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工业的话,可以对工程师优待,将他们纳入士人。”
“考不上举人的秀才也可转为工程师,现在就有许多工程师出自他们。”
“未来还可以让童生做工,让他们成为致力工业的士人。”
这个建议,是朱由检之前推行的一部分政策的总结。
就是在他的引导下,大明有一部分读书人转向工业,成为获得勋爵的工程师。
例如神光伯薄珏,以前就是秀才。
朱由检认可这些人的贡献,但不代表他要用这些人把工匠完全取代。
他问钱象坤道:
“你的意思,是不给工匠上升的空间,不给他们成为士人的机会?”
“如果他们投靠国外制造火器、甚至自己拿着火器造反,你说该怎么办?”
“这……这……”瞠目结舌,哑口无言,钱象坤实在没想到,皇帝会提出这个问题。
他有些期期艾艾地说道:
“造反就是叛逆,投靠国外……也是叛逆。”
“这些人不忠,更不应该成为士人。”
这番话口号很响,但是显然无法说服众人。
就是不明白的,听到皇帝的问题后,也明白不能靠着忠字,就让工人在打压之下仍旧维持忠心。
朱由检摇着头道:
“就算不投靠国外,被藩属国招纳呢?”
“如果藩属掌握了制造火器的技术,大明如何保持优势?”
“张溥的状元文章,你们都看过吧?”
“汉朝之时,为何从一汉当五胡转变为一汉当三胡,就是因为铁器技术外泄。”
“难道你们要重复这个教训,让周边蛮夷再赶上来?”
这番话没人敢应,尤其是华夷之辨喊了这么长时间后,他们都知道如果在这点上说错话,那就有可能被指责心向外夷。
这个帽子扣上,官场上的道路就绝了。没见徐光启因为信仰西夷宗教,都被抨击得灰头土脸。
他们不像徐光启受到皇帝重视,如果因为反对皇帝被扣上夷化的帽子,皇帝一定会罢免他们。
反对的文官也只能沉默,枢辅袁可立道:
“臣以为高级工匠应优待,在装备企业做工的,同样也应优待。”
“这些企业生产的武器都是提供给朝廷,按照陛下定的政策,每个做工的工人,每月都能获得一张代役券。”
“只要拿到一百张代役券,初中级工匠就能成为预备士人,高级工匠更是能够成为士人。”
“此法妥当无比,臣以为应该明确下发这些企业。”
后勤部长闵梦得更是道:
“装备企业如此,为朝廷提供后勤物资的企业,也应享受这个优待。”
“而且为了鼓励工匠做工,让他们在获得代役券后仍旧积极服役,臣以为还可以将代役券累积,在达到二百张、三百张时,提升他们的勋级。”
“初中级工匠获得三百张或六百张代役券,同样可以成为士人。”
这比朱由检提出的措施更进一步,而且配合了朝廷刚刚确定的对企业征发徭役。
有了这个措施,工人一定更愿意去服役企业工作,这是他们成为士人的机会。
毕懋康等枢密院官员,同样纷纷发声,支持吸纳优秀工人成士人。
就连刚才更支持农民的户部尚书毕自严,在想到对企业征发徭役收获的物资后,也认同可以优待工人。
这个政策实施后,工人会更积极地服役,推动企业服役。
在他们的支持下,优待工人的措施终于获得通过,得到大部分臣子的认可。
——
朱由检在这些臣子的支持下取得优势后,又语重心长地对那些歧视工人的文官道:
“你们啊,不明白工农和士人才是一体。”
“能威胁士人的都有什么人,除了用金钱腐蚀士人、引诱士人堕落的商人外,就是那些无法无天的武人。”
“以前制约武人主要靠粮草,也就是要靠农民。”
“现在呢?火器全面普及后,一个训练三个月的火铳手,就能轻易击毙打熬身体数十年的武人。”
“文人、士人装备火器之后,靠着更充足的后勤、更优秀的火器,能够轻易击败武人。”
“五代十国武人当国的局面,将再不会出现。”
“你们要明白,工农和士人才是一体,要吸纳他们中最优秀的人才成为士人。”
这一番话,可谓推心置腹,告诉那些站在文人立场的官员,如何压制武人。
这些人最恐惧的就是武人掌权,有机会就用手段压制、折辱他们。
可以说,五代十国的后遗症,现在仍旧存在。
朱由检的话语就是破除这个后遗症,让文人不再惧怕武人。
在他看来,热兵器时代的文武之分已经不那么明显,一个有文化的人只有愿意学,很容易成为合格军人。
文人对军人不应该惧怕打压,而是要作为出路之一。
但是在场的文官还没有明白这一点,更没想到皇帝讲出这番话,讲出他们心底的恐惧。
袁可立觉得皇帝的话有些不妥,但从道理上说,却是没有问题。他说道:
“军中只有勇力的武人,用处确实是越来越小。”
“如今更看重的,是擅长射击、擅长指挥的人。”
“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都能用三个月时间,训练成合格的军人。”
他的话自然更让群臣相信,就连首辅韩爌都问道:
“真的吗?”
“能不能用三个月时间,练出一支秀才军?”
打算在验证后,推动士人掌军。
不过这件事还是有困难的,因为一些文人太过柔弱,并不能成为合格的军人。
报名文职军官的秀才,就有一些被劝退。
不过这个时候,显然不能退缩的。朱由检出于鼓励文人信心的打算,下令道:
“就由御营出面,招募五百秀才或童生,训练一支秀才军。”
“他们在训练合格后可以做军官,也可以担任文职。”
让群臣看看效果,不要再因为内心的惧怕,把武人视为洪水猛兽。
必须让这些人打起信心,利用掌握的力量,更有效地约束暴力。
在这个思想之下,优待工人的政策,终于得到支持。
文官开始认识到,他们的依靠不止是农民,钢铁时代还要加上工人。
掌握了工农的力量,就能控制武力。(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