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说说,童生是不是士人?”
在场的臣子一时间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回应皇帝。
如果连童生都算是士人,那士人的标准也太低了。
但是如果说不是,岂不是得罪童生群体?
须知秀才、举人、进士,都要从童生来。
在皇帝的这个问题下,经筵一时间有些冷场,主讲官钱谦益道:
“童生考取功名自然是士人,但是本身离士人还差了些,只能称为学子。”
“朝廷养士负担不能过大,只能供养有功名的人。”
朱由检闻言点头,认可他的解释。又顺着他的话道:
“既然有功名的士人,是从童生来。”
“那么童生能不能称为预备士人?”
“朝廷现在无力供养,但是在某些方面,要给予一定优待。”
“例如余丁迁徙,就可以把他们划出来,不强制把他们迁出去。”
“这些人如果主动愿意去海外,可以去卫所担任文书,也可以担任吏员。”
这个措施,引来群臣称赞,纷纷附和此议。
把童生像秀才一样养是不可能的,但是在余丁迁徙等政策上,确实可以优待。
有些家族土地不够多的,此时就放下了心。打算让家族子弟考童生,规避余丁迁徙。
就算将来考不上秀才、也没有其他生计,还有去海外做吏员这个出路等着他们。
可以说,这个政策一出,童生的生活就有了保障,他们对此纷纷称赞。
在群臣纷纷认同,确定童生为预备士人后。朱由检继续道:
“吏员可以升为官员,而且在礼法数算考试开设后,多由秀才担任。”
“秀才属于士人不必多说,其他吏员,应该像童生一样,视为预备士人。”
“只要他们立功获得勋级,就正式成为士人。”
这个相比童生的认可度要低些,很多官员讨厌胥吏。认为这些人奸猾,玷污士人身份。
但是衙门里又确实离不开吏员,再加上如今已经有一些秀才做吏员,这个群体的形象正在发生改变。给吏员一个预备士人身份,这些人勉强同意。
不过接下来皇帝的话,就引来他们反对了:
“军人保家卫国,世袭军士带个士字,应该属于士人。”
“世袭军户和从军的军人有机会做军官,应该纳入预备士人。”
这是把军队里的大头兵,看作童生甚至秀才看待。
朝堂上的士人,对此激烈反对。
自从宋朝以来,当兵就受歧视。“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可谓深入人心。
即使大明现在在打仗,他们也不愿提高军人地位。五代十国的教训,让文人极力压制武人。
就连枢密院的官员,支持这点的都不多,他们认为不能太拔高军人地位。
参加经筵的枢辅袁可立道:
“陛下定的士人,是拥有公士以上勋级。”
“军士如果获得勋级,确实可以称为士人。”
“但是普通军士,他们没有勋级,不该称为士人。”
“这些人应该和童生一样,作为预备士人。”
这个说法,引来一部分臣子的认同。
但是还有一部分人坚决不同意,认为军人不配成为士人,军士也不是预备士人。
朱由检早就料到这一点,他之所以要求把所有军士纳入士人,就是知道有些文官对此会激烈反对。
如今袁可立提出中和的意见,他当即就赞同道:
“士人的身份最低是公士,相当于从九品官员。”
“军士只有获得少尉及以上勋级的,才能称为士人。”
“其他军士,无论世袭军士还是职业军士,都作为预备士人。”
“他们和童生、吏员一样,享受一部分士人优待。”
同吏员一样,把军士列入预备士人。
这是朱由检重点打造的支持群体,卫所世袭军官和世袭军士,就是军官团的来源,朝廷要靠这些人掌控军队。
朱由检作为皇帝,必须要取得他们支持。无论群臣多么反对,他都要把军官列入士人、军士列入预备士人。
而且对军士还要优待,只要完成二十年服役期,就授予勋章和勋级,把他们提升为士人。
将来这些退役军官还会参加选举,在固定的议员比例下,在议会拥有发言权,维护军人利益。
这些手段是相辅相成的,而且一直在实施。
群臣有的有所察觉,有的即使不知道,出于本能也顽固反对。
但是朱由检无视了他们的意见,在枢密院官员的支持下,强行做出这个结论。
军官和军士,同文官和吏员一样,纳入士人和预备士人阶级。
——
然后朱由检针对农工商,同样确定预备士人:
“纳银一千两、或者纳粮一千石,可以捐纳公士身份。”
“除此之外,对于累计纳税超过一千两、累计纳粮超过一千石的民众,朕以为可以授予预备士人身份。”
“他们是朝廷的积极纳税人、也是对朝廷最支持的人,要更重视他们,维护他们的利益。”
这个说法有些赤裸裸,颇有些重点保护纳税人的意思。
不过群臣对此,却没有像刚才对军士那样反对——
因为他们大多属于这一群体,是朝廷需要保护的人。
为他们发声最积极的钱谦益道:
“无论纳税服役,都是为朝廷做贡献,他们应该和军人一样受优待。”
“就是不知这些预备士人应该如何成为士人,是不是必须捐纳获得身份?”
朱由检哈哈笑道:
“不用捐纳也可以,只要累计纳税超过十万两、累计纳粮超过十万石,就算没有捐纳,同样可授予公士身份。”
“而且朝廷鼓励农工商业发展,凡是被推举为劳动模范、孝悌力田的,都可以获得士人身份,候选人作为预备士人。”
“尤其是工业,以后重点扶持。凡是高级工匠,都列入预备士人。”
“通过在企业服役累计获得一百张以上代役券的工人,也可以授予预备士人身份,高级工匠授予公士身份。”
这是对工人的优待,为进入工业社会做准备。
不过在场的文官,对此却不认可,他们不认为工人应该享受优待,被看作预备士人。
同刚才的针对军士一样,他们对此很是反对。并且认为皇帝定下的预备士人概念太宽泛,拉低士人身份。(本章完)