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崇祯重振大明 > 第1003章 不想炼金身的和尚,积极的工人

第1003章 不想炼金身的和尚,积极的工人(1 / 2)

“用宗教善款弥补社保亏空?”

看着内阁提交的计划,朱由检忍不住笑了出来。

他是没有注意,社保政策还未实施,就已有了亏空。

虽然他对宗教没有什么好感,但是社会保障想要运营,需要制度方面的完善。

他向韩爌说道:

“社会保障还未实施,有多少亏空仔细算出来。”

“现在先找地方试行,例如涿鹿区和苏松新区。”

“两地的士人和工人,都可纳入保障,看看要花多少钱,如何平衡收支。”

一南一北各选一个地方,作为社保政策的试点。

放在以前,皇帝主动缩小范围减少麻烦事,韩爌自然是求之不得。

但是现在的他,却面临三年一次的换届,急不可待地收买士人。他向皇帝建议道:

“朝廷要养士的消息传出后,士人欢欣鼓舞,期待推行下去。”

“如果只在两个地方试行,显示不出朝廷的诚意,可能会伤士心。”

“是不是可以吧养士政策先在致仕官员中推行,为他们发放退休金?”

朱由检皱着眉头道:

“这些人以前又没有交社保,朝廷从哪里拿钱养他们?”

“户部有这一项开支吗?你们筹到了钱?”

韩爌指着皇帝手中他递上去的计划,说道:

“就用从各大教派征集来的善款,把官员和教士一起,先行纳入保障。”

“这样朝廷将来发放退休金时,也能知道应该发多少钱。”

这下朱由检明白了,为何他们急着补亏空,原来是想把这笔钱给致仕官员发下去,以后形成惯例。

对于这种关乎所有官员利益的事情,他也不好阻拦,考虑之后回道:

“你们看着办吧!”

“但是各个寺庙的善款,要留给他们一部份。”

“不能让他们失去积极性,没有维持资金。”

韩爌一想也是,而且他从皇帝的话,想到了朝廷正在推行的分税制,各地财政都会存留一部分。

他打算仿照这个政策,确定各地善款的存留比例,其他的向社保基金强制捐献。

完善这个计划后,很快,钱谦益根据朝廷批复,以太常寺名义向各大教派发文,要求捐献善款。

那些宗教当然不愿意把善款和朝廷分润,但是社保这件事,关系到所有官员、所有士人的利益。

除了一些信徒外,没有人支持他们。甚至就连一些寺庙里的老和尚,都对此事很支持——

那些没有价值、被赶出寺庙的和尚下场,他们又不是不知道。

被强制炼成金身招揽信徒,也是一些高僧恐惧的事情。

佛教协会的主事者大多是老和尚,他们对年老之后的事情很在意,支持献出一部分善款,把教士纳入养士群体。

在这些人的支持下,钱谦益很快找到了一些寺庙藏污纳垢的证据,把一些反对的和尚逐到海外传教。

很快佛教就率先屈服,城隍司和道教更不必说。太常寺从京城筹集到数万两银子,放在刚成立的社保基金,首先给在京的致仕官员发退休金。

拿到这笔钱财、甚至被安排去医院就医后,主持这件事的韩爌,得到很多夸赞。

钱谦益在这件事情中展现的手腕,也被一些人认为有能力。

只是礼部右侍郎的他,在换届时担任礼部尚书的声音,陡然多了起来。

甚至一些人认为,他能担任大学士。

钱谦益志得意满地把这个措施向地方推行,希望在八月之前完成,得到更多支持。

韩爌则派出得力官员,督促涿鹿区和苏松新区试行。

——

吴淞区,这是苏松新区的一个区,也是最早开发的地方之一。

新区的纺织产业园、报刊产业园,就坐落在这里。

这里的道路、房屋也建设最完善,已经有了城市的样子。

罗六在结束隔离进入新区后,暂时被安置在这里。

看着新区宽阔的街道,直接延伸到河边,罗六好奇地道:

“刘兄,这新区是怎么回事?”

“怎么光修路不修城墙?”

这是他非常奇怪的一点,很纳闷苏松新区除了上海县城外,没有城墙存在。

刘新光哈哈笑道:

“整个新区都是按城市规划的,当然没有城墙。”

“你看,那边的上海之所以发展不好,就是因为有城墙阻碍,而且到处是私田,非常难以征地。”

“新区这边的土地都是官田,而且没有城墙限制,官府想怎么规划就怎么规划,那些办厂的人是抢着来。”

向罗六介绍着周边的工厂,并且介绍这些工厂的待遇。

听到一个正式的纺织工人一月就有七角银子,很多人忍不住惊呼起来:

“七角,刚刚过去的粮店米价,就是七角一石吧?”

“一个月薪资七角,那就是能挣到一石粮食?”

“一年岂不是十二石?”

这个收入,大出众人预料。如果省着点吃,能养活一家三口人。

刘新光笑着说道:

“当然,一月一石在工业中已经算低了,更低的就是扫地、跑堂等服务业。”

“你们若是新区急需的铁匠、木匠,一个月至少能拿到一元。”

“若是能成为二级工,还能向上加五角,就算某些行业打折,至少也加两角钱。”

介绍着新区的政策,罗六等人都觉得不真实,怀疑是不是骗他们。

刘新光也不多说,从路上找来几个工人让他们自己问。

这些人在询问后终于明白,他们在苏松新区靠手艺就能吃饱饭。

实在没有手艺的,女子去做纺织工、男子去做力工,都能找到活计。

现在的苏松新区,各行各业都在招工,这也是刘理顺积极吸纳流民的原因。

明白了苏松新区的政策后,这些从麻城来的人忧喜交集道:

“工钱开这么高,能够实发下来吗?”

“别到发钱的时候时候,咱们要不到钱。”

对此,刘新光拍着胸脯保障道:

“放心,咱们雇工协会,就是保障这个的。”

“凡是拖欠薪资的企业,都会被列入黑名单。任何工人都不能为其做工,否则就是工贼,踢出雇工协会。”

“新区拖欠薪资的企业,都被雇工协会逼出了这一片,只有上海那边有几个家族企业。”

把这些企业的名字道出,刘新光说这些家族企业是用宗族的名义压榨族人,让他们千万不要去。

最好是留在吴淞区和宝山区,这里雇工协会力量更强,更加有保障些。

刘新光见此也没强求,带着他们去雇工协会定级。

这是所有外来人口都要经历的一遭,把他们纳入雇工协会。

——

作为苏松新区的建立者之一,雇工协会的会馆位置很好,就在苏松新区衙门旁边。

刘新光路过新区还在修建中的大礼堂时,发现已经建好的政务大厅旁边,有许多人聚集。

他好奇地围上去,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