存。”
这番话让群臣听得不明所以,韩爌询问道:
“什么是社会保障?”
“如何保障他们的生存?”
朱由检拍了拍脑袋,才想起群臣对这些都不明白,向他们道:
“此前在部分企业推行的保险你们知道吧,朕希望将来能推广到每个士人。”
这番话让群臣听得更糊涂,因为很多人并没有关注过这一点。
见此,朱由检只得让去年在工厂调研的张溥,向群臣仔细讲解。
张溥对此了解很深,当即道:
“这是朝廷在公有企业中,强制推行的政策。”
“保险有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还有用于住房的公积金。”
“通州兵工厂的职工家属区之所以快速建起来,主要就是靠工厂拨下的住房公积金。”
仔细讲解通州兵工厂实施的政策,告诉群臣社会保障是什么。
群臣此时才知道,皇帝已经在企业中,推行保险和公积金。
刘宗周听到后激动道:
“幼有所育、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这是要迈入大同啊,臣以为应该推广到所有士人。”
其他文官更是如此了,他们没有想到:
竟然有工人先于士人,享受这些待遇。
想到大明官员致仕后的待遇,这些人心里很不平。
因为他们致仕后都没有俸禄,还是当今皇帝仁德,决定给一部分致仕臣子发俸禄。但是仅限于为朝廷工作的、而且还只能拿到十分之一。
如今听到工人有养老保险,在退休后能一直拿到退休金。这些文官纷纷表示,应该把保险和公积金推广到所有士人。
朱由检确实有这个想法,不然他就不会把社会保障提出来。
如何养士、如何给一部分人保障,是需要具体政策的。
他模仿后世的社保,决定先把士人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凡是士人,都要纳入保障,建立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体系。
向群臣描述这个场景,他们听到自己老了有退休金、生病能报销医疗费、受伤了也不用怕、生孩子还有补贴……
纷纷觉得应该推行,朝廷应该为士人建立这样的保障体系。
但是这对财政的压力显然非常大,户部尚书毕自严道:
“朝廷现在对京官还是发半俸,致仕官员的俸禄都发不起。”
“推行这个政策的难度实在太大,财政负担不起。”
这是现实困难,一些官员甚至开始抱怨,希望提高俸禄。
此前朱由检为了推行辅币券,决定把折钞改成折银,发放银元和辅币券做俸禄,受到官员欢迎——
相比宝钞来说,辅币券的购买力太强了。自从发行以来,从未大幅度下跌。
这些人的实际收入提高后,当时是满意的。
但是在知道朝廷定下的俸禄政策,是把石数改为银数后,他们又开始不满了。
当前发放的俸禄是规定银数的半数,实际就是按市价一石折银五角。这被很多官员当成发半俸,希望俸禄能进一步提高。
尤其是去年辽东之战胜利,朝廷不需要紧着腰带供应辽东后,就有臣子建议进一步提高俸禄。
辽河套土地大卖后,更多人提出这一点。
他们都认为朝廷现在有钱,应该全额发俸。
毕自严作为户部尚书,没少听到相关言论,如今在经筵上提起。
朱由检听到这番话,心里很是不满。
他已经实际提高很多俸禄了,但是却总有人不满足,觉得被朝廷亏待。
朝廷现在有那个财力全额发俸吗?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别看京城的官员俸禄没多少,但是大明的官员可不止京城的一千多文官。地方、尤其是军队,才是官员最多的地方。
如果都全额发俸,朝廷根本承担不起。
在财政收入稳固前,他不可能全额发俸,还需要留着这个作为鼓励户部官员的动力。
当然,这些臣子的诉求也不能完全无视,朱由检打算借着养士的名义,把此事彻底解决:
“朝廷俸禄,在财政状况改善后是会逐步提高的。”
“但是如今朝廷财政紧张,一直没建立完整的收支体系,最多有些横财。”
“所以对支出必须要慎重,不能随意增加。”
“不过之前拖欠的俸禄,也要有个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